景玉芳
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科學知識、物理規律和方法的理解,其德育功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還有差距。為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在物理教學中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從古到今、由中到外盡量挖掘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嘗試在相關知識傳授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從而樹立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關鍵詞:初中物理;愛國主義教育;立德樹人
把立德樹人的教育落實到物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物理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初中物理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滲透我國在物理學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滲透我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及物理學家的愛國事跡,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那么如何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教育功能,使愛國主義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呢?
一、在教學計劃中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
教育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樹人不可缺少的內容。當前,仍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侵蝕青少年學生,意識形態的斗爭從未停止,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更加迫切。因此要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就要求在教學計劃中,教師要具體考慮和安排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并將其納入平時的教學設計中,克服隨意性,避免臨時亂抓。初中物理知識本身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講課時應通過物理知識的講授,選取有效的實例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取得突出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生動的事實使學生信服,避免令人厭倦的形式主義的說教,把愛國主義教育更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二、結合我國偉大的建設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物理教學中,同學們常反映課里那么多定理、定律都是外國人發現的,那有什么中國人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呢?為此,筆者向學生分析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近代落后的實質,并結合歷史,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在教核能時,講述我國科學界“兩彈一星”巨星錢學森的事跡。美國曾阻撓錢學森回國,威逼利誘,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回國報效祖國的決心,即使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仍不放棄研究。終于他沖破重重困難回到祖國,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時,筆者用圖片和電視新聞向學生展示了我國載人飛船發射、回收技術和水下導彈發射技術。
另外,在講“超導”這節內容時,筆者還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超導研究領域中的新成就,如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先驅之一的趙忠賢院士,他在我國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溫超導體,最早建議成立國家超導實驗室,兩次帶領團隊斬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引領我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世界前列。
在講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情況時,筆者以我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為例,它能夠“算天、算地、算人”。在“算天”上,計算分析大型飛機外形的空氣動力特性,使飛機飛得更快更省油;在“算地”方面,研究中心與其他公司合作研發我國自主的石油、地震勘探數據分析核心軟件;在“算人”方面,研究中心與基因公司合作,破解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中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技術瓶頸,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在講述鈾裂變時,筆者向學生講述我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錢三強、何澤慧夫婦,1946年在巴黎發現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發生得較少,它們產生的機率與二分裂現象產生的機率相比較,分別為后者的千分之三和萬分之三。
“天宮”步入太空、“蛟龍”探測深海、“天眼”聆聽宇,新時代里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大成果頻頻“刷屏”,在全球科技創新的舞臺上,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一曲曲高科技的凱歌,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三、結合我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歷史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在物理學的理論的實踐有著輝煌的成就。英國科學家培根說過,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只有造紙、印刷術、火藥和羅盤對整個歷史的進程影響最大。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五千年人悠久歷史創造出來的光輝的燦爛的科學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古代青銅鏡的使用、火箭的發明、地磁偏角的發現、指南針的發明等。在理論著作方面,我國古代關于科學技術的論述,在許多著作中都有涉及,如《天工開物》《夢溪筆談》《齊民要術》等,這些在當時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其他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軍隊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這樣可以聽到遠處所有傳來的馬蹄聲,對敵人的偷襲及早做好準備。我國古代聲音傳播這方面的運用,在滲透進“聲現象”這一章內容。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杰出貢獻,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燦爛文化,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講光學時,筆者給學生講授了《墨經》上關于幾種面鏡的論點。在講機械運動時,筆者向學生講述先秦時,不少學者對于運動的概念就有過熱烈的爭論,提出許多包含辯證法的正確認識。《莊子》一書就有明確的記載,學者公孫龍曾提出“飛鳥之影未嘗動也”的見解,意思是在某瞬間,即某一時刻,運動體可以看出是靜止的。現在看來這種對于運動的觀察和分析是十分深刻的。東漢時期《尚書緯考靈耀》中在描述地球運動時說:“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這種對地球運動的相對認識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此外,我國古代學者關于對力和運動的認識,對于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北宋沈括對磁偏角的發現,關于對球面鏡和其它光學知識的研究以及《墨經》《論衡》等充滿自然科學知識和思維規律研究的典籍,都是我國古代的光輝遺產。大量的歷史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不僅有四大發明,在其它方面也為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值得炎黃子孫自豪和驕傲。
在我國的古建筑中,它們有些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例如,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這是充分運用物理學中液體和氣體壓強的絕好典范,是歷史上最早的倒虹吸工程;馳名中外的北京天壇的回音壁,三處都有奇妙的聲音現象,這座建成于1530年的皇家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為著名的利用聲音反射的古建筑。講深、講透這些與物理有關的科技實例,既可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又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從而堅定學生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心。
四、結合各種科技活動養學生科技強國的使命感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離不開科技強。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和現代科學技術成就,還應當實事求是地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在許多方面還處于落后狀態,必須迎頭趕上,激勵學生的愛國激情,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使命感。可以結合最新的熱點新聞事件,某國阻截中興,圍獵華為,絞盡腦汁地阻礙我國的科技崛起,在多個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對我國進行“卡脖子”。在計算機、人工智能、發動機制造等眾多領域,向學生表明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投身科技創新寄予殷切期望,強調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讓科學家成為孩子尊崇向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此,要鼓勵中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活動,如科技前沿知識講座、科技創新競賽,參觀科技展覽等,這樣可以普及科技知識,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重視學生科技素養的培養,堅持深入開展科技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培養科普意識、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在全校學生中間根據年齡特點開展不同的創客課程,滿足學生創造的需求。其中特色亮點課程有STEAM課程,通過STEAM學習路徑實現學科內綜合、學科間輻射、跨學科整合,倡導教學過程是探究性教學、基于問題驅動的項目教學、基于設計的教學、基于證據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綜合利用STEAM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索,像工程師一樣的思考,像創業者一樣的行動,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建設“開放的物理實驗室”,開展科技節、機器人、創客、名家大師進校園、青少年創新大賽等課程,以科技為支柱,開辟全面創新素養發展的培養途徑,激發學生探究、創造的熱情,培養優秀創新人才。在科技活動中成長,堅定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強國之志。
總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教書育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熱愛祖國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講求實效,讓學生感到一種美的享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振興而奮斗。為此,在拼搏進取的新時代,教師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努力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做好,不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出更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品學兼優的復合型人才。利用初中物理教學教育活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之情。提高課堂的育人效果,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各項素質,真正做到立美德、樹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