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婷 張立濤 郭忠全
內容摘要:新時代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物流業成為增強經濟繁榮的內生動力,亟需加強物流平臺化建設推動物流業發展。針對區域物流信息傳遞和協作渠道匱乏,導致信息獲取時效性受限和區域物流業整體發展受到阻礙的問題,本文在對平臺構建的目標分析和基于信息集成、信息協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功能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總體架構,設計平臺應用系統,最后提出平臺運營模式和平臺運營的保障措施,重在整合和利用區域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孤島”現象,實現物流信息服務,提高區域物流運作效率,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 ? 區域性 ?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引言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對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資源合理配置、區域物流智能服務具有重大意義。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各項重點任務中都明確提出建設各類服務平臺,2019年24個中央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資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由此可見平臺化構建被高度重視。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發展新方位,新時代下共享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依然是重要方略。在新時代背景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實現這一重要意義、加快轉換過程,物流平臺化建設成為新動能。
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以先進信息技術為支撐、物流集成化和信息化為方向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其重要性得到專家、政府、企業、協會等各方面的重視和認可。程琳等(2018)將大數據思維和共享理念融入共享物流信息平臺的構建中,通過分析平臺運行機理構建了平臺應用模型和理論模型,以實現信息共享最大化,加快物流業轉型升級。李琎等(2018)針對平臺價值分析構建博弈模型解決平臺發展存在的問題。郭麗芳等(2018)在研究現有平臺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構建物流全域云平臺,使物流業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先行軍。平臺化建設是社會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國家政策支持明顯,制定各項支持平臺化建設的政策,越來越多學者正在關注并研究平臺發展的相關內容。但目前平臺化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平臺大部分都是針對單一物流企業或園區開發建設,針對某一區域內物流企業或園區集中整合管理、提供物流服務的平臺建設較少。因此,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信息資源需求,推動物流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構建一個區域性的信息共享、開放、服務的平臺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目標分析
社會性目標。通過平臺建立政府部門、物流企業、園區間信息共享系統,利用信息采集、分析,政府部門可以準確掌握區域物流業發展現狀,把握整體發展態勢。有實時信息作為支持,政府部門可以建立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提高物流市場公平性。同時,政府部門根據掌握的物流業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制定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將不同參與者集成形成集聚區,最大可能減少牛鞭效應帶來的信息不共享的高風險現象,實現物流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協同運用(陳漢明,2018),獲得物流過程最大協同效應和區域物流業整體協同發展,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促使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性目標。物流平臺加快區域物流信息化建設進程,將滿足平臺系統運作需求,最大化地發揮政府部門宏觀調控作用,可以為用戶提供物流信息服務,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物流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實現區域物流業和區域經濟效益目標最大化。通過構建和管理物流信息服務平臺,能夠強化信息獲取和共享渠道,拓展物流經營業務,擴大區域物流產業規模,促進區域物流業發展,增加區域經濟效益。
功能性目標。平臺通過綜合開發擁有多種功能應用系統,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最主要的是作為信息交互、傳遞的樞紐,實現區域物流信息互通交換、整合與集成,強化物流企業戰略合作關系,促進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整合,減少重復性建設工作,帶動區域信息化和一體化集成,實現智慧產業先鋒帶動作用,引導物流企業轉型升級。
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的功能分析
(一)基于信息集成的數據管控分析
信息集成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無序的繁冗復雜的源數據整理融合成有序操縱的過程(張彤,2013),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工程。經典的信息集成觀強調對數據的集成性、完整性、同一性和訪問安全性(陳永東,2004),完成來自外部異構數據源的傳遞、整合工作,方便政府部門、物流企業等獲取數據和服務。采用信息集成的層次化思想對平臺應用系統中的數據資源集成優化,提高了整個信息集成管理體系的可集成性和開放性(李聚波等,2017)。
物流業務SaaS系統在運營過程中產生業務數據,物流業務全程可視化系統在實時監控業務全過程中產生跟蹤數據,物流B2B支撐系統在物流業務過程中會產生交互和交易數據,數字物流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系統、平臺管理系統在平臺運營過程中也會產生相應的業務數據。借助信息集成理論的體系結構完成應用系統數據集成管理工作,數據源層接收來自應用系統中物流企業的運營數據,包括物流企業運單、倉儲、運輸、結算等業務數據,物流過程數據、物流需求發布數據、物流企業運力數據、物流業務結算數據、物流企業經營征信數據等,傳遞到數據整合層并借助數據倉庫等關鍵技術完成數據轉換、集成,存儲于相應數據庫中,接入標準的Web Service訪問接口協議完成平臺應用系統與用戶系統數據對接、傳遞和共享,使數據以標準化格式呈現,數據整合層配合集成服務層提供數據查詢、挖掘、復制、全文搜索、緩存、轉換、管理等服務,最終將集成后的標準化數據共享給政府部門、物流企業、相關機構和其他用戶。
平臺借助信息集成通過運行應用系統的物流業務、跟蹤、交互和交易等數據及其他相關信息形成可供用戶查看的數據資源,包括物流企業車輛信息、從業人員數據、金融數據、資質及信用等級查詢評估等統計信息、運單和運輸數據、倉儲數據、區域物流貨品和物流交易數據,并且通過多種指標算法及智能分析完成區域物流業數據分析及預測。根據這些數據結果便于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制定政策,打破政府與企業、社會服務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協同合作。
(二)基于信息協同的服務流程分析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的協同理論認為,通過協同作用,組織集成并非只是把要素數量的簡單相加,而是依靠人的主動集成行為使復雜組織系統的各要素之間以及各子系統之間協同工作,達到彼此耦合,贏得整體最優效應(馬捷等,2018)。信息協同就是協同理論在信息管理中的一個典型應用,是以信息為主要對象的協同過程,強調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多個信息源在規定時間和空間內,按照統一規則實現信息的有序流轉,產生協同效應。
物流企業在完成應用系統中各子系統業務時會產生對應的數據資源,信息集成完成了業務數據的整合管理,借助信息協同將這些信息源按照系統內部統一的規則和流程完成信息流轉傳遞,為用戶提供業務流程數據,保證業務順利進行。用戶在系統環境下交換和共享來自平臺應用系統的業務數據、跟蹤數據、交互和交易數據,信息需求達不到自身要求時就會刺激信息協同行為,這種協同行為包括組織內部協同和組織外部協同,用戶重新利用協同后的信息再次完成相互之間的協同交流,如此往復,促進新一輪信息協同流程和提供服務。
信息協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雙向信息溝通機制,以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為載體更好地為政府部門、企業、機構服務,達到信息溝通、傳遞和共享的目的,打破“信息孤島”格局,提高業務效率,便于服務物流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好地創造物流服務價值增值。
(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服務分析
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測試改進,完善升級,使區域物流信息和“數字物流”建設工作良好運行。
平臺系統按數據流劃分包括各種定位終端、智能托盤、RFID等終端設備采集層;根據業務流程和數據處理分析結果實現全業務的邏輯應用層;用戶可以通過PC端、手機等多種方式完成與整個平臺數據交互的網絡數據人機交互層,由平臺形成最后的運行、管理和決策,互聯網、物聯網、移動與社交技術、云計算、AI技術、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為物流企業帶來更多實時數據,區域物流業實現真正獲取、管理和利用數據,同時平臺利用整體海量數據、先進軟硬件支撐優勢,建立以政府物流產業管理服務為中心、物流企業及相關行業配套有機結合為支點的區域性物流產業生態圈,通過云端平臺及終端設備服務實現區域物流企業日常業務平臺化處理、物流過程智能化跟蹤、物流交易集中化引導,支撐平臺所有應用系統的智慧服務過程,實現區域物流產業高效平衡發展。
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構建
(一)平臺建設原則
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主要針對用戶各種需求提供信息服務,實現現代化物流體系用戶系統之間信息無縫對接,提高信息服務效率。一是平臺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區域物流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平臺設計的功能和系統,滿足合適性。二是平臺在操作過程中要簡單易用,防護功能和安全控制機制要完善,保障系統數據和信息的安全可靠。三是由于用戶對信息需求的實時性要求較高,所以平臺系統建設要充分考慮效率性特點,保證系統性能平衡。四是平臺的結構建設要基于業界開放式標準,符合國家和信息產業部規范。
(二)平臺總體架構
根據區域物流業發展水平、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國家政策、問題和需求分析,提出構建一個符合區域特點、信息高度綜合且集成、協同處理量大的物流服務平臺,使企業無需改變原有數據存儲和傳輸系統,只需接入互聯網就可以完成數據交換和信息協作(聶瑞華等,2004),為政府部門和物流企業提供服務。文中構建的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基于“J2EE體系分布式框架搭建、GIS引擎可視化輸出、2D/3D數據分析結果輸出、網絡爬蟲抓取和平臺監控運維對數據管理”,在數據交換和導出上支持XML標準。根據目標和功能分析,平臺支持五大應用系統,以政府物流門戶為網絡中心,部署在政府電子政務云上,完成數據采集、分析、交互和傳遞,實現區域物流企業日常業務平臺化處理、物流過程智能化跟蹤、物流交易集中化引導,最終為平臺用戶提供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總之,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數據信息的集成整合,從政府的角度有助于物流職能部門協同、實現區域物流業和物流市場交易監管、通過大數據分析加強物流企業指導、提供物流服務、規范物流市場等;從企業的角度實現政策獲取、企業經營方向性指導和物流業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服務,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平臺應用系統
根據目標和功能分析,本部分將進一步深化,設計平臺應用系統,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物流業務SaaS系統。該系統如圖3所示,將物流企業和生產制造企業與物流相關的全部業務以云端軟件平臺的方式呈現和管理,政府部門管理、維護企業上傳的信息,對物流業務進行操作、分析、結算和監管,利用分析后的數據結果,根據物流行業科學化標準和方法優化物流業務,有助于提高物流業務效率、降低成本,幫助物流企業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加快物流業務產業升級。其中,OMS系統主要完成物流訂單的全過程業務,政府部門進入該系統實時查詢、監控業務狀態,保證業務過程安全可控;TMS系統通過對車輛、線路等的詳細統計分析,支持多種業務模式,與物流全程可視化系統和數字物流APP及手持終端交互實現運輸全過程監測管理,提高遠程調度能力和運輸效率;WMS系統最大功能就是對倉庫運作過程管理和指導,保證倉庫作業的準確性,及時掌握庫存情況,便于企業合理配置庫存,提高倉庫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倉儲成本,BMS系統與OMS、TMS、WMS系統交互完成多系統集成結算管理。
物流業務全程可視化系統。該系統通過GPS/BD定位技術、4G無線視頻技術、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二維碼技術以及NB-IOT傳輸技術,將物流業務從物流企業收貨城際擺渡到分撥庫管理到專線運輸及最終客戶簽收的物流業務全過程進行數字化、智能化采集,通過車輛、貨品、影像、狀態、交接等子系統實現物流全程可視化,經平臺整理、分析、優化形成2D/3D及影像資料,借助可視化支撐子系統全面展示物流業務全過程數據,達到物流過程全程車輛定位、影像和狀態、倉儲過程全程出入庫、物流取貨交貨過程全程交接的可視化效果。系統流程如圖4所示。
物流B2B支撐系統。該系統包括:物流業務需求發布系統,完成企業物流信息發布、管理;物流企業運力發布系統,完成現有物流專線線路發布、空余運力及計劃運力發布管理等;物流業務競價系統,完成物流企業對物流需求企業運單的競價對接管理;物流業務評價系統,完成物流企業及物流需求企業物流業務成交后雙方評價,同時完善平臺中物流企業信用情況;物流第三方支付及擔保系統,接入BMS系統實現業務結算、物流企業運費結算等;物流融資金融系統,完成物流企業建設項目融資需求申請、企業倉單質押等;物流全程可視化運營系統,完成全程可視化服務購買、可視化配套設備采購管理、可視化配套設備租用管理等。物流B2B支撐系統將物流信息傳遞交換、商業交易、結算支付、增值服務等功能從線下移植到了線上,契合線上比價、競價功能實現物流業務電子合約,并以第三方信用保障物流結算支付,建立信用規范體系保證物流企業和物流從業人員的商業交易行為,最終將平臺打造完善為物流業的B2B綜合交易平臺。
數字物流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系統。數字物流手機APP系統提供IOS與安卓雙版本,通過手機端可隨時查詢需要的業務信息,完成物流業務管理,也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與平臺交互完成部分業務功能的微信快速操作。
平臺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功能完成前述系統各項具體工作的管理、監測,保障各系統功能正常運行,確保各項具體業務順利實施,保證平臺良性運營。平臺系統在運行中將產生企業運營業務數據、可視化跟蹤數據、交互數據、交易數據等,政府部門通過集成、分析這些數據資源有利于掌握物流企業的業務動態和執行情況,完成物流企業監管,保證業務順利成交,提高業務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也有利于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管理區域物流,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壯大區域經濟。
(四)平臺運營與保障措施
平臺運營模式。目前,區域性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主要有三種運營模式:由政府物流部門主導運營和維護,物流企業協同完成;由政府牽頭,政府和物流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物流企業負責運營維護;委托有能力的技術公司建設和維護,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平臺的每種運營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和弊端,建設主體在運營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影響因素選擇合適的運營模式,促進平臺良性運行,提高物流服務效率和企業運營效益。
平臺運營保障措施。為確保平臺項目順利開展和實施,針對平臺運營模式制定項目組人員保證方案、軟件開發質量保證方案、項目進度保證方案以及其他必要的保障措施。通過給項目組配備高層次技術人員、研發人員等,加強技術管理的有效性和研發過程的科學性、準確性;在項目研發過程中嚴格質量管理,制定質量保證計劃;同時應按照國家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等,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機制。平臺項目建設完成需要系統測試,制定管理、運維保障措施,保障平臺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程琳,朱曉峰,陸敬筠.基于大數據的共享物流信息平臺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5)
2.李,吳群琪.基于供需主體博弈的物流信息平臺價值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8,35(11)
3.郭麗芳,王郁,馬家齊.供給側改革下物流全域云平臺構建[J].企業經濟,2018,37(6)
4.陳漢明.基于云配送的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6)
5.張彤.制造業物流信息平臺的構建[J].制造業自動化,2013,35(11)
6.陳永東.面向物流的信息集成技術[J].計算機工程,2004(S1)
7.李聚波,高振山,李天興,楊建軍,徐愛軍,王斌.面向弧齒錐齒輪網絡化制造過程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17,33(15)
8.馬捷,張云開,蒲泓宇.信息協同:內涵、概念與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11)
9.(德)哈肯(H.Haken)著,徐錫申等譯.協同學引論 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中的非平衡相變和自組織[M].原子能出版社,1984
10.聶瑞華,嚴粵鋒.物流信息系統中異構數據源的集成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