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安 尹奇異 粱升 程繼海 楊蕾
摘 要:為了滿足社會對于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國大批高校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材料物理與化學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二級學科,如何將研究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一直探索的重點。文章主要是以材料物理與化學的研究生課程建設為研究的重點,希望以此能夠推動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生;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實驗課程,為了提高本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要對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生課程建設進行科學的探索和實踐。對于課程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本專業的學生加深理解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特點,以便其以后更好的工作和學習。
一、材料物理與化學在研究生培養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單調性
材料物理與化學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下屬的二級學科,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材料設計中的高性能計算、微結構材料的設計和納米材料與納米電子學等多個研究方向。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研究的方向的廣闊性決定其學科建設的兼容性。然而在實際的研究中發現,各高校在材料物理與化學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科的復雜性,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創新性和應用性。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造成理論課程多,學時長;實踐性課程少,學時短。此外,在教材的選用方面,并沒有選用適合培養目標的教材;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并沒有真正的體現材料物理與化學的獨特性,導致教學內容單一。
(二)缺乏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的研究的培養是嚴格按照培養方案走,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各高校并沒有充分的考慮到本校自身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寬泛的培養目標導致各高校培養出的研究生與本科生沒有明顯的差距。除此以外,高校制定的目標并名優充分的考慮到社會的實際需要,導致學生學無所用,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
(三)教師隊伍薄弱
在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生的教師培養隊伍中,缺乏“雙型教師”,即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又具備相應的教學實踐經驗。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各高校的教師隊伍普遍是理論型教師偏多,實踐型教師較少。在大多數高校中,教師隊伍普遍以理論研究的教師為主,具備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較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單一的向學生講述課本上的知識和淺顯的例子,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弱。此外,高校的碩士生導師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教師,他們大多數人為單一學科教學背景,在理論知識方面了解較多,但是觀念與教學案例落后于社會的實際需要。師資隊伍的薄弱,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對于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課程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要想培養出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高校首先要優化自身的課程教學模式。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遵循學生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科學的進行課程建設,要適當的調整好專業的理論性課程與實用性課程的比例,注意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其次,高校要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教材。現階段高校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研究生所用的教材內容與本科階段所學習的內容相差不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到的知識過于淺顯。對此,學校在教材的選用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教材的難易程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情景式教學,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改革教學模式,將現代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
研究生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應區別于本科生。本科階段的學生主要處于知識的積累階段,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處于知識的創新和應用階段,為了更好地提高研究生階段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自身的傳統教學理念,更新自身系統中的“唯書本至上”的觀念,摒棄教師為課堂教學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多采用情景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將科技帶入課堂,也是課程建設的一個重點。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手段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利用慕課和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既可以為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進行科研與實踐,又能師生可以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
(三)擴建教師隊伍,開展雙導師教學模式
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各高校應積極擴建自身的教師隊伍,引進更多理論與技術兼備的教師。同時要做好校內導師的培訓工作。教師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校內導師對于一線的實際需要有更多的了解,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以便在講授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此外,學校可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可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校外導師可幫助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雙導師制度不僅可以解決師資隊伍薄弱的問題,還能為學生提供可靠的一線工作經驗。相對于校內導師來說,校外導師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書本中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當前材料物理與化學的研究生理論課程多與實踐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要將綜合實踐課程加入到培養方案中。綜合實踐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綜合實踐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選研究內容,選題的內容不應局限于自己的知識層面,讓學生有探索的空間,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如發現較難的問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的探索,指導學生翻閱相關文獻或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全新的知識點。綜合實踐教學并不只是局限于課堂教學,還包括模擬訓練。在進行模擬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材料物理與化學的學科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情景創設,將學生分為幾組,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制度
在傳統的考核制度中,校方多會以學生的知識儲備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標準。學生成績的好壞,能力的強弱都是依據成績來判斷,片面的以知識儲備來判斷學生能力的強弱和成績的好壞都會影響學生自身學習的動力。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的人才,與本科階段的學生不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如果只是按照單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很有可能會讓學生在學業方面產生拖延心理,為了能夠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必須建立以知識、技能和能力為主的課程考核制度,將研究生平時的研究成果和參與或獨立研究的創新項目作為考核的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旨在通過課程考核的改革,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勇于實踐,確保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研究生的課程建設不僅關系到學科專業的整體發展,還會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為了能夠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型人才,高校應積極探索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生的課程建設,科學的設置課程目標,完善課程教學的內容,大力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老師是培養學生的關鍵,雙導師制度的實施能夠有力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培養計劃,保證學生學有所用。完善研究生課程考核制度,鼓勵學生積極創新。
參考文獻
[1] 袁小亞.交通院校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碩士點教改探析——以重慶交通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7(10):19-21.
作者簡介:田長安(1979.03- ),男,江蘇揚州人,博士,教授,碩導,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