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先對“雙師雙能型”教師概念和終身教育理論進行界定,重點闡述了構建相應師資隊伍的策略,旨在促進高校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很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產生,促進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更高。所以引導地方高校建立“應用模式”教育,培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是現階段主要工作。
一、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界定
(一)“雙師雙能型”教師概念界定
包括雙師型與雙能型兩種,前者應用范圍較廣,如雙職稱、雙證書、雙素質與雙經歷等,但是教育界實際發展中,指標概念還有差別,很難達到統一。“雙能型”指在雙師型基礎上,教師不但有高素質,可以在應用型高等院校中進行基本教育工作,還具有科研能力,既能教書育人,又能開展專業技術研究等工作,反映了教師整體隊伍素質多元化的要求[1]。“雙師雙能型”教師出自《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但是理論化較強,缺少統一的標準。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下,教育部門對于高校辦學思路轉向服務當地經濟上,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是基于促進社會經濟與創新市場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作者認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將工作重點放在新建本科雙能與雙師型教師的培育上,按照教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歷,提升其職業素質、素養,完成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需求。
(二)終身教育理論界定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歐洲建立終身教育的浪潮,最早的論著為《關于終身教育》,作者為法國教育學家保羅 朗格朗,論著中將教育定義為培育人才,完成教育民主化,引發整個教育界學者的思考。發展至今,終身教育已經是我國教育理念,指人在成長與生活過程中,要不斷進行縱向或者橫向教育,多個教育機制有效融合。總的來說,將“終身”放在首要位置,指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這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否定,而是對其擴展與延伸。與“雙師雙能型”教師理念互相促進,教師作為教學資源中的一種,在社會的發展中會出現不適合與落后的情況,在經濟與社會進步中,教師在教育中也愈加重要。所以教師在發展中,也需以“雙師雙能型”為背景,具有終身性。在此教師需不斷學習,建立終身學習觀念,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提升職業技能與素養,為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一)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計劃
本文對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優化師資結構,進而提升教師素質與能力,促進高校本科教學的“應用型”特點的體現。對于師資隊伍的建設,不能停留在早期的認知階段,而是確定建設計劃,逐步實現“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構建。
一方面,制定行動計劃,學校收集整理現有教師資源,探究整體思路與主要任務,先掌握現有師資隊伍發展情況,結合學生發展目標,對后期需求進行預測。按照辦學定位,確定最終師資建設目標。將工作重心放在人才的引進與培訓上,精細化處理。
另一方面,保障機制的建設。上面講述的環節,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促進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從三方面進行:第一,詳細劃分組織任務,對于教師的管理,建立詳細運行機制,學校將師資建設作為干部考核指標。在學校中師資建設不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而是將其上升到學校發展戰略高度中,將其細化到每個部門中,通力合作。學校領導也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意識到“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要性,并在管理中將其放在首要位置,為其建立保障手段與措施。借此以學校領導帶頭,人力資源部門管理,多個部門配合,形成梯形工作格局。首先確定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的主要職責與規則,完善管理機制,多個部門互相配合,將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落實。然后實現教師的責任考核制度,領導人員建設標準責任制,精細化考核指標,變將考核結果作為推選干部的主要依據。第二,增加對師資隊伍建設預算,按照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經費來源單一這一問題,需投入多種經費,從政府與社會中爭取更多資金,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提供足夠資金。學校自身也要加強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預算,創建工資增長機制,通過績效制度,提升教師薪酬發放靈活性[2]。
(二)調整人才引進計劃
我國還有一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師隊伍發展較慢,教師基礎素質較低,如單一依靠自行培養手段,需要時間長,不能短時間改變教學現狀,基于此,使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計劃,為學校教學配備適合的高素質人才,利用高效靈活的教學機制,調整內部人才結構。對于人才的引入,主要從下面三個領域中引進:
1.其他高校與科研單位高層次人才。高校的發展基于教學本位,這不能脫離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應用型高校的師資隊伍在科研與實踐方面,還存在些許缺失,因此要堅持引進高素質人才,可以從相關科研單位與其他高校中選取,充實本院校師資隊伍。同時,讓善于教學與研究,具有學術修養的高級教師或者教授級別的人才招聘到本學校中,參與到人才培養與制定建設方案中,幫助培養年輕教師,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與學術水平。
2.引進對應行業應用型人才。本論文的主旨為“應用”,因此需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一概念提出時間較短,對應的教師隊伍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缺乏應用型師資資源。因此,可以在學校中聘請相關行業中實踐經驗與專業素質高的人才,參與到大學生人才培養活動中,加強教學中實踐理論結合、產業與課堂對接的效果。
3.引進省級以上或者海外高層次人才。我國當今發展中,最缺乏的就是人才,這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更加明顯,主要是因為該方面教學條件不成熟,對于人才的引進還存在一些困境。基于此,學校可打破常規思想,運用“柔性引進”策略,逐漸引進省級以上或者海外高層次人才。針對此類人才的引進,不能只通過物質激勵手段,也要從精神層次分析,如頒布“終身教授”稱號,激發其對應用型人才培育工作的探究。
(三)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1)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形式
當下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于教師還使用同一的評價標準,基于大學教師責任重大,其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大量的精力進行課題研究與發表中,缺少時間與精力關愛學生。可見教師并沒有全心全意的參與教學活動中,不能滿足應用型學生培養的需求。因此,學校要結合建設師資隊伍目標,制定新的考核機制,解決教師重職稱與重科研的問題,建立多元化評價形式,結合教師實際情況,做好定位規劃,創建教學型與應用型教師。
(2)優化教師評價考核形式
很多高校還使用傳統的人才評價考核手段,更加傾向與科研方向,偏離應用型這一概念,不利于學校總體發展。基于此,需要改革評價考核方式,主要從下面兩點進行。
1.高校使用職稱自主評價的方法,《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意見》中也提出,教育部門應適當下放職能,高校自身應具備一定職稱評審權。當前山東和廣東等多個省市中高校已經開啟試點工作,這對于應用型高校發展是一大進步舉措,通過探索出新型職稱評聘機制,改革傳統支撐評審工作流程,將重學歷、重科研的評價標準,建立緊缺人才直聘的制度手段。
2.引入職業資格聘任制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將工作重點放在與當地產業結合的領域中,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實際操作能力為主。高等院校建立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中,需建立具有高水平、高道德與高經驗的人才。引進或者培養高技能的師資隊伍,在實踐經驗、職業道德上都有突出貢獻。對于這類教師可以不通過支撐評價的形式聘任,從引入職業資格聘任制度完成。
靈活使用多種人才評價考核形式,發揮各類型教師特長,是對傳統評價機制的改革,實現對教師的充分鼓勵,促使高校教育的順利進行。
(四)重塑教師培育體系
“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培育高校實踐性人才的主要基礎。當前主要工作就是對人才隊伍建設時間緩慢,基于此,要想快速提升教學質量,培育應用型人才,需建立適合的教師培育機制,以終身教育為原則,探索新機制,為教師提供長久學習的機會。現階段,我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處于探索階段,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嚴重,需要多參加實踐型培訓,可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對教師的指導。學校建立以應用型院校為原則,建立終身培訓機制。
第一,完善管理制度,創建教師培訓渠道,面對實踐經驗低的新畢業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操作能力弱的教師、實踐能力強教學能力弱的教師、傳統觀念占主導與創新性不足的教師,需要規劃長遠培訓目標,加強對教師的精細化管理,進而幫助教師建立終身學習意識,以科學的培訓制度,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從本質體現“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果。
第二,加強對實踐性項目培訓,應用型高校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這與學生將來發展密切相關,發揮理論知識的作用,特別是理工類學科,個別科目的教師必要時還要從事相關實踐工作,定期更新自己實踐知識,提升技術水平,進而傳輸給學生最新的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企業發展中相關理論與實踐過程不斷發生變化,并且信息更新周期短。所以高校中的實踐教學也要不斷更新信息,多進行項目活動,為學生創建更多動手機會。另外,學校鼓勵教師進行二次、三次學習,彌補日常工作中經驗的不足[3]。可讓教師到企業中進行實踐鍛煉,通過參觀與頂崗訓練的形式,遵守工作制度,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結合教師實際情況,高等學校作出適當的處理對策,如創新引進、評價與培育機制,為教師提供良好學習與教學環境,進而為學校培育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悅,王清江.高職“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01):64-66.
[2] 修瑞仙,孫志敏.“新工科”背景下“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11):95-97.
[3] 陳玉新,任夢,秦捷.地方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7(09):180-182.
作者簡介:蔣紅玲(1982- ),女,江蘇淮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