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國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不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失學是我們政府做出的莊嚴承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作為我國在教育領域重要的扶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教育質量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文章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有利條件、并提出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信息化建設工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做好對貧困學生的認定評價工作、做好高校學生的監督管理服務工作、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平臺,以期為高校資助育人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民辦高校;資助育人;監督管理;貧困認定;育人平臺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中央領導人強調:部分人民群眾在子女入學、就業、醫療、住房等方面面臨一些困難,不斷為群眾解決困難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關系到學生本人、學生家庭、教育工作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構筑精準客觀公正的高效育人工作機制,關系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公平公正、更關系著高校、社會的和諧穩定。資助育人工作逐漸被納入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的具體內涵是指:在注重給予高校學生物質經濟幫助的同時,也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擺在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實現高校資助與育人的平衡統一。最新的資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的高校資助貧困生工作在為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給資助育人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挑戰,比如學生在貧困申請方面弄虛作假、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不強……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實現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行業效率提高的目的,“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使教育方式、內容、手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依托互聯網建設的學生貧困資助體系,可以有力地革除高校傳統資助模式的弊端,促進高校育人工作更加便捷、高校、公平、公正。
一、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資助育人的優勢
第一,互聯網有利于促進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放、公開、透明。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可以突破傳統的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沿著一定的節點向四處傳播來來人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瀏覽和接收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民辦高校將互聯網融入到學生的資助育人工作中是促進資助工作公開透明的一張重要舉措,高校利用互聯網發布資助扶貧政策,讓有意向申請的學生第一時間加以了解并及時申請補助,申請人提供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上級領導以及審核小組的評議等信息都被公布到互聯網資助平臺,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受助學生的相關信息、資助體系等信息更加公開化透明化
二、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模式探析
第一,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對民辦高校學生的貧困認定評價工作。首先要明確,民辦高校學生的資助育人工作要從貧困生的認定確立開始,對學生“獎、懲、罰、撤”的依據是高校完整的貧困檔案數據庫,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資源共享、共通、共榮和信息傳播的快速性,身處互聯網時代,信息就像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互聯網使用者將信息隨便放在這張網的任意一個角落,互聯網信息都能向四處輻射擴散,同時由于信息的快速傳播,網民可以隨時查找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利用互聯網搭建高校育人的平臺有利于促進貧困認定工作的開展。民辦高校認定貧困生需要學生出具的當地政府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學生的貧困申請書以及提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學校領導出具的批改意見,利用互聯網可以將這些學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建立學生的貧困檔案數據庫,信息化檔案完整包含了學生的家庭成員、家庭收入、人員健康等狀況,同時利用互聯網信息的共享性使學生貧困信息公開透明,隨時接受高校師生和網民的監督舉報,以便于核查學生的真實家庭情況,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會利用后臺先進系統對學生情況加以判別。總之,利用互聯網有利于給出可靠的數據參考,為民辦高校學生的貧困認定工作搭建精準的信息資源庫。
第二,利用互聯網強化對民辦高校資助育人的監督、管理、服務工作。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暖心的希望工程,公平、公正、客觀的貧困評價認定機制對高校學生來說不僅是心理上的巨大安慰,更是在未來之路前進的不竭動力之源,所以,在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中,需要切實建立起一套資助育人的長效監管體系真正地實現高校真扶貧、扶真貧、真扶志的目標,一是高校要將互聯網融入到資助體系的研究中,利用高校的官網、官方微博、QQ等信息平臺隨時發布高校的資助政策、資助途徑、資助申請條件等消息,學生可以就信息中不理解的政策信息進行咨詢,隨后專業化的網絡平臺及時解答疑惑,了解學生的需求,制定最新的適應學生身心特點和長遠發展的扶貧方案;二是利用互聯網對民辦高校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動態監督管理,高校的助人工作者根據互聯網的數據監測系統對手自助學生的校園消費記錄、學習成績、上課出勤率、學習成績等情況進行統計反應受資助學生在學校的真實生活情況,貧困認定工作小組根據這些信息統計確定對受資助學生的評定等級、資助力度和額度,以此提高民辦高校資助的規范性和監管工作的動態化;三是打造一支高效的互聯網扶貧工作隊伍,這些資助育人隊伍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對高校受資助學生的貧困認定審查工作,切實履行統一的貧困認定評價標準、及時關注受資助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給予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不斷挖掘資助育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補充資助育人體系機制和扶貧策略,開通渠道多樣化的高校資助通道,借助企業、機構、政府等第三方力量的資金,給予學生最大的支持,提升學生的脫貧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科學育人與人性關懷的有機統一。
第三,利用“互聯網+”的巨大優勢,為民辦高校學生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平臺。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政策主要通過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一定的物質、資金補助等形式來實現,教化育人的目的常常被放在腦后,如果不注重做好經濟幫助與精神幫助的平衡統一,學生的思想很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受資助的學生拿到貧困補助以后不思進取、忽視學習、更加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與享受;有些學生認為自身符合補助的條件而幻想每年都能夠獲得國家的幫助、缺乏感恩之心,自身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上訴現象的出現完全背離了高校資助育人的初衷,更不利于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實施。因此,民辦高校在關注學生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給予其更多的人文關懷,一是要注重對受助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在校園官方網站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板塊,利用互聯網平臺為高校師生打造專題教育節目、發揮網絡輿論的話語主導權為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輿論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在網絡平臺上開展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的專題視頻講座并組織全體學生觀看,開通學生與講解專家的互動交流渠道,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心理輔導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品格和積極向上的三觀,從而充分地利用互聯網資源實現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雷文,何靜,宋濤偉.構建“互聯網+精準扶貧”的貴州高校學生資助管理體系[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01).
[2] 李華.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統構建[J].長春大學學報,2017(7).
[3] 徐安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師范類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反思與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6(11).
基金項目:無錫太湖學院高教研究課題“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研究”,課題編號:C-2019042。
作者簡介:陳利娟(1989.06- ),女,漢族,江蘇宿遷人,碩士,無錫太湖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