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個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凝結,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建設主陣地以及所肩負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迫切需要以“四個自信”為思想引導和內容擔當,將“四個自信”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培育堅定理想信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關鍵詞:四個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四個自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堅定理想信念,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徑和保障。四個自信“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人與可靠接班人的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矢志不渝地堅持用“四個自信”教育學生和培養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一、“四個自信”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傳、培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一個接一個勝利的思想武器,體現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積極引導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抵制錯誤的意識形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與擔當。意識形態是每一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凝練,是根本利益所在,同時也是摧毀一個國家的思想武器,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是任何政府和政黨的命脈所在。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爭斗所表現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在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意識形態領域,“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圣地,也是各種社會思潮相互雜陳的意識形態領地,西方發達國家妄圖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從文化、歷史層面侵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基,利用網絡等手段推廣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妄圖從社會政治信仰維度挑戰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在種種嚴峻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宣傳培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渠道之一,在思想領域及時滌蕩存留在大學生思想中的錯誤價值觀念,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自覺抵制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的滲透與侵蝕。
(二)用時代的自信,擔當時代的大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成長于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有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當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青年學生在時代的面前更應該用青年人有的舍我其誰的勇氣與擔當,義無反顧的承擔起時代交給青年人的時代大任。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年學生無疑更能代表正在崛起的中國。“四個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自信,更是對于偉大實踐深深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在新時代,“四個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自信,即是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更是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的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與青年學子的擔當是統一的,統一于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將“四個自信”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使其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正確性、科學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四個自信”的路徑
(一)用好課堂主渠道、實踐“第二課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在推進四個自信深入青年學生的思想中,首先用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第一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理論宣傳教育的第一場所。在教育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煉“四個自信”的思想精華與思想價值;宣講“四個自信”的基本知識并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認知認同四個自信的思想蘊涵,促進“四個自信”入耳、入腦、入心。學生真懂、真信才會在自我發展中將自我發展理想與社會發展理想相結合,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再者,實踐教學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稱為“第二課堂”,相比于有所枯燥的課堂教學來說,實踐教學則以其具有的生動、實際特征更使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四個自信”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通過開展“四個自信”知識競答比賽、踐行“四個自信,從我做起”等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堅定“四個自信”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嚴肅性與實踐教學的生動性的結合,其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優于硬性的理論灌輸,也是對來源于實踐回歸于實踐的呼應。
(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四個自信”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三進”是要培養高校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最終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這是首要的和關鍵的,即是搞清楚“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需要搞清楚的是高校推進“四個自信”教育的教育主體是學生不應該是其他什么人。以往的教育模式把學生當作是接受灌輸的口袋,“裝”多少就有多少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看來是難以收到成效的,今天的大學生主體意識濃郁、個性解放,對于某些思想并不是“你說我聽”的主客二元論教育狀態。推進“四個自信”教育需要發揮教育者主導性與尊重學生主體性,教師不再是一切統管者,而是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知認同,顯示出人文關懷的價值理念。學生參與其中得到的主觀感受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因素,也是認知—認同的關鍵,“四個自信”教育是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務是及時準確的引導、開導學生,從思想實際傳道授業解惑,使每個學生內化“四個自信”于心,外化于行。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培育網絡空間“四個自信”
網絡空間增加了人類活動的地域范圍,智能時代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主渠道、實踐“第二課堂”,網絡空間又被稱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課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育人廣泛性與便捷性,在一定意義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絲毫不亞于前兩者的教育方式所發揮的功能。高校學生網絡使用頻繁,利用網絡交友、尋求新知識已成為潮流,如微信、微博增加了人們的交際范圍,大學MOOC(慕課)使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優秀的課程。但是網絡提供給學生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網絡的暴力、價值觀扭曲的現實,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網絡領域也成為西方價值觀、社會思潮的集散地,歷史虛無主義、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等等競相在網上傳播,其邪惡用心是要滲透、侵蝕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進而妄圖弱化甚至奪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在這樣的網絡現實下,更要利用好網絡開展“四個自信”教育,培育一大批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青年學子。有理、有節、有據、有力回擊西方意識形態,培育青年學生的四個自信的理想信念,提升他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與決心。高校要開拓、利用網絡這個“第三課堂”,推動“四個自信”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這是在社會發展到智能時代做出積極回答,也是在智能時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途徑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1.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4]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作者簡介:郭望遠(1992-),河南商丘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