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中,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大步邁進,“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主動適應這一時代形勢與工作要求的變化,積極探索新時代視域下“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與實踐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與新舉措。
關鍵詞:新時代;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與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這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中,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大步邁進,“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網絡學習生活已成為他們的常態。“互聯網+”時代,誰掌握了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誰就掌握了青年。這一變化,既給我們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也為學生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條件。
一、新時代視域下“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發展的必要性
(一)適應全球網絡化與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
(二)實施依法治校和創建“平安校園”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5年9月22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就曾提到:“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對信息的獲取、分享和利用意識比較強,這也對依法治校和創建“平安校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素質能力的需要
大學生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存在巨大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導致各種不健康的網絡文化潛滋暗長,對數字化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對學生思想引導的復雜性增強。我們要分別對學生在現實生活和網絡生活兩個不同環境下的思想表現進行引導,也要對二者的差異性、變化性、反復性等表現進行原因分析和針對性引導。這就迫切需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進學生素質能力全面發展,增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提高對數據信息的敏感性。
二、新時代視域下“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權威性被弱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主體的權威性被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擁有權威的信息優勢,思想政治工作話語的權威性受到了重大沖擊。大學生對網絡技術的熟練程度往往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大學生還可獲取非常廣泛的數據,從而保持了相對寬廣的知識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正確性被沖擊
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通過手機就可以自由地發表或接收到各種觀點。對于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言論的影響,削弱思想教育的效果,對思想教育工作者傳達的教育觀點的正確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沖擊。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實效性被質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事關黨的前途命運, 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網絡上卻時常出現一些極端的錯誤觀點。部分網民從個人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狹隘的解讀,不僅歪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還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互聯網思維的牽引下,需要深入推進自媒體、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創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和實效性,增強學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新時代視域下“互聯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創新與實踐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建設學生喜愛的校園APP
當前許多高校普遍以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來加大對學校的宣傳。但學生一般只會將其作為一個瀏覽校園新聞的一個通道,并不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吸引力。這就需要我們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強大的網絡平臺,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思政教育滲透進學生生活中。解決手機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多元主體評價的結合問題。積極開展富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園APP建設,投入精力研發和使用系列 APP 項目,方便大學生隨時掌握最新學習資源及相關資訊。堅持科學導向,采用多元化形式的活動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時代特色和相關要求,不斷更新APP內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圍繞思政教學信息資源進行傳播,將大量優質教學課程、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并以視頻及動漫形式展現在網絡上供學生學習。這些形式新穎、內容生動的教學實踐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原有教學方法的局限性,使用不再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調動起大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教師也可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并對疑問進行解答,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
(二)培育網絡骨干隊伍及名師
教師隊伍是思政教育方法創新實踐的主導者,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理解并運用“互聯網+”思維的能力事關教育方法創新的質量和效果。在“互聯網+”平臺下,給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了解學生和讀懂學生。不斷地培育一批網絡骨干教師隊伍和名師隊伍,是貫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一條主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把握時代機遇,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勢,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掌握網絡技術,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便利條件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在現有的工作思維和模式的基礎上,融入網絡的元素,借助最新的發展成果與創新思維,打破原有思維定式。可以構建和培育具有權威性的學校新聞發言人、網絡信息通訊員、網絡文化宣傳員、網絡輿情研究員、網絡意見領袖、網絡文明志愿者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共同體。
(三)提升學生網絡技能和素養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主體需求,以他們合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要求和建議作為開展工作關注的焦點和重點,利用網絡積極探索、不斷嘗試不同的工作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可以通過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文化創意工作室、電子月報期刊等形式,擴充思想政治教育的網路空間。當學生真正的能夠參與并融入其中,他們的行為就會更加貼近教育所要求的目標,增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觀念,提高對知識學習的熱情及創造力,實現從依靠教師進行學習到利用網絡運用多種學習方法的轉變,這就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大學生的整體能力和素質有了極大地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談到,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 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對廣大青年來說,這是最大的人生際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驗。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
參考文獻
[1] 陳秋瑋.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智庫時代,2019 (3) :166-167.
[2] 胡曉娟.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 (2) :90-93.
[3] 馮淑萍.“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 (8) :113.
[4] 趙慶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 (4) :69-70.
作者簡介:陳菡,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