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曉
【摘要】在文化強國的大背景下,國學經典進校園成了當代教育的潮流,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種種問題。本文著眼行動研究,針對經典誦讀缺乏創新性和延續性,將整班誦讀經典、國學經典知識競賽和國學微劇這一系列活動形成體系,探討國學經典對現代小學生的意義。
【關鍵詞】國學經典? 小學生?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27-01
一、研究背景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經濟的振興,近幾年,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成了社會輿論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問題發表講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如今作為傳播知識的主陣地,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到經典誦讀的行列中來。
(二)研究意義
誦讀經典有益于學生優秀品格的形成。國學經典是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由實踐累積,經時間篩選,在無數文人的傳誦中流傳至今文化典籍。這些典籍是經歷史證實的中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最具代表性的精髓,涉及內容廣泛,包括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明禮謙讓、尊敬師長等。學生在誦讀這些經典時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學習典范,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審視自己。
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培養學生記憶里,激發潛能,啟迪智慧。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里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低年級的學生更偏向于反復誦讀直至背誦,也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背書。讓學生浸潤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感染,陶冶情操,將經典語句銘記于心,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在作文中引經據典,使文章更具深度,盡顯文學修養;背誦經典,學習經典,談論經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一次次的交談中得到鍛煉,日積月累終有提高。
二、現代小學中國學經典誦讀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現狀
目前,國學教育已有大批響應者,各地進行的相關課題遍及29個省市,受其影響超過百萬小學生誦讀經典文化典籍。現有的研究成果包含的方面涉及范圍較廣,各地的研究都已初見成效,有的經驗已經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每一項研究各有側重,或將經典誦讀與各類學科有機結合,或在實踐中將誦讀經典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我們的實踐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國學經典中蘊含的人文美德,對小學生人格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學校意識到誦讀經典的重要性,急于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卻在教材的選擇上忽視了文化經典內在理學上的銜接和貫通。學生在長久的誦讀這些沒有一脈相承關系的篇目后,必然造成知識體系的斷裂,很難起到持久穩定的誦讀效果。也有學校盲目借鑒他校的實踐經驗,將誦讀內容及相關活動移植到自己學校,忽視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原則。
經典誦讀的范圍不局限于低中高年級的任何一個年級,每個年級擁有相對獨立的誦讀內容以及以誦讀內容為依據開展的相關活動。在繁雜的活動中,不乏設計新穎,為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但是設計者們較多地關注活動本身及本次活動的開展效果,卻忽視了活動之間的延續性。
三、國學經典潤澤現代小學生的行動研究
(一)誦讀聲聲傳經典——低年級國學經典整班朗誦
經典傳統文化的熏染從低年級抓起,讓學生從小浸染于豐厚的校園文化底蘊中。選材上,低年級學生由于識字數量的限制,選取的內容須節奏明快、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又能對識字有輔助功能,因此,《三字經》《百家姓》等內容較為合適。低年級開展的誦讀活動以鼓勵和激勵為原則,不追求深入理解,不作透徹解析,只要求熟讀成誦,也就是所謂的“素讀”。“素讀”訓練不可速成,貴在堅持。因此,學校和教師須巧妙地利用零碎時間,運用趣味試朗誦,讓學生樂在讀中。
傳統的誦讀訓練方式,如果被現代多媒體技術改良,將讀融于樂,和曲而讀,現代與傳統完美碰撞,為學生提供更具趣味的誦讀方式,使素讀變得“素”而不“悶”。因此,學校和班級可定期開展相關活動,班級與學校開展的活動是由小及大的關系。由班主任老師在班級內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讀比賽,對誦讀內容進行鞏固復習,加深印象,同時配以競賽形式激起學生誦讀興趣,由此優化誦讀效果。
學校建立形成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有效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其中。
(二)善學深思解經典——中年級國學經典知識競賽
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這個轉折期一般認為在約10到11歲,大約是四年級,在適當的教育條件下,這個關鍵年齡可以提前到三年級。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入三四年級后純粹的“素讀”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生對誦讀內容有了解其意的需求,因此在無論在選材和誦讀方式上都需要有所改變,推展更深層次的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在知識競賽中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熱情,利用豐富趣味的競賽營造競爭氛圍。通過這類活動增強學生文化意識,共享國學之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傳統的國學在當今時代如何振興,讓中華傳統文化插上現代化的雙翼。國學經典進入現代小學,我們不僅是要“善學”,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深思”才能讓古典文化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煥發出青春光彩。
(三)表情達意活經典——高年級國學經典微劇表演
國學經典誦讀須有科學性、系統性,為了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活動要有相對的鮮明性、趣味性,經典誦讀可以達到長遠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經典。貼近學生生活和心理特點,是保持學生對經典的誦讀興趣的前提。當今社會的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再輕信師長直接傳授的知識道理,他們希望獨立地判斷是非善惡,倘若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解決心中疑惑,明辨是非,他們能完全對書本理論完全信服。
為了讓國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導向,在學生背誦經典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擴充意境,補充感受,聯系實際續編故事。依照“學經典—談感想—演意趣—編故事”的過程,在日常誦讀的經典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是在生活中深有體會的部分,與教師同學交流自己的感想,再將自己的情感想法通過表演傳達出來。
當然,僅僅將經典故事按照書本原模原樣演出來則學生的想法和情感表達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演故事”的基礎上又升華為“編故事”,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到國學經典故事中改編故事,進而組織學生將自己的劇本、自己的故事以國學經典為載體傳達自我意識。
通過學生們的誦(即學)、悟、演、二次創作等形式,讓學生們將紙上文字以多種形式外化,內化為自身的素養。在學習生活中,由教師及家長引導學生們將經典故事中提煉的文化精神轉化為長久的實際行動,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把國學經典從書本文字中立起來,將優良傳統作為當代小學生的行為準則,繼而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呂瑞芬.在初中開設經典誦讀課的價值及建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2]李悅新.在經典誦讀中學習寫作[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語文建設卷)[C];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