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晨 王秀梅
摘要:調研課程思政在高職校開展情況,分析問題,結合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是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探索和實施成果導向下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提出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典型案例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 成果導向?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17—02
“課程思政”出現于21世紀初,2004年之后逐步形成系統,直至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引起廣泛重視并被積極實踐。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成果導向教育”改革與實踐,改革課程思政專業教學,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在“隱性”中培養學生社會人、職業人、自然人的素養能力。
一、課程思政教育提出的背景
《論語》中提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看來,教授學生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其修養品行的重塑則更為重要。孔子強調知識的傳授是老師的最基本要求,培養學生與社會相適應的人格素養,從而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斯大林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古希臘蘇格拉底說:“假定美德即知識,那么無可懷疑美德是由教育而來的”,指出了德育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圣賢先哲雖然未提出“課程思政”的名詞,但是無論古今中外,他們對于思想品德的修行都極為重視。
21世紀初高等院校大規模的擴招,提升了受教育人口的高質量化,但思政教育產生了認知的偏差。大家普遍認為思政教育落實的主體是思政課程,忽視了課堂是立德樹人、德修并技的主陣地。一段時間以來,思政課程實施效果與實踐相脫離,課程思政忽視與專業的融合,學生的綜合素養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在2004年,上海逐步開啟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探索。
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這一論述,就是要求教育從國家、社會、公民的維度強化德育修養,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
二、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培養的是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重視“工匠型”人才培養,既重視理論、技術技能的培養,又重視“匠人匠心”的德育培養。但長期以來,思政教育在不同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中都存在著一定的認識問題。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一些多教育者認為德育就是思政課程的責任與義務,而且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不顯著,理論脫離實踐,思政教育成為形式;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上理解片面,主觀缺乏重視,不清晰思政教育目標,思政教學內容無針對性,缺乏與課程教學目標相適應的思政活動設計;家長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只注重智力投資,忽視德育培養;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侵蝕,影響“三觀”的建立。
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中心環節”后,全國各個高職院校總體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思想,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上有實踐、有特色、無偏差。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明確提出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協同育人的總要求。
三、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1.什么是成果導向
成果導向教育理論起源于美國(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目前世界上普遍認可的教育形態。我國最早的成果導向教育源于臺灣、香港,高職領域成果導向展開比較成熟的有黑龍江職業技術學院。成果導向的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培養目標及課程能力指標,使學生經過一段學習后,真正掌握學習內容。
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遵循校級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到專業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再到課程目標的原則,制定了可測可量的能力指標權重,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思政融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遵循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融在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串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實施中。課程教學目標與核心能力權重形成對應關系,避免了課程思政內容空洞、生搬硬套、盲目性、無針對性等問題。
2.重構課程教學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目標
作為《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這樣一門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未基于成果導向前的課程目標描述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二維、三維軟件的設計制作能力;依據產品設計原則和項目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完成實際產品二維效果圖、產品三維效果圖的設計表達,培養學生綜合的設計表現能力及掌握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對象的色彩、材質、加工工藝等知識。
我校根據多向度調研需求制定的培養目標,形成了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具備身康心健、關愛社會、技藝融合的匠人匠心型人才;具備產品藝術設計相關知識、工業設計職業操守和問題解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具備學習創新、跨界整合、溝通協作和知行并進的持續發展型人才。同時確定身康心健、人文素養、專業技能、職業操守、問題解決、溝通協作、學習創新七項核心能力。其中七項核心能力中多數能力都與思想素養有關。并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設計,制定出符合高職產品藝術設計的學生能力需求新的課程教學目標:
(1)掌握二維、三維軟件基礎操作知識;
(2)了解產品材質與工藝基礎知識;
(3)熟用二維軟件表達產品材質與工藝;
(4)綜合運用二維、三維、渲染軟件設計表達產品效果圖;
(5)能夠尊重多元觀點,誠信互助,團結協作;
(6)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
經過從專業目標到課程目標的一一對應關系,對比之前描述,整合專業技能、問題解決、溝通整合、創新學習四個核心能力,提煉出六個課程教學目標。明確提出課程目標中的思政元素,使得教學設計中的思政元素有明確的方向,指導具體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展開。
3.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權重分配
將課程六個課程目標與專業技能等七項核心能力及其核心指標相對應,按照百分比,進行權重分配,其中課程思政目標占據課程整體教學目標六項中的兩項,課程思政總體能權重分配約為30%。目的是指導后續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展開和教學評價的達成。
4.圍繞教學目標及其權重分配下的課程思政活動設計
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包含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其目標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是潤物無聲地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要對思政內容進行有針對性設計及活動安排。我們以基于該課程中的“華為mate系類手機的建模與渲染”這一任務進行的含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及活動設計為例。
課前:對接思政教學的課程目標——“能夠尊重多元觀點,誠信互助,團結協作”,我們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集中觀看“華為任正非對話美國嘉賓”的視頻記錄片,討論任正非在對待大是大非上尊重多元觀點,做得有理有據,不卑不亢,體現了政治自信、文化自信。觀看后要求學生通過云平臺交流感受,學生在平臺上從中國芯談到中美貿易摩擦,激發學生對中國技術、中國制造的信心,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課中:要求學生提前10分鐘進入工作室,準備課程開始。把“起立、立正、同學們好、老師好、下課、同學們再見、老師再見”等口號重拾于課堂,尊師重教,將課堂起止的標準執行于課堂,培養學生嚴謹的職業素養;同時,在課中也設置了多個思政教學活動設計,將思政內容切入專業研討,在形態、材質、結構等方面的討論,幫助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有效與延展性地學習。
課后:對接目標——“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舉一反三,圍繞專業技能,獨自完成創新的產品建模與渲染,通過規定時間要求學生在云平臺上傳作品。杜絕抄襲,引導學生自主創新意識、誠實守信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大國工匠的設計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
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展評結合”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養成。每個項目、任務都有圍繞目標的素養評價+專業技能+拓展能力的可測可量的定性評價方案。課程結束后,按照設計行業的作品發布、答辯、展覽、評審四個環節的“展評結合”評價法,客觀、公開、公正地給學生滿意的評價,最終達到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目的。
四、結語
課程思政教育是人才培養中每門課程都應具備的責任和義務,高校課堂是最能夠影響和塑造年輕一代思想的主陣地。有效設計、潤物無聲的思政內容要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而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則是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圍繞目標、層層分解、一一對應、設計實施、評價反饋,這樣我們的課程思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成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1).
[2]趙靜靜.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展望[J].西部素質教育,2019(7).
[3]王曉典,田文君.成果導向教育理論下內涵及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8(3).
[4]徐永慧,徐瑛.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以“基礎”課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10).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