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瑭
摘 ? ?要: 當今社會,美存在于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人們對于美的要求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追求美。美包圍我們的生活,正因如此,如何強化大眾的審美意識,提高綜合素養,這成為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體系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 物質生活 ? ?精神需求 ? ?美術教育
美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文明,美育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人們越來越講究生活品質的時代,“美”在判斷事物形象上的作用不可小覷。美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城市環境,我們的吃、穿、住、行到處需要美,所以說美術教育對于強化人們的審美意識,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紀初,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美學學者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救國”的道路,想以此改造舊式教育。蔡先生重視高等教育發展,希望通過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改造中國社會。美育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健全的人格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美育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國家也在持續不斷地發布相應的政策以保障美育工作的順利展開。1993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各級學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2002年7月,教育部頒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提出普通高校應開設藝術類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1]。可見美育被提上日程,而且作為課程內容逐漸在高校普及和實施。然而,在現行的高校教育體制下,公共美術教育稍顯稚嫩,他的成長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將從高校學生的美術素養、師資力量、課程內容、地方美術特色等方面揭示高校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現狀
1.高校學生美術素養分析
藝術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美術專業學生一般都經過美術課程的學習,具備基本的美學知識和美學原理,具有一定的審美判斷,綜合性大學里非美術專業的學生大多沒有美術基礎。我們開設的公共美術教育課程面對的是后者,在這些人群中,個別學生可能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個人興趣愛好,接受過美術課程的階段性訓練,后為了考學需要,轉而學習文化課程,不得不中斷美術課程的學習。在沒有美術基礎的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上,美學課程內容的合理安排極為重要,知識講授的難易程度不容易把握,容易陷入簡單羅列,流于形式。
2.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師資力量解析
高校公共美術教育是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一方面部分院校開設此課程的教師人員來自學校的美術學院,由美術學院的專業教師面向全校學生講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這部分院校在美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在教學成果考核和對上課教師的監管力度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綜合性院校在本學校沒有美術相關專業的情況下,教授美術課程的教師力量相當緊缺和薄弱,只能請學校的非美術專業教師擔當重任,觸及非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顯然這些院校的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收效可想而知。
3.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
大學美育課程體系由美術基礎理論知識、藝術鑒賞和美育實踐課程等方面組成。一些院校美育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不明確,在課程設置上以教師講授基礎美術知識為主,以多媒體欣賞圖片為主,造成美學知識的吸收停留在圖像欣賞的基礎上。高校公共美術課程本身是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是多種學科知識綜合而成的,然而美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的存在,一些教師較少與其他學科知識如地理、歷史、社會、政治及經濟相聯系,做到把知識細化到點,講足講到位,很難做到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等角度分析和闡釋作品產生的原因和歷史背景,造成知識傳授的綜合性不夠全面。
4.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缺乏地域特色
大部分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是以市面上常見的美術教材為依據,進行美術知識的講解,以美術作品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為線索一一介紹,這是普及美術基礎知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在高校美育教材里,部分內容很少涉及地方文化特色背景下產生的藝術形式及不同地區藝術形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學生可能只是了解一種藝術現象的存在,而不深究這種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和其他地區文化特色下產生的藝術作品之間的異同,陷入圖像符號的死記硬背,難免張冠李戴。
二、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建構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人們發現,人類周圍已被鋼筋混凝土和工業制品包圍。人們已置身于琳瑯滿目的商品、高樓林立的建筑、嘈雜忙碌的都市環境中,面對時代的變化,人們對衣食住行提出新的要求,這必然要求大眾提高美學素養和人文素質,美學教育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審美修養,提高對美好事物的判斷力和審視力。但這一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過學生、家長、教師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改善和提高。
1.實踐課程的設置
當代社會,人們處于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幾乎每天都面對各種圖像信息,被網絡推送的各種圖像內容包圍,及時了解各種美術及藝術作品的相關信息是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有一些圖像信息被粗制濫造,導致一些人對真正的審美判斷有誤區。美術創作是一種主體表現、客體參與的體驗活動,所以僅憑課堂多媒體課件的圖片展示很難讓學生有深入的體會,只有當學生身臨其境,以直觀形象的方式體會后才會有所感受。適當補充課堂以外知識,例如帶領學生到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點、博物館、紀念館、藝術家工作室等場所,參觀體會真正的實物作品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比之課堂陳述課本知識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監督管理
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教師隊伍專業素質不同,部分綜合性院校的公共美術課程任課教師是跨學院授課,這對教師隊伍和學生進行課程質量考核造成不利。一方面,在面向全校開放的公共美術課堂上,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專業領域,審美素養不同,教師可適當調整授課內容,知識點不能過于專業和晦澀,做到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監督管理和考核要求。高校美術課程分為基礎理論、藝術鑒賞和美育實踐,在前期的理論知識和鑒賞課程作為鋪墊之后,學生基本具備一些基礎的美術知識和審美意識,在實踐課環節適當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美術相關實物作品的創作,必要時可作為展品展出。作品雖然不是出自專業學生之手,可能稍顯稚嫩,但可以提高他們對美術創作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督促教師正視公共美術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講,不僅能促使教師認真對待課程任務,對學生的鞭策作用更是不可忽視。進一步來說,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教育家尹少淳在著作《談美術教育》中曾說:“人一生中對藝術的態度呈兩頭高中間低的浴盆曲線狀,具體講,兒童和老人對藝術更重視,中間這段漫長的時間里人們忙于生計和非藝術性職業不得不放棄了對藝術的愛好和興趣。”[2]由此可見,人們對藝術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由于客觀因素不得不放棄對藝術的繼續探索,通過在大學階段美術課程的學習,重新激發他們對藝術的初心,可能培養成為終身的興趣愛好。
3.注重內容的綜合性
美育課程本身具備綜合性的學科性質,涉及美學、教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美術課程是多個學科課程內容交織而成,內容的選擇和設置必然要涉及多個領域,要求教師知識涉獵面廣,不僅僅就美術作品簡單的羅列和闡述,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等角度分析作品產生時的背景。另外,在講解中國傳統藝術作品時可與同時期西方藝術作品進行對比分析,不僅從縱向的角度類比,而且要把中外多種藝術形式進行橫向的對比講解,這對教師駕馭各國藝術和歷史人文知識的能力有相當高的要求。
4.融入地方特色的美術教育理念
高校分布在我國大大小小的各個城市中,每個城市大學的辦學理念都不相同,特別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辦學更應該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學理念,為服務地方經濟做貢獻,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美育要充分利用地方資源,促進美育課程建設。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美育課程。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高校美育的發展提出指導性的建議,普通高校美育課程要依托當地教育資源優勢,拓展教學內容和形式,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政策的實施是鼓勵高校美育課程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拓展教學內容和形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城市所具有的獨特的地域性藝術特色,另一方面對于城市的藝術傳承和發揚光大具有推動作用。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人更好地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反之,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各種美術形式得以生長的土壤,美術教育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應當結合美術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接觸美、發現美,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強化審美意識,通過高校階段的美術教育課程提升大眾的美學品位。當人們模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時,生活的品位自然就會提高。只有個人審美意識強化了,才會觸動他們主動感受美、感受生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Z].教體藝〔2002〕6號,2002.
[2]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9.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國辦發〔2015〕71號,2015.
基金項目:江蘇省泰州學院校級教改課題立項項目(編號:2016JGB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