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雪
摘要:公共參與是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最終追求和實踐歸宿。在實習中發現,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培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常識和實踐能力不足、公共參與意識薄弱等。因此,在結合實習經驗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借鑒,提出一系列措施來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以使其成為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能力的現代公民。
關鍵詞:公共參與 《政治生活》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25—02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育人的學科,強調核心素養就是學科的價值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思想政治學科學習培養公共參與能力。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學生有了法治意識必然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學生只有心中有了政治認同,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才能做到有序地公共參與。公共參與素養的提出將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從側重于知識目標改變成更注重學生的行動。實現了從枯燥的知識理論回歸到生活實踐,凸顯了政治課生活化和實踐性的要求。本文在掌握《政治生活》的教學內容上提出了創新的教學策略,談談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
一、“公共參與”在《政治生活》中的體現
《政治生活》有四個單元,而關于公共參與的內容貫穿整個課本,其中體現最為明顯的是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例如第二課第二框民主管理,根據《政治生活》的課程目標來分析,學生要了解民主管理的制度、法規及意義。教材中給了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的案例,這樣學生不管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都有話可說,再從高中生參與民主管理的案例啟示學生學習民主管理的意義。高中生學習完有關知識之后,能夠積極主動地關心國家事務、合理合法地參與社會事務,將公共參與素養落實到實踐中就達到了最終目的。
二、“公共參與”在《政治生活》教學中的培育現狀
在實習期間,筆者發現高中生對公共參與的興趣不夠濃厚,主體意識淡薄,覺得公共參與與自己無關,或者是公共參與離自己很遙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課業繁重,再比如說,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講到“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時,學生對民主決策的方式并不了解。沒有參加過聽證會,也不知道在哪能看到公示的各項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因此,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效果不佳。
另外,教師側重于公共參與的知識傳授,能力、相對應的實踐行為少。教師的重視程度不高,忽視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課程的活動實踐形式少,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培養公共參與素養的成效不高。公共參與素養的教學評價形式還是以往的紙筆測驗,不是將結果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評價的不夠科學直接導致學生對公共參與的興趣減弱。
三、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的問題分析
第一,教材并未呈現具體的公共參與事例,教師也沒有具體指導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參與實踐活動。第二,家長過度重視應試教育的成績,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以考點知識的識記為主。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系統達成方面有難度,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割裂開來。知情意行得不到統一,高中生難以真正認同和內化公共參與的教學內容。第三,學校對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意識不夠,沒有設置相關的校內活動,學校生活沒有有機地建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沒有公共參與的意識,只通過課本了解公共參與的常識,在生活中并沒有參與過實踐活動等。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高中生了解民主選舉的方式、體驗民主決策的過程、學習民主管理的知識,有利于感受民主監督的意義,有利于增強公共參與意識和提高能力,有利于做到有序地政治參與。
四、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基本策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高中生所應具備的公共參與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本人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以下四種培養策略。
(一)從教學設計來說
1.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通過展示PPT的方式讓學生簡單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再給出幾個問題,花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簡單地自學課文,這樣接著上課更有針對性。課堂中少不了小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掌握全班討論的進度,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課堂探討的例題選取要有代表性,不能光講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找出答題規律,舉一反三。
2.情境導入,提高公共參與關注度
教學情境的設置不是隨意的,而是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有話可說。導入課堂常用的手段有:分析時事熱點,情景模擬,播放一段音樂或錄像、展示一幅漫畫或實物教具,或通過一些名人名言來導入等。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精選的情境材料,給學生創設一個濃烈的實踐氛圍,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因為思想政治課堂不僅是思想政治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主陣地。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來優化情境體驗,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3.把握教材邏輯性,提高公共參與意識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認知能力打下基礎。《政治生活》教材編寫的思路也很清晰,內容都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政治生活》的知識結構都符合思維邏輯,基本上可分為3w,“是什么”即what;“為什么”即why;“怎么辦”即how。“是什么”主要解釋了名詞的含義,“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怎么辦”則是要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第一步,在充分了解這部分知識后發現問題;第二步,思考問題,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步,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符合思維邏輯的認知方式。所以,把握教學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才是科學的方法。
例如,《民主選舉》的編寫思路是讓學生首先了解每種選舉方式的特點,再把四種選舉方式放在一起,比較它們的優點及局限性。再通過小組討論,列舉影響選舉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認識到民主選舉應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要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編寫的系統性、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等多種因素,才能使學生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真正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的積極性。
(二)活動實踐,提高公共參與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我們提倡要落實到實踐中,那么對于公共參與素養的評價,可以通過設置特殊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感受到公共參與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例如,社團是校園中獨有的組織團體,也是使學生能夠在學校內體驗公共參與的有效途徑。社團活動就是以后公共參與活動的縮影,現在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就是公共參與素養在校園的體現。學科內容與活動設計的融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對接,也充分體現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
(三)從教學評價來看,改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的積極性
首先,教學評價應該更注重學生意識、行為方面,而不是分數的多少。評價標準的衡量,最好給出廣泛的向上的標準,但又不能限制學生的發展。其次,學生的自我評價也很重要,對于評價的態度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有助于理性精神的培養。但是,自我評價難免會有偏差,可以結合他人評價的方式。教學評價的方向要體現綜合性和多元性,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水平劃分為四級,這改變了以考試分數排名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式的出現將有效激勵學生參與到公共實踐中來。最后,教師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作出終結性評價;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個性、人格素養的改善,給出形成性評價。兩者相統一,作出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馬曉晴.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梁星.新課標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76.
[3]馬飛艷.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分析及培育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吳新香.高中生公共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5]孫貝貝.《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養內容的文本分析和運用研究[D].揚州大學,201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