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允
摘 要:馬鈴薯具有用途廣、產量高、適合深加工等優點,加強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對于發展馬鈴薯產業、增強種植戶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推廣
馬鈴薯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之一,由于馬鈴薯具有種植技術簡單、氣候適應性強、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導致很多地區都在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產業,其種植規模也越來越大。由于白銀市氣候適宜、地理條件優良,所以近年來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由于部分種植戶的種植技術不規范,導致馬鈴薯產量有所降低。為了提高馬鈴薯的種植質量,必須加強對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深入研究,實現科學管理、高產種植,帶動農民增收。
一、馬鈴薯種植技術
1.土壤選擇。適宜的土壤條件,對于馬鈴薯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種植前必須對土壤加以選擇。砂質土壤是馬鈴薯種植最適合的土壤類型。因為被埋在土壤中的根系,與陽光無法產生直接接觸,所以要求土壤必須具備良好的空隙密度,才能讓馬鈴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必要的養分。也就是說,對于馬鈴薯種植來說,需要具有較大空隙條件的土壤,這對于種植的保質保量至關重要;所以還需要對土壤進行平整,使之耕層保持較厚的狀態且整體較為平坦,這對于灌溉非常有利。
2.整地。擁有了良好的土地條件,還需要對土地有合理的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土壤的價值。因此,一茬作物收割以后,必須對土地深耕、細耕、做畦。在秋翻的過程中,務必要對深度有良好的控制,通常要達到26cm。良好的土地肥力,是保證馬鈴薯生長的必要條件,所以要為土地施基肥,通常在挖掘、做畦的同時,完成基肥的施加,一般將其施于土層10cm深度,這些基肥將是馬鈴薯成長所需良好環境的關鍵要素。
3.播種管理。播種同樣對馬鈴薯的成長和收獲至關重要。一方面是要選擇恰當時間,通常9℃左右的氣候條件,就是適宜的播種條件;另一方面要注意種植方式,根據馬鈴薯種類的不同以及種植地區的土壤氣候環境的不同,決定采用等行距平種或采用起壟種植;此外,種植過程中,必須要對密度做好規定,過密則會影響馬鈴薯成長,過疏又會浪費土地資源。完成播種以后,要覆蓋適當的土層。
二、田間管理
馬鈴薯種植完成以后,田間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樣會對質量和產量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對田間管理給予高度重視。
1.間苗。隨著馬鈴薯的長高到一定程度,需要對其密度進行調節和控制,以為其提供合理間距,確保間苗有效性。通常來說,間苗的展開依據以下的原則,選擇強壯度最好的三株保留,其余薯苗全部去除。間苗是為了保證馬鈴薯成長過程中,其養分與水分不會被其他薯苗吸收然而影響成長。
2.中耕培土。當薯苗基本都冒出土層以后,即需要實施中耕處理。一方面對土地中的雜草予以去除,另一方面實施松土,為馬鈴薯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通常來說,初次培土深度約在3到3cm左右;現蕾初期,再次培土深度約在8cm左右。
3.化學除草。土地中的雜草,會吸收馬鈴薯成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對其成長造成危害,所以必須做好除草工作。一般來說,使用化學除草劑的效率較高,并且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4.水分管理。水分是馬鈴薯身長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必須要為其提供有效的灌溉措施,以保證土壤具有一定的濕潤度,為馬鈴薯提供充足水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灌溉量同樣需要合理控制,否則水分太多會造成爛根現象。水分管理主要在兩個時間點,一是當薯苗基本冒出土層時,需要一次透徹的灌溉;二是馬鈴薯結薯期間,需要足夠的水分供給,所以要以灌溉來保證土壤中水分的充足性。
5.肥料管理。馬鈴薯的成長,需要充足的營養,所以必須做好廢料管理工作。特別是出苗以后,對肥料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要在做好了基肥管理的基礎上,再次實施追肥,為馬鈴薯成長提供充足的動力。充足的肥料,有助于馬鈴薯莖葉的成長,從而促進光合作用,進而提高馬鈴薯產量,保障馬鈴薯品質。
三、收獲
馬鈴薯成熟以后,務必要在最佳時機收獲,并做好存儲管理。一般來說,馬鈴薯葉子枯黃則可以實施收獲;存儲需要放置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以最大化降低損失。
四、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策略
1.加強種植戶技術培訓,增強科學種植水平。要加強對種植戶的技術培訓,特別是要科學做好種薯選擇和處理、種前整地等基礎性的工作。種薯的質量直接決定了馬鈴薯的生長水平,對于種薯必須要堅持選擇優良品種,要選擇環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病毒率低的品種。另外,要根據白銀地區的實際情況,引進先進的種植方法,包括深溝高壟地膜全覆 蓋栽培技術、滴灌技術等,從而提高馬鈴薯種植水平,保證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
2.持續加強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相關科研人員要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實地技術指導,讓種植戶對馬鈴薯種植技術掌握的更加透徹,特別是對間苗、中耕培土、化學除草、水分管理、施肥等工序要形成具體的技術規范,保證每一道工序都科學合理高效。同時,要不斷加強田間管理的科技化含量,通過科學化的管理,為馬鈴薯的種植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指導。
3.因地制宜引進新品種,促進馬鈴薯深加工規模化、產業化。
要引進馬鈴薯各種新品種,通過技術創新,因地制宜改善馬鈴薯品種,實現良種繁育,既要對本地馬鈴薯品種進行結構性改善,使本地馬鈴薯品種性能不斷提高,提升其抵抗外界環境侵襲的能力,提高馬鈴薯生長水平。要積極引進和推廣一些適合本地種植特別適合深加工的專用型品種,達到多品種、多用途的目的,為馬鈴薯產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提供品種支撐。同時大力進行科普宣傳和培訓,引導廣大種植戶淘汰自留自用品種,推廣應用優質新品種。要與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聯合科研攻關,研發更多適合白銀市當地氣候、環境的新品種。積極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加強對馬鈴薯產業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實現農機與農技配套,減輕種植戶的勞動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促進馬鈴薯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的種植能夠為我國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食物選擇。對于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可以從加強種植戶技術培訓、加強田間日常管理、培育積極新品種、促進產業化等方面進行改進。種植技術的進一步推廣,能夠使馬鈴薯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提高馬鈴薯產品附加值,促進我國馬鈴薯種植業精細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達存瑩,岳云,賈秀蘋.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主糧化發展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3):38-42.
[2]徐國平,喇曉萍.馬鈴薯種植技術分析與推廣發展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2):149.
[3]王秀敏.馬鈴薯種植技術與推廣措施[J].鄉村科技,2019(1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