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夏冰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良好習慣已經成為培養其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途徑。當下,學生在學習上往往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教育上也存在不重視的現象,因此,對于如何培養其良好課堂學習習慣的研究仍在繼續,而且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基于這些研究成果繼續分析,希望能為培養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提供幫助。
【關鍵詞】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存在問題;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學生由于缺乏科學的學習觀,不知道學習對其人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學習全憑自己的主觀感受決定。在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培養其課堂學習的良好習慣,就必然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制定相關的培養策略。本文主要從學生在學習階段存在的學習問題分析,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建設性建議。
一、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良習慣分析
(一)缺乏專心上課和積極思考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老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就目前形勢分析,學生性格具有獨立性和一定的個性,也存在差異,使得學生在上課時總是出現交頭接耳、開小差、玩手機,甚至逃課、打架、上網成癮等現象,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出現注意力嚴重不集中的狀況,面對教師的批評也是無動于衷,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整體效率以及學校的綜合管理質量。
(二)學習嚴重缺乏獨立性
對于現階段的教育來講,其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很多學生過早接觸電子產品,甚至完全陷入網絡的誘惑中。還有很多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不是獨立自主完成的,而是依靠電子產品,互相抄襲完成的,這樣的狀況使得學生完全忽略了獨立探究的重要性,造成學生在學習上完全不思進取的狀況。
(三)學習行為習慣不規范
學生在學習階段,由于接觸外界事物較少,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較差,在自控力和行為舉止上總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日積月累地形成很多不良習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如學生時間管理觀念不強,經常出現遲到現象;無視學校、課堂紀律,經常打架斗毆、上課期間搗亂,擾亂課堂秩序;學習作息時間不合理,經常出現夜不歸宿等現象;面對不了誘惑,禁不住考驗,染上吸煙、上網、酗酒等不良惡習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無心投入學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信心,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缺乏團結合作學習的意識
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對團結合作學習意識較為淡薄,很多學生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自我,忽視了對他人的關心和理解,在學習上總是一意孤行,完全不懂和同學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和想法,使得自我學習陷入一種自卑的狀態,這樣的心理狀況使得學生學習無法得到提升,不利于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分析
(一)遵守課堂常規,讓學生學習呈現條理化
課堂常規習慣即最基本的課堂行為準則,種類非常多,大致包括不曠課、不遲到早退、上課時保持安靜、講文明有禮貌、愛護公物、節約用電、按時完成作業、不作弊等等。培養學生遵守課堂常規的習慣是讓其明白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學生,這是培養其其他學習習慣的基礎和前提。
培養學生遵守課堂常規的習慣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需要制定科學的課堂行為規范,把所有可能涉及的課堂行為準則詳加說明,并借班會的機會給學生講清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第二,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課堂行為管理方法,鑒于現在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心靈脆弱、自尊心強,所以教師主要還是采用“引導+鼓勵”的方式,切記不能罵學生,更不能打學生;第三,教師需要在規范課堂行為的同時,理解學生好玩愛鬧的天性,可以通過組織課堂活動的方式讓其在玩中養成遵守課堂常規的好習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即上課時專注認真,不會因為外界干擾而轉移學習注意力。對于學生來說,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仔細認真地聽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不開小差;第二,仔細認真領會、記錄老師所講的每一個知識點,善于學習;第三,仔細認真對待老師提出的問題,勤于思考。
培養學生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何謂認真聽講,最好是用圖的方式直觀展示認真聽講的行為表現,并通過模擬練習的方式鞏固這些行為;第二,教師要善于利用同桌監督、組內監督等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課堂聽講習慣;第三,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即教師扮演學生,學生扮演老師),讓學生體會到班級行為管理的不容易,從而促進其養成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
(三)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課堂合作學習習慣即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和同學進行合作交流,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學習知識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具備良好課堂合作學習習慣的學生會有如下表現:第一,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不恥下問,不會看不起比自己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第二,能夠認真對待他人的請求,并真心幫助其解決問題;第三,不會妄自尊大,能夠積極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
培養學生課堂合作學習的習慣共包括如下幾個步驟:第一,教師要有科學合理的分組策略,保證每個小組中不能有完全不對付的兩個人,否則教師能耐再大也很難調和;第二,教師要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引導和啟發作用,必要時還要充當“和事佬”,調和組內矛盾,并教給學生正確的問題處理方式。
(四)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更加具體而深入地分析培養學生課堂獨立思考的習慣,本文以二年級第四冊的課文《青蛙賣泥塘》為例,具體分析如下:第一,教師需要設計教學問題,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的發展主線,例如:“青蛙最開始時為什么要賣泥塘?”“青蛙為賣出泥塘做了哪些事情?”“青蛙最后為什么決定不賣泥塘了?”第二,學生通過問題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青蛙決定賣泥塘、青蛙努力推銷泥塘,青蛙決定不賣泥塘,那這三部分內容有什么因果關系呢?關于這一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必要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設身處地從青蛙的角度考慮,了解其對泥塘“由嫌棄到喜愛”的心理變化。第三,為了避免學生落入思維怪圈,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問題思考方式以及一些常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假設法為例,教師先讓學生假設青蛙沒裝修泥塘的情況下,故事的結局會是怎樣的,然后與青蛙裝修泥塘,獲得好的居住環境作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存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深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學生的個性出發,注重因材施教,從細節入手,從小事抓起,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嚴俊.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