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男
【摘要】課堂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關鍵詞】新課標? 高效? 數學?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54-02
一、領會教材
首先要研讀教材:教材是什么?讀什么呢?
(一)讀各知識點,并且要比較的讀(就是要了解舊教材里面的知識點與新教材進行比較看新教材是將各知識點是如何編排的)。一般是在教材的例題、說一說、試一試、練一練中很隱蔽,需細心挖掘。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方程:等式及性質、未知數、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檢驗等大量的知識點,教師必須清楚。
(二)讀重點、難點與關鍵。因為重點、難點與關鍵是數學課的根基所在,也是數學課的根本任務。抓住難點關鍵是為了更好的突破重點。如:四年級下冊79頁誰走的最快,重點:路程、速度、時間三者的關系。難點:三者的意義,而讓學生理解速度的意義是關鍵。
(三)讀教材要理清教材的呈現思路。如四年級下冊79頁誰走的最快的問題中,第一幅情境圖是速度的求法——看一看是加深感知速度——試一試1題中,怎樣求時間和路程;2題是三者的綜合,3題是運用及函數拓展,這些教材片段聯系而成的思路,教師必須搞清弄懂。
(四)挖掘教材隱含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法。如:四年級下冊24頁三角形的內角和:(1)兩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比它們內角和的大小是創設情境和激趣。(2)畫、量、算、填表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感知:(你發現了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分析、交流、歸納等學習方法逐步感知、感悟和發現。在試一試這一板塊中安排了拼一拼、折一折活動,是讓學生動手實踐來驗證。最后是歸納形成定論: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五)體會教材每一環節的意圖、目標及價值。如:五年級下冊57-59頁的分數除法(二),教材創設了:(1)“分一分” “畫一畫”的活動。從整數除以整數到整數除以分數,借助除法的意義和圖形語言,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是逐步感知)。(2)填一填,想一想加深理解歸納出法則。(3)試一試是比較內化。(4)練一練是拓展延伸。我們捉摸透了教材每一小步、每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呈現價值和所要達到的目標,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才能更好的在課堂中追求每步的目標達成度,實現每步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二、注重情境創設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合理、有趣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情境創設要基于現實生活。創設情境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選擇教學資源,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呈現給學生。數學素材要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由此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
三、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要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作為一位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記得在上《分數除法二》時,請學生把4張餅分成二分之一。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一張餅是二分之一,有的認為兩張餅是二分之一,還有的認為四張餅是二分之一……這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四、改變學法、注重教法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成了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合作學習是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討論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另一方面,合作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體現合作的價值所在。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容,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教學更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