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芹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的主導價值觀,是促進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前者有效融入后者,科學的路徑選擇是保障。合理的融入目標、科學的融入原則和完善的融入機制搭配,是確保路徑選擇科學的前提。這樣的科學路徑一旦確立,就為如何融入事實上構建了一個“分層對應,內外融合”的模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目標;原則;機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158-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主導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化的最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若要更好地被廣大民眾認知、認同并踐行,首要的是須要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實現與大學生的相互“掌握”。因為,大學生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是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后備軍。為此,在當下談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問題,事實就是討論如何科學地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此,必須優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路徑”是指到達目的地必經的道路。相對“方法”“途徑”具有的可能性,它強調的是必然性;相對“載體”具有的物質性,它強調的是邏輯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路徑”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上承抽象理論,下承具體實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范型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經驗的概括化,從而構成聯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紐帶和橋梁。”[1]概括說,在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入的路徑選擇中,須考慮融入的目標、融入的原則、融入的機制等,從而將教育中的相關要素優化整合。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2]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德育目標是“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引導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3]根據這樣的教育目標,我們可以基于教育對象的三種層次需要,在融入過程中確立三個具體目標。
一是基于生存需要,實現國家利益與個體利益并進的有機融合。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同樣有著自己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部分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顯現了一定的物質性,在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以是否能夠獲得一定的物質利益為參與標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此不能漠視,也不必感覺匪夷所思,而是應該辯證分析,正確面對——既要高揚理想的旗幟,也要保障其現實的需要;既要保護大學生仰望星空的情懷,也要給予他們踏實前行的力量。這不僅要通過價值觀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也需要基于大學生的生存需要,通過合理的人生規劃,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實現國家利益與個體利益的有機融合。
二是基于發展需要,實現集體價值與個體價值發展的有機融合。當代大學生渴望得到重視,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此,需要從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科學引導大學生的發展路徑,實現集體價值與個體價值發展的有機融合。當然,在這樣的指導和引導過程中,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必要的組成部分,將其與現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否則,就可能陷入教條的窠臼中去。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不是一時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是融入人的全面發展的漫長過程。教育者應該在引導學生對價值觀的認定和選擇上下功夫,在引導學生對價值觀的堅守和養成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人生道路,融入人才培養目標,融入學生培養過程。”[4]這樣,大學生個體價值與社會集體價值的有機融合才有可能實現。
三是基于精神需要,實現靈魂塑造與個體人格完善的有機融合。生活意義的探尋、生活質量的求索、生活價值的選擇等,均源于人精神世界的豐盈。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因個人品位、生活環境等因素迥異會表現為不同的具體內容和層次。大學生群體成熟的身體結構上卻保留情緒上的沖動,有日趨理性的思維方式卻缺乏成熟的判斷力,自我控制能力日漸提高卻存在自我認識上的迷茫。也就是說,由于受到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狀態等方面尚未成熟的限制,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的穩定性有限,容易因壓力過大產生非理性追求,容易受突發事件、社會熱點事件的刺激而發生改變,具有明顯的即時性和多變性。所以,為了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工作,可以從解決大學生精神需要出發,通過大學生主體性的正確發揮,實現其靈魂塑造與個體人格完善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一是堅持“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兼容的原則。因為,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原有的利益格局面臨分化、瓦解和重構,反映到價值觀層面,則必然是前所未有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因此,融入的過程須堅持“一元主導,多樣發展”原則。所謂“一元主導”,是指在融入的過程中,即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及踐行的三個層次構建過程中,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與方向;所謂“多樣發展”,是指在對文化的認識和發展上,因有不同層次主體的存在及不同表現形式的存在等等,需要包容、兼顧多樣文化發展。即是說,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上,“一元主導”是指思想指導上的一元;“多樣發展”是指文化發展上在“一元主導”下的多樣。進一步說,二者“是‘一寓于‘多、‘一容納‘多、整合‘多的辯證統一關系。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在矛盾中共存”[5]。“一”即“一元性”或“主導性”,“多”即“多樣性”。多樣性和主導性在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前者是后者發展的源頭,后者在前者發展的基礎上壯大為主流;前者的發展必須受約束于后者,后者決定著一個系統發展的方向。當然,多樣性的發展又必然能助力一元性的主導作用發揮,使其在作用發揮的過程中不至于讓教育主體感覺單調乏味。同時,我們要注意不能以多樣性沖擊、淹沒主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中性化”“邊緣化”,更不能以多樣性否定主導性甚至更易主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西方化”“復古化”。為此,我們需要在“融入”的過程中做到“三個統一”,即“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的統一,堅持先進性和層次性的統一,堅持整合性和開放性的統一”[6]。一句話,在融入過程中,須通過占領主陣地、暢通主渠道、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構建主心骨,使指導思想確保一元性,從而形成凝聚全社會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通過兼顧邊緣、主導率領、圍繞中心、激勵中心,使文化形式百花齊放。
二是堅持“分層對應”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德育目的是分層的。基于總體上的德育目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體系由直接目的、間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三個層次組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思想觀念、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良好的道德行為為直接目的,以培養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能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間接目的,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根本目的。”[7]直接目的是實現間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的前提和基礎;間接目的是直接目的價值的體現和升華;根本目的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追尋的最高境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可見,針對這樣的三個層次,融入的前提當然是須要進行分層,才能找到對應。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是分層的,分別對應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對應的責任主體是分層的,是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規定了其責任主體。這個‘三位一體的主體結構分別對應于現代社會分化形成的政治生活、市民生活和日常生活三個領域”[8]。再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高校教師和管理者、對應的管理辦法以及大學生群體本身都應該被分類進行管理和指導。比如,高校因成立時間的長短、培養人才的應用方向等不同則自然具有層次性,大學生因政治面貌、民族、學歷層次的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踐行情況相對會有差異,只有分類精細,才能被有效指導。針對高校教師和管理者,雖然大家根本目標都是育人,但角色不同,角度就不同,只有分好類、分好工,才能配合好,獲得最大成效。針對管理辦法和制度,只有分好類,才能更好運行。可見,融入要想取得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對教育要素要進行分層對應和分類指導。這樣的原則本質上是一種“預防”而不是“救火”,是一種借鑒中醫的“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而建立的超前設計,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先導性和主動性的重要策略。
三是堅持繼承與創新一體化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成來源上,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優秀的傳統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傳統價值觀,這是繼承;借鑒了西方價值觀中的有益的部分,就是創新。當然,它也需要融入形式上的創新,比如,為提高針對性、實效性,智能移動、自媒體的應用,就是一種融入載體與時俱進的創新。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
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尋找到成功的路徑,知曉其目標、確立其原則缺一不可,同時,還要遵循相應機制。這樣的運行機制“必須政治方向鮮明,能夠承載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可以包容大學生的個性特點”[9]。概括說,主要包括導向機制、參與機制、實踐機制、合力機制。
導向機制主要包括政策導向、輿論導向、教育導向和行為導向。政策導向是融入工作的指揮棒。輿論導向是指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一致,具體主要包括主旋律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氛圍的積極營造。教育導向是指通過知曉“內”(大學生自身)的需求,讓“外”(大學生之外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提供菜單式服務。行為導向是指高校通過“榜樣宣傳”“自強之星”等活動不斷樹立大學生身邊觸手可及的典型,發揮骨干青年和榜樣學生的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讓大學生心有所感,行動追隨。
參與機制是指在融入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是關鍵。對此,關鍵在于要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避免索然無味的教條和空洞的說教,把學生內在的積極性調動出來、主體性激發出來,使學生從“被組織”“被參加”中解放出來,變成“要參加”。“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實踐活動的人或人的集合,包括政治集團主體、教育者主體和受教育者主體”[10]。這樣的主體是指實踐者、認識者,或任何對象性活動的行為者本身。一旦“以學生為主體”理念能實現,教育者將告別“獨語者”的角色,不再“津津樂道于口舌的功效而遺忘了耳朵的價值”,課堂將不再是“一言堂”;受教育者也從在場的“失語者”轉變成為真正的“表達者”“參與者”。這樣,融入的過程也才能真正成為你來我往的對話、討論的話語交鋒過程,從而實現主體的精神覺解和境界提升,實現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為“工具化的人”的克服。
實踐機制是指在融入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在不同場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實踐。因為,任何意識形態,都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即通過實踐,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學會去分析實際問題。這對于促進學生走進社會,了解世情、黨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社會實踐場域主要是指以校園實踐活動為載體,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培育,通過實踐強化、深化、檢驗、升華理論認知,同時增強情感體驗,促成情感認同”[11]。為了做好這樣的實踐,教育者需要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多種實踐教學形式,適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同時,也要注意融入過程中新的實踐情境場域——網絡,因為網絡陣地在新時期已經成為青年思想營養的重要來源地。不過,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一個人的思想素質不可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發展和成熟,良好的思想素質也必然要通過現實生活來沉淀、積累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走進網絡,更要走出網絡。無論網絡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多么廣泛,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點和根本依然在現實生活”[12]。即是說,雖然我們應該跟隨科技發展的步伐走進網絡,但我們不能迷信網絡教育,仍應著力于提高現實說服力。
合力機制是指融入工作的開展,需要內外融合,依據輻射擴散路徑,有針對性地構建起“全員參與、全職司責、全域滲透、全程貫通”和“教學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四全五育人”工作機制,并借助校外優勢教育資源,開展多種互動交流活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合力,取得融合的良好效果。第一,要注重制度建設,為內外融合提供頂層設計。第二,做好主渠道與主陣地的相互融入工作。第三,加強理論課教師、輔導員隊伍和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讓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合力。第四,優化管理服務,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合力。第五,密切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合作,形成“內外融合”的合力。
四、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點是路徑選擇。優良的路徑構建,要考慮到融入目標,即基于教育對象的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分別確立的實現國家利益與個體利益并進、集體價值與個體價值發展、靈魂塑造與個體人格完善的有機相應融合;要確立融入的原則,即堅持“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兼容、“分層對應”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繼承與創新一體化的原則;要遵循導向、參與、合力和實踐機制。選擇了這樣的路徑構建,事實上就是搭建了一個“分層對應,內外融合”的模式,從而確保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效果的取得。
參考文獻:
[1]楊建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
[3]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Z].教發,2005-04-20.
[4]韓憲洲.立足三個融入推進高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5(1).
[5]鄭永廷,江傳月.主導德育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
[6]寧先圣,石新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當代社會思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19.
[7]褚海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44.
[8]陳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次性及其把握[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4(5).
[9]王麗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10]蘇令銀.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55.
[11]李凈,戴鋼書.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層次、分階段、分場域培育路徑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4).
[12]楊建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