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杰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國的教育教學理念較之以往有了極大的改變。“新課改”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課堂質量。由于歷史所學皆是過往的事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極大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使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于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 開放式教學 核心素養
什么是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采用不同的策略,在進行課堂內容的教學時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并且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引導。本篇文章首先論述了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接著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推進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策略,對歷史課堂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開放式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的優良傳統之一就是重視歷史。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一個個震撼的歷史事件,了解到一位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了解可以從中得到一些人生感悟,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歷史的學習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若只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讓學生去記憶歷史事件,去背誦歷史知識,那么學生從中得到的有價值的知識是極為有限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歷史教育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歷史事件的研究,從而更加真實地體會到歷史內涵。“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是初中歷史學習中重要的一節內容,由于該部分知識涉及戚繼光抗倭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該部分歷史所蘊含的意義,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向同學們展示相關的影視視頻以及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當時的場景。除此之外,教師在使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分組,將開放式的問題提前布置給學生,使學生提前思考。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歷史更加真實、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二、初中歷史推進開放式教學模式具體策略
(一)開放式問題引導
在“新課改”之前,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要求學生去背誦記憶相關的歷史事件。這種模式的教學很可能使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喪失興趣,大量的知識背誦也容易造成學生記憶的偏差。因此“新課改”之后,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大多采用開放式的教學,通過開放式問題的引導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比如說在講解“戊戌變法”相關的知識時,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能只會要求學生記住“戊戌變法”的時間、主要人物、結果以及經驗教訓等。純粹的知識點的背誦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地記住這些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于背誦過的知識還會遺忘。此時,教師就應該提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比如,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中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自然會去進一步地了解該階段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社會的現狀,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戊戌變法相關知識的掌握。
(二)開放式課堂的構建
開放式課堂的構建對于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推進開放式教育模式有重要的幫助作用。開放式教學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枯燥、古板的形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靈活、開放,學生在開放式課堂中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驗,促使課堂效率得以提高。教師在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進行講解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歷史人物,可以采取辯論賽的形式,使雙方說出自己的觀點。辯論賽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并且學生在準備辯論材料的時候還會充分地查閱資料,提高自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進行辯論的過程之中,學生們還會進行一定的思考以及對比,從而進一步地培養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建立開放式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對于課堂教學的效率有重要的影響,并且評價制度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方式。在“新課改”之后,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被傳統的評價制度所扼殺。因此,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們要將傳統的評價制度進行創新,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式的評價制度。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多鼓勵、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的想法不再局限于標準答
案中。
三、結語
通過本篇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地要求學生去背誦、記憶歷史知識并不能促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歷史內涵,甚至于可能降低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針對此類現狀,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通過開放式問題的引導,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更好地掌握歷史,不斷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紅葉.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的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6(03):1.
[2]汪慧勤.初中歷史開放性教學的教學實踐探析[J].才智,2017(26):172.
[3]李碧珍.歷史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5):97,99.
[4]趙亭亭.基于微觀史學觀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8(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