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學敏 任志柏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0-061-01
摘 要 立足新起點,如何抓住歷史機遇,借力“黨建”這一搞好央企的重要法寶,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國企黨建面臨的一大挑戰。本課題重點以黨建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發揮為切入點,優化黨建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化、標準化、導向化、實效化考評體系,實現人力、物力資源深度整合、系統配置,推動黨建工作與公司轉型升級同頻共振。
關鍵詞 黨建工作 國企 考核
黨建工作重點在基層,亮點在思想,難點在考評,面對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新要求,立足黨建工作責任制落實,完善國有企業黨建考核工作機制,構建一套權責明確、運轉有效的考評機制,借力“黨建”這一搞好央企的重要法寶,充分發揮黨建考核指揮棒作用,強化黨建在生產經營中的引領作用,全面推動黨建工作與公司轉型升級同頻共振。
一、黨建考核的重要意義
(一)黨建考核讓水平量化有刻度
當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承擔著引領企業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黨建引領作用是否發揮到位,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是否在狀態、敢擔當,不僅需要通過企業生產經營檢驗黨建結果成效,更需要一套科學嚴謹的考評體系來進行事中評判,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調整著力點和關注點,推動黨建工作上臺階、提水平。
(二)黨建考核讓責任落實有力度
建立完善黨建考核體制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到壓力、層層履職盡責,落實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職責,通過書記抓黨建、保落實,著力解決黨建工作弱化、虛化、淡化、邊緣化問題,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二、黨建工作考核現狀與特點
(一)黨建考核指標偏軟
黨建工作偏重意識形態,因此在指標設置和成效顯現上不像生產經營可具體量化,類似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等定性指標過多,缺乏可操作、可量化的績效化、指數化指標,造成基層黨組織在落實黨建任務時,心中無數、手中無活,抓黨建缺乏思路、沒有頭緒,黨建工作責任難以壓實。
(二)考核體系缺乏系統性
黨建考核的最終目的是將評價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當前多數黨建考核更多地注重結果的檢查和評價,對結果運用的跟蹤和監督約束卻很薄弱,導致黨建考核評價長效機制效果欠佳。
(三)黨建考核效果發揮不充分
部分企業黨建工作思路僵化、融入度不夠、創新意識不足,過分強調“痕跡管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導致基層黨組織疲于應付各類檢查,無法從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開展生產經營,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提升黨建考核科學化水平的方向
(一)建好一張網,統籌謀劃考評體系
黨建考評體系的系統性直接決定企業黨建工作質量。構建高質量的考核評價體系,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規律和定位,以增強組織戰斗力為落腳點,緊緊圍繞生產經營中心任務,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聚焦高質量發展看黨建,黨委班子要親自謀劃、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必要時成立考評領導小組,黨委書記親自抓、親自帶,確保考評體系的高質量、高水平、高速度。
(二)聚焦兩支隊伍,科學設置考核指標
聚焦黨員隊伍建設,考核指標設置關鍵在于調動黨員干部積極性,要堅持目標導向,圍繞黨員提升素質、提升業績“雙提升”工程,可從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學習素質、作風素質、業務素質和安全業績、質量業績、崗位業績、創效業績十個方面設置考評標準和分值。
聚焦班子隊伍建設,考核指標設置關鍵在于提升履職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黨組織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設置考評指標。
在指標設置上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堅持適度原則,目標設置要適度合理。二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把考核內容指標化,對于可具體量化的指標。三是適應原則,指標設置既要側重規定動作,又要適應黨建工作新形勢。
(三)推行雙百分考核,實現成效量化
一是強化日常管理,充分運用黨建工作的傳統優勢,把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到業務工作全過程、滲透到生產經營各方面,建立日常監管工作機制,形成推動工作落實的強大合力。二是實行黨紀工團例會制度,每月固定一天召開會議,采取集中通報和個別發言相結合方式,通報黨建工作推進情況,指定個別先進支部代表作交流發言,分享黨建工作成效和經驗,形成比學趕超、勇爭一流的濃厚氛圍。
(四)加強整改跟進,強化結果運用
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下發黨建考核通報,指出被考評單位黨建工作存在問題和整改方向,適時督查跟進,了解整改落實情況。對整改不力的單位嚴格問責,引導黨組織牢固樹立“抓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瀆職”的意識,形成黨建工作落實倒逼機制,杜絕出現考核大張旗鼓、整改不了了之的問題。
新時期,黨的建設面臨新形勢、新問題,黨建考核只有在不斷的探索創新中完善自我,創新黨建工作考核方式,才能適應形勢要求、任務需要。落實黨建考核是加強黨組織建設的有力舉措,是將黨建工作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有力武器,需要常抓不懈,越抓越緊,充分發揮出“指揮棒”的作用,推動企業黨建和生產經營工作向內涵和質量全面提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