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靈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打破傳統初中語文教學的限制,運用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轉變。主要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微課;翻轉課堂
微課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于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教學形式的顛覆。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從原本的絕對主導變成了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主體性在微課翻轉課堂中得到了強化。然而,從當下的微課翻轉課堂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教師對運用新型教學模式的理解不夠深入,沒有發揮微課翻轉課堂的優勢所在,對此,筆者將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探討,通過以微課翻轉課堂進行語文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充分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
在開展微課翻轉課堂應用時,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在學生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開展相關應用,也就是說,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讀寫聽說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一些地區學生的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知識面也較窄,此時運用微課和翻轉課堂,只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幫助,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模式進行深入培養,如果只是一刀切地將網上的資源下載下來,讓學生進行學習的話,則無法起到有效的幫助作用。
二、指導學生進行前置學習,通過精心準備完善微課翻轉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是一種將學習置于課前的教學模式。在應用微課和翻轉課堂時,教師需要了解這兩種新型教學模式的特性,微課是一種將教學重點濃縮在幾分鐘之內的教學方法,是對語文教學重點的突出。翻轉課堂是一種教學模式,能夠將原本的學生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所以在應用兩種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并通過微課和分轉課堂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1]。例如,在教學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時,這些學生對課后布置作業的抵觸較高,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線下利用自主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學生來說,這種作業布置的形式也更加有趣,抵觸心理也會減弱。
在課程的設計上,教師尤其要注重和教材知識點的結合,通過在網絡上篩選合適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作出相應的微課或者翻轉課堂軟件。教師也需要注重,兩者在實際應用時,要和課堂的實際教學相融合,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學習到的內容要在課堂中有過渡和銜接。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錄制短視頻,向學生講述課堂中即將教學的內容,然后拋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再回到課堂中,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翻轉課堂的教學內容聯合在一起,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在微課的選擇上,教師要打破傳統思路的限制,擴充語文素材。例如,通過播放一段公益廣告,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引發學生思考和體會在日常生活中與背影相關的細節,增強對文章內容的感悟。對于作業的布置形式,教師也需要更加靈活多樣,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朗讀《背影》體會散文這種藝術風格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總體來看,無論是課前的布置、對微課翻轉課堂內容的選擇抑或是課后的作業,布置教室都需要抓住重點,從小而精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縱向的思考,通過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學習快速抓住重點,并形成初步的見解,這樣再回到課堂進行學習,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參與度都會獲得相應提升。
三、注重教學反饋,優化課堂活動設計
在翻轉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到課堂教學的重點,從而在沒開始課程教學前就實現了知識自學。當教學轉移到課堂上時教師需要聯動課上和課下之間的學習,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微課以及翻轉課堂中學到的內容產生的感受,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語文學習思考[2]。這種互動環節的設置,學生更能強化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此時也可以應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隨時捕捉學生的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的方式也能夠有效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展,對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來說也是一種有效的工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于傳統教學來說,教師需要重新認識這種新型的教學工具,發揮語文的人文教學特點。對于兩者的運用,教師也要做到有選擇、有計劃,避免過于強調這種教學模式而導致教學任務的偏離,對于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師要貼近實際,發揮兩者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作用,讓學生通過這種互動性更強的學習方式,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深化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獲得個人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麗娟.翻轉課堂模式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8):41-43.
[2]廖健華.基于翻轉課堂的中職語文口語交際課微課設計與運用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7):153-154.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微課設計及效果研究》的成果論文,課題編號:BY[2018]G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