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 奚照壽



摘要? 江蘇豐縣地處長三角經濟區,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農業資源豐富,隨著國家、省、市對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豐縣休閑農業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該研究詳細梳理了豐縣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而精確定位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的戰略目標,并為其戰略選擇及設計相應的保障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有望提升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的物質基礎、投資環境、政策氛圍和發展空間。
關鍵詞? 豐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24-0143-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43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Fengxia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LIU Zheng,XI Zhao-shou?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Jiangsu Agri-anin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Jiangsu 225300)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Fengxia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simple folk customs and 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great attention paid by the stat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Fengxian Coun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research comb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Fengxian County in detail,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 as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Fengxian County, and provides the necessary basis for its strategic choice and design of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asures, which is expected to enhance the material basis,investment environment,policy atmosphere and development spac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Fengxian County.
Key words? Fengxian County;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Economic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 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調查項目(JYYJ201825)。
作者簡介? 劉爭(1983—),男,江蘇徐州人,講師,碩士,從事農村經濟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從事職業農民培訓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5-10
1? 豐縣休閑農業發展背景
休閑農業的萌芽自1919年出現于德國,意大利政府也早在1989年頒布了《農業旅游發展保障法》。近現代以來休閑農業在發達國家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我國臺灣地區1992年出臺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規定了休閑農業區的設置辦法、設置條件與設置程序,并歷經幾次修訂,對于休閑農業集聚化、規?;l展,規范建設用地,彰顯地區特色和形成休閑農業品牌優勢發揮了重大作用[1]。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迅猛增長,國民對休閑農業產業的需求也相應增長。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休閑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距離城市較近的交通方便的縣、鎮、村開展起來[2-3]。江蘇徐州豐縣歷史悠久,農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便有“豐沛收,養九州”之說,具有發展休閑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1.1? 新一輪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后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同時要求將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4-5],由此全面掀起徐州豐縣發展休閑農業產業的浪潮。
1.2? 老齡化社會轉型的機會背景
近年來,中國老齡化人口比重不斷加大,空巢化、高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從長遠角度看,人口結構的不斷轉變使得養老養生產業必將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金礦。據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測算,目前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大約有4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萬億元,潛力巨大[6]。而徐州人口結構的自身現狀則決定其巨大的養老產業市場潛力,這為豐縣休閑農業新業態開發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遇。
1.3? 生態縣建設的生態保障背景
生態縣是指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各個領域基本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縣級行政區域,生態縣是縣級規模生態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最終目標。2016年,豐縣進行生態縣規劃與建設,通過重新整合與配置有限的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建設休閑農業產業可以緩解和克服自然要素資源及生態環境壓力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營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為縣域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
1.4?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出臺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鄉村休閑農業共接待16億人次,營業收入達4 200億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休閑農業和鄉村休閑農業的發展。2018年,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值中秋小長假期間,農業農村部向全社會推薦的100個休閑農業和鄉村休閑農業精品景點線路,也成為城市居民出游的好去處,休閑農業和鄉村休閑農業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效途徑[7]。
在全國休閑農業大繁榮的背景之下,休閑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集聚區成為重要載體,采摘園、生態園、特色農莊成為產品熱點。這對農業資源底蘊深厚的豐縣來說,將迎來農業資源開發和擴大影響力的發展大機遇。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順應徐州都市圈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在《徐州市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結合徐州市政府對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訴求,綜合提升豐縣休閑農業產業在豐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全面提升休閑農業產業綜合素質,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指導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如何把休閑農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是徐州豐縣推進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8]。
2? 豐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2.1? 產業發展基礎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豐縣在江蘇屬于經濟落后地區。由于歷史、資源和環境原因豐縣農業形成了“南果北菜,東魚西特”的布局,進入現代以來豐縣縣委縣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規?;⒔洜I產業化、服務社會化,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實,重點建成了一批面積相對集中、生產水平較高的果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優質稻麥規模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規模生產基地,真正做到了產業興旺,人民安居,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020元,年均增長10.2%;農業經濟穩中向優?!柏S縣牛蒡”“豐縣山藥”“豐縣白酥梨”被認定為國家地理商標,大沙河商標獲“全國馳名商標”,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35個,綠色食品20個(表1)。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215家,佳合鴨業創成國家級龍頭企業。休閑農業初具規模,建成國家級示范園區2個、省魅力鄉村2個、省級“農家樂”示范村1個。榮獲“全國水果生產十強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等稱號,大沙河電商物流園創建成市級服務業集聚區。榮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入選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試點縣。大沙河鎮獲“省農村電子商務十強鎮”稱號。果都大觀園為國家3A級景區,果都生態園、淵子湖等獲批省四星級鄉村休閑農業區,漢皇祖陵景區建設基本完成,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創建穩步推進(表2~3)。
雖然豐縣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為落后,但是以果品生產和蔬菜種植為代表的農林產業,不僅成為豐縣經濟支柱產業,更是成就其區域產業的特色、亮點(表4)。從產業聯動角度看,基礎雄厚的農林產業和新型生態化工業,為豐縣構建休閑農業產業平臺提供了重要支撐。
豐縣休閑農業發展路徑構建思路以城鎮化為依托、生態為保障、文化為吸引、養生為導入,“四輪驅動”縣域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通過休閑農業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生態、文化、養生三大要素聯動,共同構建豐縣休閑產業平臺,積極推動縣域經濟的轉型和突破。緊密結合生態縣建設,借勢保護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本底,奠定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同時,深化、強化豐縣生態特色,將生態廊道與徐州對接,將生態產業與休閑農業契合,使生態建設真正成為豐縣休閑農業發展的天然屏障。
2.2? 休閑農業產值
2015年,江蘇徐州豐縣休閑農業產業基地接待入境休閑農業人員達到0.53萬人次,接待國內休閑農業人員達到298.53萬人次,農產品銷售總收入約20.72億元;休閑農業和農產品銷售增加值達到11.16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1.26%,占GDP的3.81%。針對江蘇徐州豐縣休閑農業產業規劃狀況和建設水平,并基于徐濟高速的經濟效益、徐州都市圈開發戰略、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等綜合重大機遇疊加,預計到2030年,接待入境休閑農業 人員達到4.17萬人次,接待國內休閑農業人員達到859.16萬人次,休閑農業總收入約94.04億元;休閑農業業增加值達到46.37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3.79%,占GDP的5.49%。根據豐縣農業發展基礎,結合豐縣農業資源活化程度,挖掘豐縣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產業資源等多元資源,已經建成休閑農業休閑農業發展樣板示范縣。
3? 豐縣休閑農業下一步發展戰略
基于豐縣擁有淮海經濟區肌理完善的兩千年古城鳳城、淮海經濟區最大的以“農果+濕地+河流+溫泉”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帶等重點的特色資源。發展的休閑農業產業主要包括生態文化建設全景樣板體驗地、淮海經濟區首個5A級自駕休閑農業生態廊道、省內外馳名的大沙河蘋果采摘園。依托淮海經濟區與徐州都市圈的帶動,以自然生態為核心,創建具有豐縣特色的自然觀光、農耕文化體驗、自駕娛樂、養生養老的生態鄉村綜合休閑度假基地,打造國內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中國休閑農業發展強縣。
依托豐縣大沙河良好的自然田園濕地生態,提升萬畝梨園與溫泉資源,大力發展具有低碳示范效應的休閑農業產品與項目,通過資源提升整合構建一個淮海經濟區生態文化養生養老度假基地。通過休閑農業產業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將豐縣打造成國內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縣域農業和休閑農業強縣。
在產業定位上,以實現帶動豐縣經濟發展為目的,以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與其他產業融合為思路,打造復合型的產品產業體系,強化以休閑農業為龍頭帶動的服務業發展的策略[9],將休閑農業作為豐縣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產業,把休閑農業打造成為豐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先導產業及支柱產業的有益補充。
在文化形象定位上,確定豐縣文化形象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突出劉邦故里的品牌影響價值;二是強化自然生態優勢和休閑文化優勢。在此原則指導下,分別從主題構建和形象定位兩方面綜合確立豐縣休閑農業的形象。文化主題確立為“豐”生水起,其中“豐”代表劉邦和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取自豐水,和大風歌之風有異曲同工之妙;“生”說明豐縣是劉邦的出生地,也是漢朝的發祥地;“水”契合豐縣優美的河谷生態風光,大沙河的水,孕育了3萬hm2果林,水也承載了豐縣休閑農業資源的一大特色;“起”通啟,指期望在各方面的支撐下豐縣的農業能夠有一個新的發展和飛躍。豐縣擁有流域、濕地、農果和田園等于一體生態資源地,在徐州農業資源分布格局中具有鮮明的特色。介于項目復合型的產業構成和已有的項目建成體系,豐縣堅持生態運營的理念,從自然、文化、城市、生活4個生態維度,在生態肌理、生態景觀、生態創意、生態精神、生態智能、生態產業、生態運營7個戰略層面,全方位地進行生態理念的疊加,構筑成為全息的縣域休閑農業典范[10]。
在品牌管理上實施核心驅動、品牌整合。豐縣在農業資源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大沙河、鳳凰湖為代表的水域生態資源,以果品、特菜為代表的農產品資源。豐縣休閑農業首先樹立做精做強產業的發展思路,以“大沙河果都”為龍頭,整合帶動區域內鳳凰湖、復新河等水域資源開發。最終形成以大沙河為核心,以漢果品、特菜為支撐的豐縣休閑農業品牌。
在空間布局中實施南啟北聯、中心輻射、兩帶貫穿?;谪S縣農業資源分布特征及資源開發市場潛力,按照“南啟北聯、中心輻射、兩帶貫穿”的空間發展策略,向南開發大沙河生態養生,快速實現豐縣休閑農業的啟動發展;以果品采摘、農產品包養為核,實現豐縣休閑農業的爆破帶動;向北聯合第一、第二產業,形成以休閑農業為導向的多元融合縣域生態循環經濟;以復新河、大沙河兩條生態景觀帶為軸,串聯周邊生態休閑項目發展。
在休閑農業產品供給上以市場為導向,實行差異化競爭。以市場為導向就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運用現代資本理念,推進休閑農業市場化。一方面,在開發觀光休閑農業產品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度假、休閑農業、養生休閑農業、鄉村休閑農業和城市休閑農業等專項休閑農業產品,以豐富休閑農業者的活動內容,延長游客在豐縣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對那些具有豐縣地方特點和優勢的休閑農業資源,尤其是文化休閑農業資源,采取差異化競爭的手段,打造休閑農業精品,并帶動其他休閑農業產品的發展,實現休閑農業產品的聯動發展。
在休閑農業產業發展中實施產業集聚、區域聯動。針對豐縣休閑農業產業水平相對較低,產業依托相對有限的發展現狀,在發展產業過程中,應按照“化零為整、突出重點、集聚發展、區域聯動”的思路。一方面,將豐縣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行集聚發展,以“大沙河+復新河”打造生態農業集聚區;另一方面,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蘇北新三角、淮海經濟區休閑農業發展大格局,積極實現跨區域的資源互補、空間聯動、線路整合和產業合作,從而有效規避同質化競爭,共享休閑農業消費市場。
4? 豐縣休閑農業發展配套措施
4.1?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
根據投資渠道類型,發揮不同投資主體積極性,近期重點推進三類設施及項目建設,共投資34.53億元(表5)。一是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共計約9.26億元;二是對外市場運作性、盈利性經營項目,共計24.77億元;三是引導社區參與的小型項目,鼓勵吸引民間投資約0.8億元。
4.1.1? 政府投資類項目。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保護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等為重點,豐縣政府重點投資交通建設項目、城鎮基礎設施項目、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等幾項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項目,共計投資92 600萬元。
交通建設項目共計投資13 100萬元,重點包括如下交通建設補貼:①徐濟高速公路(沿線、出入口)形象標識系統工程建設,以景觀建筑、雕塑、指示牌、宣傳牌為主,投資預算約500萬元;②4條水運交通廊道景觀綠化、設施配套,即大沙河養生養老廊道、故黃河自駕交通廊道、復新河生態景觀廊道、子午河文化景觀廊道,投資預算約7 500萬元;③2條對外交通干線改造提升,投資預算約3 300萬元;④3條重點景區公路的提升改造,投資預算約1 800萬元。
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共計投資45 000萬元,重點包括:①豐縣老城區、新城區配套項目,包括老城水系整治、城門修復、街區恢復等,新城區鳳凰湖水上公園建設等,投資預算約40 000萬元;②3個主要服務鄉鎮的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入口形象區、農業商品場所、公共服務設施等,投資預算約4 000萬元;③10個主要特色休閑農業村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每個鄉村補貼約100萬元,共計1 000萬元。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項目共投資23 000萬元,重點包括:①重點農業生產區環境整治和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約1 000萬元;②骨干交通視野范圍區域內的植被風貌控制,約500萬元;③重點城鎮中心視野范圍區域內的治理保護,約1 500萬元;④復新河、大沙河、子午河、故黃河、鳳凰湖、淵子湖等水系為重點的區域的河道整治、生態防護林建設及水土保持,約20 000萬元。
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包括安全救援與信息網絡建設、人力資源開發和宣傳營銷等項目,共投資3 500萬元:①安全救援,700萬元,包括中心城鎮醫療站、農業景區活動場所安全防護設施、以及活動場所警示與報警標識;②游客中心體系與信息網絡建設,800萬元,建設重點包括農業公共數據庫、系統軟件、配套硬件、增值服務內容開發等;③人力資源開發,1 000萬元,投資重點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以及農業企業從業人員培訓;④宣傳營銷,1 000萬元,投資重點為制作宣傳品、與知名媒體等單位合作、建立主要客源市場拓展基地、興辦農業節慶活動。
4.1.2? 市場化運作類項目。盈利性項目采取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投資建設。主要包括骨干景區、重點城鎮,共計投資247 700萬元。
骨干景區類市場開發項目總投資為80 500萬元,重點包括:①鳳凰湖風景區,8 000萬元;②鳳鳴園景區,2 500萬元;③漢貴新園度假區,18 000萬元;④果都大觀園,3 200萬元;⑤萬畝梨園,1 000萬元;⑥杏花村主題文化精品民宿基地,1 000萬元;⑦夾河村溫泉養生度假基地,3 400萬元;⑧華山閘水上休閑基地,2 400萬元;⑨李蟠狀元文化基地,600萬元;⑩趙莊太行生態園,600萬元;B11淵子湖濕地露營基地,600萬元;B12二壩濕地,500萬元。
休閑農業城鎮類市場開發項目共投資46 500萬元,重點包括:①環古城濱水游憩帶,2 500萬元;②華山休閑水鎮,12 000萬元;③大沙河農果創意休閑小鎮,12 000萬元;④杏花村、朱陳村、金劉寨村等10個民俗文化村,2 000萬元。
4.1.3? 社區參與類項目。規劃一批投資小、門檻低、風險小、易參與、惠及面寬的社會參與項目,主要包括首羨現代農業休閑基地、宋樓鎮紅富士蘋果示范基地、套樓蘋果文化基地、月季園花神文化基地、歡口特色產業基地等,總投資約8 000萬元。
4.2? 組建豐縣休閑農業產業開發投資公司
組建豐縣休閑農業產業開發投資公司,以投資公司名義吸納社會資金,建立休閑農業事業發展的專項基金,作為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以國內外豐縣籍知名人士、社會各界捐贈資金、政府財政補貼等為主要來源。利用多種渠道專項發展基金捆綁招商,將縣域休閑農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生態建設、扶貧、水利、環保等事業相結合,積極爭取國家對于老工業基地轉型、礦區生態恢復、天然林保護、地質災害治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休閑農業公路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河道治理、鄉村建設與農業發展等專項發展基金。同時,建立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乃至世界銀行的友好聯系,從交通、城鎮、生態、環境等方面申請銀行貸款。一方面配合國家專項資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利用舊城改造、人文環境保護、生態改善、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國際資金,培育豐縣自然環境、美化豐縣,奠定環境基礎。創造招商引資項目優惠條件,以構建充滿活力的投資環境和便捷順暢的政府服務體系為目標,從土地、稅收等方面建立長期優惠的政策傾斜,在不違反國家政策的條件下,積極提倡“誰投資誰受益”的招商思路,使外商愿意來豐縣投資。
4.3? 設計有效的產業促進政策
4.3.1? 確立休閑農業發展地位。豐縣政府確定了把休閑農業擺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以推進休閑農業產品轉型升級、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綜合效益為目標,為豐縣產業轉型明確了以休閑農業為先導的發展方向。
4.3.2? 加強休閑農業法制教育。增強休閑農業行業的法制意識、依法行政意識和依法經營意識;加大休閑農業執法力度,規范休閑農業市場秩序;強化執法監督,加強休閑農業管理部門法制工作機構建設。
4.3.3? 深化休閑農業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把改制、改組、改造和加強企業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科學管理,規范運營。放開搞活現有休閑農業企業,探索貿、工、旅聯合開發休閑農業產品的新體制,積極推進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主導市場、中小企業納入序列的格局。
4.3.4? 休閑農業投融資多元化。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建立市場化投融資平臺。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休閑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投融資渠道,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的社會資金投入休閑農業建設,著力解決休閑農業建設中的資金問題。
4.3.5? 加大財政稅收優惠政策。豐縣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組織財政收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強化政府投資引導,全力支持重點項目。
4.3.6? 實施休閑農業惠民富民政策。協調休閑農業開發企業參加項目區周邊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城市市政設施建設等工作的實施,逐步擴大政府在村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力度,重點用于村鎮交通道路網構建、公共衛生與安全設施體系完善、村鎮民居的更新與改造、水電管網的改造以及村落綠化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
4.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4.4.1?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對接徐州市區的高校教育資源,借助徐州現有各類大專院校的師資力量,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在豐縣建設優質農業教育培訓基地。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人才合作機制,培養一批勝任農產品資源保護與開發、產品設計與營銷、市場分析與預測等工作的專業人才。同時,針對地方城市建設、農業景區建設的現狀,與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建設、國土資源、環保保護等部門和行業加強人才合作。
4.4.2? 發展短期職業技能培訓。在縣農委的主導下,定期舉辦高層次培訓班,培訓政府、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聘請國內外農業行業專業人才舉辦短期培訓班,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就農業產業規劃開展休閑農業研究、學術交流、職業農民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論壇和講學。
4.4.3? 引進先進人才。為增強豐縣人才總體水平,制定豐縣農業人才引進的管理、獎勵辦法,邀請先進高層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豐縣工作。充分借助國家對口支持政策,謀求在各高校建立豐縣農業人才培訓和進修基地。
5?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近年來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江蘇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不斷重視對休閑農業產業的推動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江蘇其他地區相比,豐縣休閑農業資源仍然有很大的開發利用空間,休閑農業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5.1? 農業資金投入力度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總量偏小,基礎設施仍顯不足
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資金主要來自財政投入,社會資本進入開發休閑農業資源所占比例比較小;加之傳統管理機制與地區制度的作用,導致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使得豐縣的休閑農業產品的開發仍然處在初級階段。并且,豐縣的休閑農業各級經營單位管理不善,缺乏足夠的能力擴大休閑農業規?;蛞胄蓍e農業新產品。
休閑農業資源的稟賦影響著休閑農業產品供給的特殊性和多元性。豐縣現有休閑農業資源的開發已經與縣域經濟現有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從豐縣當前及周邊的經濟發展來看,應突破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行政壁壘,對于內容相同或相似的休閑農業資源進行系統整合,以拓展豐縣整體休閑農業資源的開發規模。
豐縣休閑農業資源稟賦豐富,自然資源生態景觀秀美,歷史人文典故源遠流長。由于發展上的相對滯后使得豐縣在休閑農業產業的開發中,只是片面地關注該縣傳統自然休閑農業資源的規劃方式,這種開發方式下的休閑農業產品功能單一,未能有效結合當地特色,對農產品利用不足,休閑農業產業的運行效率不高。大多數休閑農業項目其實就是采摘園或休閑農業度假區,結合當地人文特色的休閑農業產品開發嚴重不足。片面追求自然景觀而不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使得豐縣現有的休閑農業資源難以有效轉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產品。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進行文化包裝,形成具有較高文化品位、生命力且吸引力強的復合型綜合產業,但從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的規劃與開發來看,卻是從本位主義出發,總量偏小,且單一追求“面廣點多”,缺少立足于徐州豐縣城鎮形象背景下開展自然資源系統挖掘。
豐縣現有休閑農業景點大多是按照該縣自然資源的特征,單一開發,導致景觀主題零零碎碎、生搬硬套、似是而非,缺少豐縣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由于投資不足又導致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各個休閑農業資源開發區缺少必要的聯系,每個休閑農業點單一孤立地經營,一直未能形成休閑農業資源整合,至今很多豐縣的游客對豐縣農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大沙河蘋果,李寨白酥梨等傳統農產品上,對于休閑農業產業的資源整合形成很大的阻礙。休閑農業資源的文化設施建設水平較低,使得農產品文化內涵利用不夠,挖掘不足。
5.2? 休閑農業產業實力和競爭力不強、知名品牌和經營實體缺乏
豐縣農業資源豐富,但從產品上看,科技含量不高;從深度上講,內涵挖掘不夠;從宣傳上說,影響力不大;從產業布局上說,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呈現出散、弱、小,社會化產業程度不高的狀況,與蘇南、蘇中經濟發達或較發達地區相比,產業差距較大。對農業資源的梳理、開發力度不夠,甚至自身品牌資源面臨被搶注、被邊緣化的境地。大多數農業相關企業,效益不理想,缺乏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企業和品牌。基于此,未來豐縣應在挖掘、開發、管理、宣傳豐縣農業的基礎上,以文化創意休閑農業為導向,通過“文化活化”將現代農業資源演繹成為可觀賞、可體驗的休閑農業產品,通過“主題聚焦”完美塑造豐縣的獨特性格,將豐縣打造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城市性格的休閑農業地區。當然豐縣休閑農業能否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并獲得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于獲得產業化發展,形成彼此相互關聯的休閑農業產業體系。徐州豐縣自身具有自然優美、歷史淵源的文化資源稟賦,可惜的是豐縣的農業資源稟賦并未能有效轉化為休閑農業產業優勢,現存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產業體系殘缺不全,休閑農業產業間關聯性較弱,經營分散,缺少核心競爭力;休閑農業產品缺少創新能力,產業發展包含地方文化元素較少,不具有地方獨有特色,整體文化品位不高;在休閑農業產業的營銷管理方面,手段單一,在豐縣其實有許多具有一定潛力的休閑農業資源,由于營銷管理不到位,休閑農業產品品牌尚未建立,產業經營實體嚴重缺乏,導致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鮮有人知。
5.3? 休閑農業與其他行業融合度不高,創新動力不足
提升產業融合度是豐縣休閑農業產業提升綜合競爭力水平的重中之重。豐縣當前已經初步形成種類相對齊全的產業發展體系,農業資源與其他行業進行融合,尤其是與休閑農業產業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傳承、保護與開發當地的農業資源,而且還能夠形成豐縣新的經濟增長點。豐縣依托徐州地區悠久的農耕文化資源,具有發展與融合休閑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勢,然而因為當地休閑農業開發的觀念淡薄,地區的休閑農業潛力并沒有真正轉化為實際的產業優勢。休閑農業總收入占豐縣 GDP 的比重雖高但是增長較慢,部分時段還呈現負增長。歸根結底是豐縣的農業產業創新動力不足使得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產業發展戰略不夠明確,從而導致休閑農業從業者的信心不足。
5.4? 農業人才引進和使用的機制不夠健全,高素質、復合型的農業人才相對匱乏,難以滿足高新技術應用和經營管理創新的需要
要讓休閑農業有較大發展,就急需大量具有較強事業心、業務素質較高的休閑農業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但是,由于豐縣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不夠健全,高素質、復合型的農業人才相對匱乏,現有行業內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較低,不具有對豐縣休閑農業繼續發展的相關素質,降低了休閑農業產業所提供服務產品的質量;而且有很多休閑農業產業的從業人員幾乎沒有經過專業的農業培訓,大多是憑個人經驗管理,難以滿足高新技術應用和經營管理創新的需要。休閑農業產業在21世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陽產業,不僅要求產業內的從業人員業務素質過硬,還對其文化修養與藝術品位有較高要求?,F今豐縣人才引進和使用的機制的不健全已成為豐縣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障礙。
另外需要擔憂的是蓬勃增長的鄉村旅游開發熱情會導致鄉村之間低水平競爭,近年來在農業、旅游等各部門紛紛推出的各類園區建設和相關配套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很多鄉村地區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熱情高漲。但這種開發旅游熱情的過度膨脹,可能引發鄉村地區為獲取政策資金,一哄而上不顧實情的盲目開發與低水平建設[1]。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鄉村旅游與鄉村耦合發展程度偏低,尤其是與農業耦合水平低。最令人擔憂的是在旅游繁榮發展的背后,不少鄉村地區的特色漸漸失去,地方政府對單純的農業生產扶持意愿不強,導致農業基礎地位受到動搖,糧食安全受到極大沖擊,農田也面臨被大面積吞噬或侵占,由于處于弱勢地位在外來工商資本為旅游經營主體的地區,農民都被排擠在旅游利益鏈條之外,這些地區成為了典型“旅游飛地”。因此,要警惕鄉村旅游會不會出現類似于城市地區旅游發展引發的“荷蘭病”跡象和“去工業化問題”;尤其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要警惕陷入“鄉村旅游化”陷阱或出現“去農業、滅農村、坑農民”等行為。
參考文獻
[1]顏文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海外經驗借鑒[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1):200-204,224.
[2]《甘肅農業》編輯部.暢想鄉村發展,勾畫振興藍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解讀[J].甘肅農業,2018(20):14-16.
[3]潘瑩,黎國慶.中國近期鄉建發展概況與類型解析[J].南方建筑,2018(6):15-22.
[4]劉魏,張應良,田紅宇,等.城鎮化效率的收斂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1):72-78.
[5]肖攀,蘇靜.城鎮化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以環洞庭湖區為例[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40(1):150-155.
[6]三年后80%人群將走進田園+養生養老+中醫康養模式生活[EB/OL].(2019-04-18)[2019-04-19].https://www.sohu.com/a/308740798_100128171.
[7]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Z].2018.
[8]武麗娟,李關平.鼓動天下 漢興徐州 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院[N].中國旅游報,2010-12-03.
[9]徐廣才,史亞軍,謝翔燕,等.休閑農業標準體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5):306-311.
[10]孔祥智,盧洋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五大模式及對策建議:來自5省20村調研的啟示[J].經濟縱橫,2019(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