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麗
摘 要:不讀詩,無以言。詩詞鑒賞鍛煉學生品鑒文學作品的能力,對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情感認知,提升文學素養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常常讀詩品詩的人,一定是一個彬彬有禮、博學多聞的人。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淺析小學語文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賞析;技巧
詩歌用凝練的表達,傳神的意象表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常常是寥寥數語就將所表達的內容躍然紙上,詩人精妙的文字選擇和手法運用是品讀詩歌的重點。有的詩歌巧奪天工的表現手筆令人咋舌。會讀詩的人對好詩妙言愛不釋手,而不會讀詩的人則覺得讀之拗口,晦澀難懂。小學語文詩詞鑒賞應該更多地培養學生讀詩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學會品評,這樣才能發現詩歌的大美。
一、學習詩歌鑒賞的重要性
從實際角度看,詩歌鑒賞是小學語文考核的重要內容,考試中都會涉及課內外的詩歌鑒賞題型,如何解決學生詩詞鑒賞不知所云、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教授詩歌鑒賞技巧十分關鍵。其次,育人也好,讀書也罷,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品格。學習鑒賞詩歌,能從歷史、情感、社會等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啟示和教育。
二、小學語文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技巧
(一)從背景和情感入手,掌握基本詩歌題材
中國詩詞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和較明顯的時代分割線,詩人表現的情感常常受時代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大詩人能夠將詩詞的格局拔高,就是因為超脫了小我,站在國家民族和歷史的角度。因此,了解詩詞的背景對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的內容至關重要。很多詩歌表現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的生活情況,是一種高度凝練的還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歷史進程,引導學生針對各個時代不同環境之下的特點和詩人的個人遭遇進行詩歌賞析。
例如,唐朝經歷了初唐、盛世時代和由盛轉衰的動蕩年代,結合唐代發展的大背景,唐詩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在盛唐時期,大唐盛世的詩歌發展經歷了創作的黃金年代,這個時候的一批詩人如李白、王維、孟浩然,以各自的詩詞特點和情感特征創建了幾個大的詩詞派別,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而杜甫的詩歌恰恰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真實寫照。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這一時期的作品特點大多是深沉激昂,表現了對國家動蕩的擔憂和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過時代背景的了解,學生能大致把握詩歌的主旨內容,對后面的煉詞賞析和表達技巧賞析等做一個總的方向性的確定。因此,我們說鑒賞的第一步是看題材,找中心,先確定詩歌是哪一類別,再通過派別的特點對詩歌整體內容進行把握。
(二)尋找詩中意象,浸透詩詞意境
詩歌意象是詩人自身情感投寄在客觀事物上表現出來的一種意與象結合的思想內涵。古代詩詞意象之豐讓人驚嘆,一些現代詩詞中的意向也有其獨特的內涵。把握一些常見的意象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意欲表現的情感,在理解意象之情后才能深入詩詞之境,通過意象的組合可以品味詩詞的意境。
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可以按特定事物和內容分為幾類,比如植物、動物、自然景觀還有特定的動作等。比如,落花常常用來表達時光易逝,盛年不在的感喟和哀愁,如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柳與“留”諧音,常常是哀怨詩和傷別離的象征意象。飄絮和雨打萍總寄托了聲世浮沉、孤苦伶仃的愁思。古詩還時常用鳥來表達思念和離愁,如雁、鴻等。在詩詞中出現的一些行為也可能反映了某種意象,比如登樓、憑欄常表達懷才不遇,離別愁緒。杜甫的《登高》中寫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表達了不被賞識,年老多病的憤懣。再如一些常見的意象,笙簫、明月、酒都是詩人情感的化身。
下面以課本中詩詞舉例對意象作一賞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詩中出現了多個意象,子規常表達凄婉,哀楚之情,明月是思念和哀愁。整首詩在這些意象的烘托下,將好友被貶謫的惋惜和同情表現出來,雖未寫往日相聚的情景,也表現了情意之深。學生通過這兩個意象的把握基本能確定這首詩是表達一種好友離去的哀愁與惋惜,結合背景理解就能感受詩人所感了。首句用多個意象融成一幅春光消逝的黯淡場景,用奇妙的想象浸透哀愁的意境。
(三)詩歌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的賞析
除了對詩歌整體情感內容的把握,學生還應該學會賞析詞句,品味精妙的語言運用技巧。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手法、詩歌的表達方式以及篇章結構等。修辭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階段最熟悉的表現技巧,相對缺乏的是對表達方式和篇章結構技巧的賞析能力。表現手法的運用往往能使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更生動形象,教師應當在平時的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技巧和方法,可以用一堂課系統講述這些方法技巧,然后布置相應的賞析作業,加強練習。
比如,教師可以制作表現手法類的鑒賞專題,用知識要點和例子習題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寫作手法運用的技巧和意義。這類問題一般形式是該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藝術手法/表現技巧),對抒發作者情感有什么意義?例如,杜牧的《江南春》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鮮明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春景的俏麗景色。上例中李白的“楊花落盡子規啼”就是運用了起興手法,渲染了春光消逝、子規啼鳴的黯淡景色,烘托了友人被迫分離的愁緒和惋惜。
總之,詩歌鑒賞對豐富學生情感和提升文學品鑒能力益處頗多。小學語文詩歌賞析教學要從背景入手,以意象為線索,充分挖掘學生對詩歌內涵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教學中應當注重賞析的技巧和方法教學,找到詩詞情感的共通性。
參考文獻:
[1]張桂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
[2]馬雪玲.初探小學語文詩詞教學[J].學周刊(B),201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