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摘 要: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必須把興趣、個性、想象和實踐有機統一貫穿于整個美術教育教學過程,才能實現《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所追求的美術教學價值。
關鍵詞:興趣;個性;想象;實踐
“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美術新課程標準所要實現的關鍵教學價值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要把握好興趣、個性、想象和實踐四個教學關鍵點。
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創新動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受心理特點影響,興趣愛好是激發他們求知和創新愿望的最大動力源泉。他們如果對某件事發生興趣,感情會興奮、愉快、快樂;反之如果沒有興趣,他們則會產生厭惡、痛苦、煩悶等消極地對立情緒,更不可能產生探求和學習的動力,激發出創新創造的愿望。我始終把學習興趣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立足點來把握,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迸發。如在《卡通畫》的教學過程中,我就利用錄像、多媒體演示、范畫等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性別差異,使白雪公主、巴比娃娃、藍貓、奧特曼等學生喜歡的動畫形象立體化展現出來,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和興趣點,以無形的動力引導學生創作愿望的迸發,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種迫不及待的創作愿望已躍然在畫本上,學生自己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巴比娃娃、藍貓、奧特曼已不局限于范畫、電視形象,而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夢幻世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融入這種創作,不斷得到發展并升華為一種自主自覺行為。
二、培養學生個性特點,給予學生創新空間
創新精神與人的個性特點密不可分,勇敢、自由、自主的個性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內在因素,而這種內在因素在繪畫中會自然表露,特別是小學生,繪畫時不拘束于構圖技巧,而是自然表露他們對感官世界和生活積累的認識,天真爛漫,自由活潑,個性突出。因此教師不能站在成人的思維角度來要求和評價學生的繪畫創作,更不能過多地運用語言傳授的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用一張示范畫來束縛學生的思維,壓制學生的個性創作。而應以學生的自主表現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使學生與生就有的創造性不斷得到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給予他們創作、創新的空間。如學生畫筆下藍色的太陽、空中的樓閣、飛翔的火車等個性特點突出的作品,我從未去否定而是鼓勵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眼中的世界,使每個學生的創新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和鼓勵,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視角,使他們認識這個世界是未知的,是可創造的,從而使學生具有改造或創造未來的最原始的創新愿望,進而積累成他們的一種創新精神。
三、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奠定學生創新基礎
所謂“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尤其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更要把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關鍵點來把握,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盤泥條》一課的過程中,筆者把握興趣、個性、表象、聯想、幻想等想象力培養內在要素,從學生感興趣的手工制作入手,交給他們五彩的輕黏土,做出他們心目中的快樂家園。我問:“同學們心目中的快樂家園是什么樣子的呢?”短暫的沉默后,你一句、我一句的小聲交流著,漸漸轉換成他們想象動力,我說、我說……“是有各種小動物的家園”“是有各種玩具的家園”“是有機器人服務的家園”“是建造在月亮上的家園”……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著自己心目中的快樂家園,已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積累、局限于身邊的世界,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集中噴發。想象所描繪出來的美好未來,不斷轉化為他們創造的動力,手中的作品閃耀著他們的憧憬,更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打上了創新的烙印。
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給予學生創新鼓勵
創新來源于生活,實踐與生活。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鼓勵和滿足,才能激發出他們更大的創新愿望。因此不能只注重美術課堂意識領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創新意識轉化為生活的實用技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這也是《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我在美術課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用廢舊飲料罐、電池、碎布等材料創作各式各樣的學習用品、玩具、工藝品,在創作中實踐學生的創新理念,在創作中滿足學生的創新愿望,從而激發出學生更大的創新動力,實現創新—實踐—再創新的良好循環。
興趣、個性、想象和實踐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是孤立單獨存在的,必須有機統一貫穿于整個美術教育教學過程,才能實現《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所追求的美術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張亞軍.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小學美術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