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 研學旅行活動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如何在研學旅行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研學旅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對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提出了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在此之前許多地區嘗試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或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增加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一、面臨的問題
1.研與學分離
研與學分離是研學旅行中常見的問題,“研”顧名思義指的是研究,通常指在研學旅行中通過教師講述、學生觀察、研究、分析等對“學”進行服務。“學”指的是在研學旅行中收獲和學習,這里指通過研獲取新的知識,有新的收獲。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一些學生只有研而沒有學,在完成調查或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并沒有進行反思與整理從而投入旅行當中,致使研與學分離,更談不上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1只旅不學
一些學校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只是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和學生、家長的訴求進行,研學活動流于形式。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像是一般的旅游過程,在研學旅行中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沒有安排學生學習、研究任務。
學生研學旅行之后效果不佳,只是當成一次全班性的春游活動,帶領學生放松身心。這種只旅不學的過程不能夠起到研學旅行的作用,更達不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2只學不旅
只學不旅的問題在一些學校的研學旅行過程中同樣存在。一些學校為避免出現只旅不學的局面,想要拿到更多的研學業績,提前給學生甚至家長布置一系列任務,讓學生在研學旅行前制訂個人研學計劃并在研學過程前、過程中和過程后進行各種評比,在帶領學生到達景點開展實際研學過程中會安排一系列任務和活動,致使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流于調查分析、觀察和參與活動出現只旅不學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融入、融入方式單一等。
2.現實羈絆
現實羈絆是研學旅行中出現的常見問題之一。主要體現在一些學校或組織部門為了迎合上級部門的要求和獲得更多的利潤,把研學旅行活動當成利益化的工具。
研學前收取高昂的研學費用,研學中把學生帶到并不適宜學生研學的場所走形式,在這里學生不能得到課堂之外的放松,也不能學到一些新的知識與常識。
學生只是進行游覽參觀和拍照,參觀之后甚至面臨商家推銷等一系列問題,教師更無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教育,導致研學旅行變了味,失去研學旅行本身的意義。
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1.規范學生行為
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于行為規范的約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學生的行為規范問題不僅是學校德育領導和班主任的職責所在,更是每個德育工作者都在研究的問題。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可以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書本,還有詩和遠方”。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們告別了整天待在教室里的局面,真正走出了教室,體驗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在教官和班主任的帶領下,行為比平時更規范。
在這個時段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官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禮儀教育、規范約束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會讓學生耳濡目染、記憶猶新。在研學旅行后的一段時間里,保持這種行為規范,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2.拓展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又可以稱為教育經濟條件,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使用或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學旅行不僅是一個旅行的過程,更是對學生的一個很好的教育過程。在研學旅行中,我們可以把研學旅行的過程當做校外教育的拓展資源。
研學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拓展校外教育資源,開發校外課程資源,更加強化深刻的教育意義。平時,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在教室里對學生進行理論上的說教,學生并不能夠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內涵。
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能夠更直接、更直觀、更自然地接受外界的實物,教師能夠利用周圍的環境、自然等因素教育,這些外部因素拓展了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3.提升學生參與性
研學旅行的過程是學生參與的開放性課堂,也是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新的課程形態。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都可以得到明顯提高。研學旅行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能夠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培養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學習效率,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課堂,在教師和教官的講述下變得更加直觀、生動。
教師和教官可以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發現學生愿于參與、樂于參與就會使得教育變得更加有意義,教育效果也會更加顯著。教師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會樂于參與,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得更加成功,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4.注重學生的體驗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教學三維目標里的重中之重,也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主體思想。研學旅行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這種體驗不僅是旅行中游玩的快樂,更是在旅行中收獲知識和情感交融的一種體驗。
教師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學生禮儀、道德素養、安全法制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例如開展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動,這類活動通常會抓住學生的內心,通過教官的講述和教師的語言渲染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活動中的開放生成、合作互動、激發啟思、情景再現、角色扮演等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情感體驗過程。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課本和課堂之上,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學生的實際體驗性強,教育效果、時效性越強,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5.增強德育有效性
學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德育教育歷來受到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重視,顯而易見學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不強,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造成德育有效性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教育不僅要與時俱進,而且要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教學資源的拓展、學校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齊頭共管。
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需要德育把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引導學生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強德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民族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的研學旅行活動,教師通過講述,學生通過參觀,可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路徑
1.知與行相結合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就是說在認識事物的道理與現實中運用此道理,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相結合,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還要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研學旅行能夠讓學生在游歷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這種游歷活動對于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與行相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是假大空,而是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理論認識,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了關于英雄人物的事跡,再實地來到了英雄模范紀念館,就會在心中自然升起一種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來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主義教育基地,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這種知與行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民族主義意識,提高了道德素養等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研學旅行是流動的藝術、行走的課堂,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達到研學的效果,便于教育工作者落實研學目標,在研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研與學相統一
研學旅行是一種學習方式,相對于常規的課堂理論教學,有著目的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特征。在學生的研學旅行過程中,想要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研與學相統一,通過研學獲取新的知識,得到新的收獲。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把握好研與學的關系,能夠準確理解研與學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研學旅行的過程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研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只有研而沒有學,也就是在聽完老師和教官的講解、講解員的介紹后或完成調查、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并沒有對觀察到的事物和參觀的景觀進行加工與理解,也沒有對觀察到的事物和在頭腦中形成的想法進行反思與整理,致使研與學分離,更談不上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是事物在頭腦中形成的過程,學是把觀察到的這種事物變成新的知識。在研學旅行中,教師應把握好研與學的關系,引導學生將研與學統一,更好地落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學生德育工作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明悅.傳統中小學德育的困境與現代德育理念的建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7):59.
[2]賈瑩.研學旅行中的德育滲透[J].林區教學,2019(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