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秋蘭
【摘要】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巧妙設置共情點,運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設備配合以如沐春風的語言,讓學生受到氣氛的感染,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師生良好互動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落實學科可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共情? ?核心素養(yǎng)
一、“共情”的含義
人本主義者羅杰斯他是這樣闡述“共情”的概念的,他認為“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蔽覀円部梢哉J為所謂“共情”就是一種同理心,即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圖,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么這個理論運用于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做的就是深入自己學生的內心,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的角度,認知學生的目標和方向。發(fā)揮師生的“共情”能力,是提升歷史課堂效率的重要途經(jīng)。
二、“共情”的實施策略
(一)立足當代,找對“共情”的切入口
針對初中學生的歷史課程并非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作為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得做到立足現(xiàn)實,融入生活,通過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來反觀歷史,分析現(xiàn)實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講述統(tǒng)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十課《聯(lián)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自從1986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提出恢復在關貿總協(xié)定中的合法地位,通過15年的漫長復關談判,終于在2001 年12 月,正式加入WTO即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融入了全球化的發(fā)展浪潮。但是,當今美國卻推行逆全球化措施,針對中國的崛起,發(fā)動對中國的貿易戰(zhàn),對中國出口美國貨物加征關稅,全面圍剿中國民族企業(yè)——華為,以此作為本課的共情切入點,指導學生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分析這一社會熱點,通過發(fā)揮歷史學科對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明白:在當今社會,中國只有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各國合作,進一步融入全球化,深入貫徹習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使祖國更加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立足課堂,創(chuàng)設“共情”的落腳點
教學設計是課堂實效落地的重要條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埋下“共情”鋪墊,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創(chuàng)設合理的歷史情境是推進“共情”式教學的常用手段,因為只有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學生才能深入歷史,產(chǎn)生同理心。
在講述統(tǒng)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關于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教學設計,設計兩個關鍵詞“痛”和“思痛”,首先用豐富的文字和圖片史料展現(xiàn)萬園之園圓明園的瑰麗:乾隆先后六下江南,每見美景名勝便命人在圓明園中仿造。在這里人們可以觀賞類似廬山飛流直下的瀑布,類似杭州西湖的波光水色,也可以領略神話傳說中仙人出沒的海島宮闕。讓學生產(chǎn)生神往之情,隨后選用《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史料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切膚之“痛”的情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占領圓明園,聯(lián)軍司令額爾金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搶劫三天。這群貪婪兇殘的強盜,把園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凡是不能搬走就肆意毀壞。任由學生的想象進入當時的歷史情境里,激發(fā)學生的同理心,產(chǎn)生“共情”效應。在“思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當時人是如何“思痛”的,以及當前人是如何“思痛”的,既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前人的心境,又要讓他們體會今人的反思。這樣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何會產(chǎn)生如此之“痛”?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由此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共情”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喚醒與被喚醒,是相互的。將共情教學引入歷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講述統(tǒng)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明治維新》的時候,其中一個背景是美國通過“黑船事件”打開日本國門,并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由于學生受到中國近代日軍侵華那段歷史的影響,不少同學覺得很開心,認為日本的報應來了。當老師講到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為佩里修建塑像并每年舉行黑船祭,同學們對此更是嗤之以鼻。對于學生的行為,我首先表示理解,然后真誠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日本的這段侵華歷史,我也深感痛心,對于日本的帝國主義行徑,我也深惡痛絕。但正是因為佩里扣關,才讓日本痛定思痛,大刀闊斧的進行明治維新,走出國門去西方考察,回國后迅速吸收歐美工業(yè)文明的經(jīng)驗和社會文化。經(jīng)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實現(xiàn)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也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日本這種知恥而后勇、勵精圖治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钡搅诉@個層面,學生幾乎能與教師情感共振了。在此基礎上,我再擺事實,新冠疫情爆發(fā)初期,在中國抗疫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日本社會各界向中國伸出援手,給中國送來口罩,體現(xiàn)了 “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我們應該勿忘國恥,也應面向未來。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家國情懷落地生根。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共情教學,激發(fā)學生同理心,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歷史本質,是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長遠育人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楓.談中學歷史課堂上的“共情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4):402-403
[2]耿霞.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與培養(yǎng)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7(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