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登格西
摘 要:核心素養是近年來流行的教學理念,空間觀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能力之一。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時,要基于一定的載體,使學生親歷形象和抽象的過程,以幫助學生獲得理性認知。所以教師一定要貫徹和落實空間觀念的培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養成,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空間觀念;小學數學;培養
數學是一門比較重要且深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幾何圖形,如果學生的空間觀念不足,對于圖形的變換和組合就難以理解,更無法挖掘出圖形的本質,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數學的抽象性導致小學數學教學難度較大。而且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低,對于一些數學問題的認知非常有限。但從好的一方面來講,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對于新鮮的事物也比較感興趣,這是我們在數學中進行空間觀念培養的好機會。
一、建立空間感
空間感的建立,有利于小學生開發自身各項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后期學好數學。但是很多教師都發現,我們在課堂上強調空間方面的概念或者進行空間感受方面的訓練,有時候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實這和小學生的認知習慣、行為能力是有密切關系的。小學生普遍好動,且好奇心非常強,在課堂上如果出現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學生會非常感興趣,也會有探索的激情。
如“位置與方向”一課,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校園情境圖:早晨一名學生面向太陽,站在學校操場中間,正面(面向太陽)是東方,背面是西方,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這幅圖與學生班級座位朝向存在差異,學生心智不成熟,憑空想象比較費勁。所以,教學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到操場,讓學生面向太陽,身臨其境地體驗感受空間觀念,這種真實的體驗會讓學生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印象深刻。像這樣從生活中走進數學的導入,正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與認知特點,既新鮮有趣,又激發起矛盾沖突,讓學生真正感受空間觀念。
二、發揮學生想象
空間想象力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空間幾何形體)進行觀察、分析、認知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數學的教學任務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對幾何圖形的實物或模型的觀察感知、操作實踐,也要重視在形成表象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有目的的想象,在頭腦中清晰、準確地再現圖形,從而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比如針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內容,對于這個知識點,小學生接觸得比較頻繁,由于平行四邊形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圖形,所以大家在解題過程中,經常需要考慮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內容。針對這個知識點,教師不能完全依靠傳統的公式講解,這樣會限制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可以試著利用空間思維,深化學生的核心解題思路。像針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思路,教師在教學引導的時候,可以利用美術課堂上的相關工具,對剪裁好的平行四邊形硬紙板進行切割,學生可以親自對平行四邊形進行重新組合,這樣大家通過觀察可以了解
到,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都能夠轉化為一個長方形,而保障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就是,切割前后的“高”與“低”相等,學生依靠動手實踐,可以正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同時,在操作驗證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一些想法,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耐心,不能一味否決,要試著從學生的立場分析他們的認知過程,這樣整個引導過程才能更富成效。
三、強化空間概念
在傳統數學教育中,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脫節比較嚴重,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空間意識方面進展緩慢。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空間概念的教育強化,這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的新策略。因為一個成功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幾何的形成,理解相關的概念;更應該讓學生在了解計算公式之后,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解決相關問題,讓學到的知識發揮作用。
比如游泳池的四周面積有多大,求的就是四個面的面積;油箱需要多少鐵皮,求的就是六個面的面積;學生將個人對空間的理解轉化為對實際問題的探索,這就是空間觀念的深化。通過這種思考,學生知道表面積的計算是根據具體情況來定的,而不是固定的6個面。同樣的道理,學生在學習到正方體的面積之后,可以由教師指定具體的面積數字,讓學生結合學到的知識設計出一個花壇;學習到圓的周長方面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數據設計水桶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加強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更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四、動手實踐操作
“知識來源于動作”,對于小學生而言,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動手去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組織開展實踐操作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實現空間觀念的培養。我們要在引導學生去觀察空間圖形、認識空間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
在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用一樣長的學具棒,設計PK環節,一、二兩組拼三角形,三、四兩組拼四邊形。通過小組活動,學生在操作中感受到四邊形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體會到怎么擺都只能擺一種三角形。于是,教師追問: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確定后,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就確定了。那如果三條邊大小不一樣?然后,出示三根不一樣長的小棒,進一步引導學生操作,發現怎么擺,還是只有一種。從這兩次操作中,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邊的長度確定了,形狀、大小就確定了。接下來,通過拉一拉三角形和四邊形框架,在互動中,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四邊形容易變形,而三角形不易變形,相對穩定。接著,筆者再追問;“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應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你能想辦法把四邊形框架加固嗎?”在一步步追問中,學生逐步領會了三角形穩定性的內涵,思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結語: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助于實現小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在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過程中,要以科學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的尋求自身空間觀念的提高,實現其空間觀念從無到有,認識層次從低到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艷梅.小學數學空間觀念的培養策略探討[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000(006):152.
【2】劉大梅.動手操作,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J].天津教育,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