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雙鋼琴版為例淺談雙鋼琴演奏中的合作技巧。將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來闡述觀點。整篇論文分成三個大角度進行剖析。作品的背景簡介、音響分析、關于雙鋼琴的演奏技巧。筆者在撰寫此課題時,主要通過實踐法、對比法、文獻研究法等對作品進行探討和研究。文中對演奏技巧的撰寫是筆者通過長期的練習實踐總結出來的,其中有涉及到筆者個人對音樂的處理方法,希望能為雙鋼琴的演奏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喬治·格什溫;演奏技巧;雙鋼琴;前奏曲
【中圖分類號】G65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046-04
【本文著錄格式】梁紫茵.淺談雙鋼琴演奏中的合作技巧——以Gregory Stone改編的喬治·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雙鋼琴版為例[J].北方音樂,2020,11(21):46-49.
一、背景簡介
據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格什溫》記載,《鋼琴前奏曲》創作于1926年,格什溫稱之為“鋼琴小品”。也是格什溫唯一僅為鋼琴而作的原創作品。兩首快速的、情緒激烈的、節奏強烈的樂曲配上一首布魯斯風格的、情緒憂傷、節奏緩慢的曲子。兩種風格的巨大反差也體現出格什溫獨特的個性。此曲最大的特點是將布魯斯和爵士節奏與曲式結構鮮明的鋼琴曲相結合,旋律短小清晰明快,節奏感強烈,后被美國作曲家Gregory Stone改編成雙鋼琴版,深受大眾喜愛。
二、雙鋼琴的音響分析
演奏雙鋼琴前期工作是分析作品,并對比獨奏與雙鋼琴的版本異同。其中音響分析尤其重要。音響的三個要素,音響的織體、音響的音色、音響的力度。由于演奏雙鋼琴時,音區常常非常接近或交叉,因此在演奏時需要通過控制織體的層次來控制音響的層次。通過對音色的控制來體現作品的色彩明暗,通過對力度控制來改變音樂縱深感和立體感。
(一)織體
“音樂的織體,是由構成音樂的音響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所決定的音樂呈現狀態”。簡單地說,即音符的基本組合方法。
織體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為“單聲織體”“復調織體”“和聲織體”。
在譜例1中呈現出來的是單聲織體。此處是由兩臺鋼琴共同演奏一條單旋律,而且沒有任何附加的和聲伴奏。因此則需要第一第二鋼琴配合默契,無論是音色還是力度都要達到高度一致。
這個片段中(見譜例2)作曲家使用了“和聲織體”。所謂“和聲織體”也稱為“主調音樂織體”,有一個地位突出的主旋律,并有和聲為旋律作伴奏。選段中第一鋼琴情緒比較輕快甚至有一點狂妄,充滿滑稽感,是主旋律聲部。第二鋼琴連續在低音聲部有規律地敲擊,模仿鼓點,是伴奏聲部。因此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時突出第一鋼琴的旋律線條,第二鋼琴作為伴奏,注意控制兩臺鋼琴的音量主次。
譜例3體現的是“復調織體”。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第一鋼琴高聲部是改編者采用綜合材料寫成的,與格什溫的原作有所不同(見譜例4)。在雙鋼琴版的第一鋼琴中,31小節到32小節是新材料,32小節以后是采用舊材料變化再現形成。第二鋼琴的旋律線條才是格什溫原來創作的主旋律。因此可以得出,在演奏此處時應該以第二鋼琴的旋律線為主,第一鋼琴的旋律線為輔。此處的第一鋼琴所起到的是點綴加花的作用。所以,當演繹改編曲時,應該將原版與改編版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比較,了解原作意圖,才能更好地在改編作品中把握原作者的本意。
(二)音色與力度
鋼琴是擁有豐富聲響變化的樂器,在色彩上的潛力常會誘導演奏者將鋼琴演繹成另外一種樂器,為作品增添色彩。格什溫的三首《鋼琴前奏曲》中包含了早期嚴肅音樂和爵士樂元素。因此,在這部作品中經常會找到演奏爵士樂器的影子,尤其是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
在譜例5中,從12小節開始到15小節,第一鋼琴是快速的音階下行。作曲家在此處模仿吹管樂器短小的下滑音,因此彈奏這個樂節需要注意手指貼鍵,注意音與音之間的連貫性,一氣呵成,力度的重心要放在最后一個音上。而第二鋼琴的聲部是有規律的節奏音型。低音區的八度模仿爵士鼓的聲響,因此在彈奏第二鋼琴的低音時要注意手掌的支撐,手指和手腕在演奏時要有彈性,彈出“鼓點”音色。
在譜例6中有很多重復音。此處模仿的是吹管樂器的單吐音,因此絕對不能彈成跳音。手指要用指腹觸鍵,可按照斷連音處理。需要注意彈奏17小節最后一個重音時手腕的力量不能往下壓,需要往上提。整個樂句呈現的是從低到高的旋律線條,做漸強處理,使音樂體現出從暗到明的色彩變化。因此,第一鋼琴觸鍵時的手指下落動作可比第二鋼琴稍快。
三、關于雙鋼琴的演奏技巧
(一)聲部的配合
雙鋼琴的聲部配合,不僅僅只是節奏要對準,更需要演奏者通過對樂譜的聲部進行分析。聲部的結構分為以幾類。對話式聲部結構、復調體裁聲部結構、旋律加伴奏聲部結構、多線條式聲部結構、卡農式聲部結構、齊奏式聲部結構。在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中,主要使用的聲部結構有對話式聲部結構、復調體裁聲部結構、旋律加伴奏聲部結構、多線條式聲部結構四種。
1.對話式聲部結構
所謂“對話式聲部結構”,顧名思義就是“你問我答”,“我問你答”。
在譜例7中,第一鋼琴和第二鋼琴的聲部都非常豐滿。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第一、二鋼琴的聲部里都會留有一定的空間“讓”給另一個聲部,因此在兩臺鋼琴同時演奏時,它們之間是“一唱一和”的關系,是對話式聲部結構。注意演奏此處不能只是把它們看成簡單的旋律與伴奏的關系。
2.復調體裁聲部結構
“復調音樂是若干具有獨立意義和鮮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復調結構的邏輯結合而成的多聲部音樂”。
在譜例8中第一鋼琴和第二鋼琴的左手聲部都是固定低音旋律。而第一鋼琴的右手聲部還有一條主旋律。此處是復調體裁聲部結構。演奏雙鋼琴時,第二鋼琴需要保持沉穩的狀態,從容不迫,第一鋼琴在46小節時弱起進入,另一條旋律線條自然流出。此處的兩條旋律線條地位相等,但由于低音區的音量比較渾厚,因此第一鋼琴的演奏者需要衡量右手彈奏力度,既不能被低音區蓋住,也不能太突兀。
3.旋律加伴奏聲部結構
旋律加伴奏聲部結構是比較常見的聲部結構形式,在鋼琴作品中這種結構非常常見。一個聲部是主旋律,一個聲部擔任伴奏,此結構不難辨認。
在譜例9中,很明顯第一鋼琴是主旋律聲部,第二鋼琴是伴奏聲部。由于作品是帶有爵士風格的作品,因此在節奏方面比較復雜,對雙鋼琴彈奏則要求更高。因此兩位演奏者心中的節奏要在同一個頻道上,并且學會聆聽兩個聲部而不只是關注于自己的聲部。才能在正式演奏時達到高度一致。
4.多線條式聲部結構
多線條式聲部結構,其聲部層次較多,結構較復雜。第一、二鋼琴會出現多條旋律線條,因此演奏者在彈奏時,首先要分清各個旋律線條分別怎么呈現,細致地控制好每個聲部。
通過觀察譜例10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鋼琴的右手有兩個聲部,左手有一個聲部,而第二鋼琴有兩條固定低音的旋律。這個部分對第一鋼琴的演奏者要求更高一些。練習時可以先按照旋律分開聲部去練習,然后再合起來練習。合奏時需要突出第一鋼琴的3條獨立旋律線條同時,第二鋼琴的旋律線注意不可喧賓奪主但也不可被忽視。
(二)力度的配合
對力度的靈活控制是鋼琴彈奏時不可缺少的能力。不同的力度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力度把控主要分為兩個方向:橫向增減,縱向深淺。對于雙鋼琴演奏者來說,不僅要求對自己的力度要熟練掌控,更要懂得聆聽,嫻熟地配合對方的力度演繹作品。否則演奏出來的作品會“人格分裂”。
在譜例11中,第二鋼琴和第一鋼琴的聲部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因此在練習此處時第一鋼琴的演奏者需要多加留意第二鋼琴的聲部的力度,以此來調整自己聲部的力度。第二鋼琴的演奏者需要注意彈奏時要為第一鋼琴留有力度遞增的空間。
在譜例12中,第一鋼琴的聲部是四個大和弦,而第二鋼琴則以較密集的節奏音型烘托氣氛。第一鋼琴每個和弦都有重音記號,與其對應的第二鋼琴的低音處則是沒有重音記號的。但是筆者認為此處即使沒有重音記號,第二鋼琴的左手也應該彈出重音記號的效果,需要彈奏出深沉的音色,否則與高音區的和弦形成“頭重腳輕”的現象,力度缺少縱深感,音響的張力會有所萎縮。因此,當演奏雙鋼琴的作品時,需要結合實際考慮兩架鋼琴的音響效果,及時地調整彈奏方式。
(三)速度與節奏的配合
在演奏雙鋼琴時,演奏者的速度和節奏的一致是最基本的,就相當于一個框架。若框架不穩,這個作品則不能成型。因此在雙鋼琴合作中,速度與節奏的配合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譜例13是選自第三首前奏曲的開頭。由于第二首前奏曲是行板且自由的,與第三首的速度有很大差別,因此在結束第二首前奏曲彈奏進入第三首時,非常考驗演奏者之間的默契,需要演奏者們在平時多練習每個樂曲之間的銜接,習慣對方的速度。在第4小節有三個延長記號,改變原來的速度。因此,在演奏雙鋼琴時,有自由延長記號的地方,呼吸的地方,演奏者之間需要互傳信號,加強默契練習,才能確保演奏時不出錯。
(四)踏板的配合
在演奏雙鋼琴時,踏板的運用是需要通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在演奏雙鋼琴時,演奏者需要考慮到兩架鋼琴合起來的聲響效果。不能因為其中一臺琴而影響了另一臺琴的聲部。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中,第一和第三首前奏曲的風格比較相似,因此他們的踏板處理方式沒有太大的出入。第二首作品的踏板處理是截然不同的,演奏時需要有較好踏板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的。
在譜例14中,第二鋼琴的幾個低音區八度是需要彈奏出泛音,但是此處的第一鋼琴是小二度旋律音程,若踏板處理不妥,會造成聲音渾濁。因此第二鋼琴的踏板處理需要短而有力,在彈奏低音區八度時迅速踩下延音踏板,再迅速收回,保證后半拍的空拍,第一鋼琴此處不踩踏板。
第二首《鋼琴前奏曲》速度較緩慢,情緒較為憂郁。需要用到延音踏板來渲染朦朧的氛圍。在譜例15中,第一鋼琴和第二鋼琴的低音聲部構成了四個音程不斷重復。此處的踏板不能一次踩四個音,否則會導致音色渾濁。應該每個音程換一次,而且需要踩切分踏板,以保證每個音程之間的連接又不會造成渾濁聲響。由于此處是需要兩個演奏者同時踩踏板,因此在這里要注意踏板的切換時間、深淺度都需要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證音色的統一性。
四、結語
演奏雙鋼琴,不僅考驗演奏者的技術,更加考驗演奏者之間的默契,這是一種合作藝術。本文通過對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雙鋼琴版的剖析,結合筆者的實踐有針對性地對每個代表性樂段進行詳細闡述,總結自己在練習過程中的技巧。希望能跟眾多喜愛雙鋼琴的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共同進步。也希望通過這篇論文的闡述,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雙鋼琴,演奏雙鋼琴。
參考文獻
[1]露茜·莫羅,斯科特·畢爾德.選編《雙鋼琴經典名曲集(原作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2]王珉.美國音樂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8).
[3]漢斯彼德·克列爾曼,俞人豪.格什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5).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3).
[5]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4).
[6]鄒瑾.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7]陳冉.鍵盤上的交響樂——從《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雙鋼琴縮編譜淺談交響樂雙鋼琴演奏與教學[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0.
[8]高華曼.雙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合作分析[J].音樂之聲,2016.
[9]蘇斌,蔣立平.雙鋼琴演奏技術研究[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4).
[10]王月恒.格什溫《藍色狂想曲》中拉格泰姆的演奏及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5(4).
作者簡介:梁紫茵(1993—)女,廣東,碩士,鋼琴教師,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