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雪
(甘肅省慶城縣蔡家廟九年制學校 甘肅慶城 745111)
幾乎各類教學科目都離不開閱讀。學生要通過閱讀,理解內容的含義,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首先可以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有許多漢字都是他們借助字典等工具書,或者是通過請教他人,在平時的閱讀中主動識字積累的。不僅如此,閱讀還能加深學生對已經認識漢字的印象,達到加強鞏固的目的。其次,閱讀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對象的理解,能夠促進其對一些常用詞語的正確理解及運用。漢語言是世界上含義最豐富的語言。一詞多義,同義多詞,褒義貶義,修辭手法等語言現象,看起來雖無甚差別,但表意卻大相徑庭。只有通過不斷閱讀,方能品味其真正用意和深層含義,而不至于不辨東西,胡亂解釋。另外,教師通過閱讀,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聽話、說話能力,增強其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小學生獲得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其審美情趣,促使小學生美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1.分層指導。小學生由于年級的不同,其閱讀注意力、專注度、識字水平、閱讀理解能力等都有較大差別。因此,教師在指導他們閱讀時也應該區別對待。對于低年級,教師要以識字為主要目標,以有趣為主要手段,借助有趣的短小故事,或是彩繪、彩頁、插圖等有視覺愉悅感的小讀物,使他們在愉快的閱讀過程中完成對字音的校正和對句子、對小片段含義的初步理解。對于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則要指導他們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讓他們帶著一定的目的任務去完成閱讀,解決問題,增強語文能力。例如,學習小學五年級課文《松鼠》時,因為大多數農村孩子都見過這種小動物,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可以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課堂學習,讓經驗與文字表述相結合。教師還可以讓小學生也用文字寫出自己所見松鼠的特點,哪怕是外形、毛色,或者是眼睛、尾巴,要么是動作、神情等某一個方面。只要能寫出來,而且有特色,都是極大的收獲。
2.不同形式。為了使小學低年級學生能夠順利閱讀,教師還要講究閱讀的形式,要以自己的范讀為主要手段,把具有較強故事性與感染力的片段,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有感染力的表情,豐富的肢體動作等,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慢慢養成閱讀習慣。然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欣賞標準,有自己的閱讀需求,教師就可給予他們更多自由選擇的余地,像讀物的選擇,閱讀方法的選擇,閱讀結果的展示,都少限制而多開放。有的學生喜歡科幻,有的喜歡故事,有的偏愛現實。只要讀物健康,教師都可以大力支持,而不能過于限制打壓。這樣才能早日使閱讀成為風尚。
3.講述與表演。閱讀的終極目的是要在堅持的過程中得其意,明其理,領會作者的主觀要義,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把書讀活,為己所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講述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像閱讀《狼和小羊》這個故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向全班同學講述故事的來龍去脈,若有疏漏,其他同學再補充。如此一來,不只是講述者本人,其他許多同學也都能把握故事線索,形成自己的能力。
表演是閱讀理解的較高層次。許多讀物都具有較強的表演性。如果有可能,教師就可以指導小學生把故事表演出來。當然,小學生能夠表演的只是一些情節相對簡單的內容。像《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當他們以繪聲繪色的語氣,并嘗試以惟妙惟肖的動作再現故事時,這就表明他們已融入故事。
4.閱讀與背誦。按照國家要求,小學生都要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并能夠背誦一定量的古詩文,只是不同年級,要求不同。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在教學中,會把小學生的閱讀與背誦相結合,在班里設置讀書角,從學校給他們借來一些圖書,自己從家里拿一些,也鼓勵學生自己帶一些。這樣,班上就會有許多圖書供他們自由閱讀。對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或者是吸引人的短小現代文段,我會鼓勵同學去背誦。為使閱讀成為風尚,我會定期舉行閱讀成果展,一是讓學生展示自己在一定時間內所閱讀過的書籍,看看誰的閱讀量大,看看大家都讀了哪些方面的書籍,順便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展示自己的閱讀筆記,看看哪些同學都有閱讀記錄,甚至寫了閱讀體會。三是檢查同學的背誦情況,看看他們都背誦了哪些詩詞或片段,背誦的量怎么樣。
5.激勵機制。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比成年人,沒有那么持久,往往需要一定的激勵策略。教師要不時給小學生一點甜頭,使他們能夠保持較旺盛的閱讀興趣,像閱讀比賽,比比閱讀的數量,比比記錄的筆記,比比誰講述更流利等等,然后對較好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以是一朵小紅花,一面小國旗,也可以是一本童話,一本畫冊,總之要讓小學生能夠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收獲。這樣,他們在心理上便會產生愉悅感、成就感,其后期的課外閱讀就會更好地進行下去。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他們語文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與延伸,對于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有使命感與責任感,早計劃,早行動,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