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琪 熊春暉 徐蓓蓓 宋志青
摘要:基于對寧都、信豐等6個蔬菜重點縣開展調研,結合平時下鄉對蔬菜產業的思考,從基地規模、發展模式、運營質量、技術水平和市場營銷等多角度分析贛州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從政策扶持、技術支撐、人力支援、流通體系4個方面提出未來贛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贛州市;蔬菜產業;問題;思考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贛州是一個農業大市。蔬菜是重要的經濟農作物,是人們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已經成為我國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近年來,贛南老區蔬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蔬菜產業初步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功能多樣、優質高效的現代蔬菜產業發展新格局,蔬菜產業已成為贛州市高效農業中效益最明顯的主導優勢產業之一,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為進一步做好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各項工作,以摸清總結蔬菜重點縣蔬菜產業發展各類經驗和教訓為起點,通過深入農戶、企業、基地和市場,與縣分管蔬菜主要領導和一線骨干座談交流等方式開展調研,結合平時下鄉實踐,摸清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和自身工作存在的問題,形成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考。
1調研選題的考慮和簡要情況
1.1蔬菜產業初具規模
蔬菜是贛州市比較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之一,是事關城鄉“菜藍子”有效供給消費者食用安全的民生產業,從201 5年開始,在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的重大決策。通過近幾年發展,全市蔬菜產業逐步呈現出基地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態勢,蔬菜產業已成為全市高效農業中效益最明顯的主導優勢產業之一,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計建成規模蔬菜基地1.64萬hm2,其中鋼架大棚0.92萬hm2,產業持續健康決速發展,正在成為繼臍橙產業之后的又一富民支柱產業。
1.2領導考察帶來的歷史機遇
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對贛州市蔬菜產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賞,并指出“贛南的現代農業蓬勃發展,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贛州市堅定不移發展蔬菜產業、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3蔬菜產業特殊發展階段
當前贛州市蔬菜產業正處于迅速擴張期,也是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既要在較短時間內走完壽光、河北、內蒙等優勢蔬菜產區設施化發展道路,又要在新一輪現代農業發展中迎頭趕上,實現品牌化、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未來產業發展將遇到品種、技術、茬口、管理、銷售、品牌等諸多難題和誤區,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不囿舊制、不循成例,讓老百姓參與進來,讓產業惠及于民。
2調研情況簡介
2.1基地規模逐漸做大
8~9月,經實地走訪和座談,信豐縣計劃2019年新發展設施蔬菜基地39個,面積669.80hm2,其中已建成蔬菜基地24個,面積397.73hm2,主要種植品種為辣椒、黃瓜、苦瓜、絲瓜、冬瓜等。寧都產業發展速度決、質量好,共有11個基地200hm2實現生產銷售,23個基地333.33hm2實現購苗定植,20個基地300hm2正在進行設施主體建設,已種植并銷售泡椒、黃瓜品種,新建基地以茄子、絲瓜、苦瓜等為主。據了解,2019年以來,全市已流轉土地面積0.97萬hm2用于發展蔬菜產業,新啟動建設規模蔬菜基地438個,已建成面積0.34萬hm2,其中鋼架大棚面積0.27萬hm2,全市蔬菜產業已初具規模,蔬菜產品供給結構性有余,具備向外拓展的基礎和條件。
2.2運營質量穩步提升
據調研期間反饋,寧都縣2018年建成的首批8個180hm2示范基地,已全面結束產季,平均667m2產量達4000kg左右,產值2.5萬元左右,平均667m2純收入8700元左右,其中管理水平較高的石上游家坊基地和長勝旱腦基地每667 m2產值分別超過2萬元和3萬元。尤其是寧都示范改良的圓拱三膜連棟大棚和頂部豎式通風型連棟大棚均達到了良好的保溫效果,保證了大棚辣椒安全越冬和早春種植。信豐縣大塘埠六星村和西牛鎮新建村蔬菜基地,對比以往舊基地,2018年以來信豐縣蔬菜產業緊跟寧都縣發展路子,優化政策獎補,完善組織模式,注重土壤改良,合理安排建設進度,新建基地辣椒、黃瓜已經上市,長勢良好。目前,在寧都信豐乃至全市,隨著蔬菜產業發展,商品化育苗、土壤改良、植株管理、水肥調控、適時采收等先進有效的種植技術已逐步被老百姓熟悉和掌握,種出菜種好菜已不是難題。
2.3組織模式日趨完善
2019年,堅持品種專一化、生產組織化,落實縣長工程,打造信豐、興國、寧都、于都、會昌、瑞金6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各地都加大力量做好蔬菜產業發展工作,寧都和信豐分別成立蔬菜辦,并常駐縣政府辦公。寧都縣從201 8年開始創新“七統一分”模式,并在全縣推廣,信豐縣和各地紛紛效仿,不斷優化政策和棚型設施,發動基層群眾,砥礪奮進攻堅克難,上下一心劾力同心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寧都縣充分動員縣鄉技術股站力量,激活干事創業熱情,讓會技術愛農業懂實情的基層干部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信豐寧都等地安排技術型龍頭企業和技術骨干分片服務全縣蔬菜基地,按照作業長制度開展技術服務幫扶,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2.4科技支撐日漸完備
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2019年5月16日,經批準,在于都縣成立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工作站并于7月份在于都揭牌;8月9日,寧都縣首個院士工作站在青塘鎮河背村揭牌,李天來院士親臨寧都開展調研指導和座談交流,并將在設施優化改造、土壤測試改良、辣椒種植栽培技術進行重點合作。201 9年以來,市縣共舉辦培訓班30余期,培訓人員2800余人,寧都每月安排縣級培訓2期,信豐縣邀請技術專家前往各鄉鎮巡回培訓32期,提高了群眾對園區規劃、基地選址、科學種菜的認識,為實現蔬菜高產穩產優質提供了可能。201 9年贛南科學院有針對性地開展蔬菜試驗示范,并于7月5日成功主辦2019年設施蔬菜新品種展示大會,現場展示了409個耐高溫、抗病性強、產量高的越夏蔬菜新品種,加快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消化吸收,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示范與推廣。
2.5產銷融合有序開展
5月23日、7月4日,寧都縣委縣政府領導先后到上海市江橋批發市場考察蔬菜銷售情況,并簽定蔬菜銷售合作框架協議。寧都、信豐分別從山東引進銷售型企業建設基地,為品種選擇和茬口安排提供參考建議,正向推進產品銷售。6月15日,會昌縣召開蔬菜產銷對接會,會上達成了3000多t的訂購合同,上半年小南瓜銷售火爆,“一縣一品”效益初顯。此外,各地還鼓勵本地頭腦活絡、吃苦耐勞、敢闖敢干的能人,主動前往上饒、南昌、長沙、九江等省內外銷售市場,暢通本地蔬菜銷售。
3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整體上看,近年來贛州市蔬菜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6個蔬菜重點縣在人財物配備、政策頂層設計、組織管理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但放眼全市蔬菜產業,與當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型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蔬菜種植規模與一些主產區相比還是太小,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較大產區;品種多樣性、季節供給均衡性與市場需求尚存較大差距;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產業配套有限,本地農資農機等尚未形成自產自銷,等等。此外,經過此次調研分析和平時下鄉思考,發現在土地空間、勞動力資源、氣候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多的制約因素。
3.1基地規模總量太小
目前全市累計建成規模蔬菜基地1.73萬hm2、設施大棚面積1.01萬hm2,與全國蔬菜面積為2233.33萬hm2、設施面積400萬hm2相比比重還是太小。贛南地區多為山地,像崇義縣、上猶縣等地,可連片種植地塊相對較少且分布不均勻,大余、石城本地有花卉、白蓮等產業基礎,縣域土地人力財力資源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贛南大部分為傳統的露天蔬菜種植區,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設施栽培在本市為近年興起,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快速高質量發展。
3.2基地運行質量不高
主要表現在選址不科學、棚型標準低、排水溝渠等基礎設施不合理、土壤改良力度不夠等方面。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時間相對較長且寒冷,每年都有數月無法進行露地蔬菜種植,周年降雨不多,適合發展下沉式冬暖保溫大棚。但在贛州,一些基地特別是老基地沒有認真研究選址,在一些河灘地、地勢低洼地帶建設基地,加上基礎設施特別是排水設施沒有充分考慮贛州市雨水集中且較多的影響,導致雨季一來澇害頻發,難以正常生產。大多農民不愿意對流轉出的土地進行平整,基地業主也不愿意投入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有些地方沒有仔細分析研究該地區適宜發展棚型設施,一味照搬市級獎補政策,水路溝渠建設未能結合本地實際進行設計改造。有的地方對產業研究不夠、簡單應付,上馬較多“插地棚”項目,難以進行錯季生產,導致大棚管理難度增大,效益不好甚至虧本,造成空棚現象發生。
3.3科技支撐尚顯不足
近幾年贛州市已對接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國內頂尖的蔬菜領域專家團隊,但尚未開展深入對接合作。2019年7~8月成立的3個院士工作站尚處建設初期,種質研發與篩選、病害機理與調控、設施改良與創新、技術指導與培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有待加強。全市各類科研機構中從事蔬菜產業科技創新和服務的機構數量相對較少,贛南科學院蔬菜團隊新近組建,隊伍力量和人員分工還不完備不科學,“兩中心一基地”僅能承擔小部分試驗示范和技術創新功能,科研成果大規模推廣還有難度,各蔬菜高效種植示范基地還未完全投產使用,基地示范帶動能力有限。
3.4產業本地化有待加強
近幾年各地多以引進外來龍頭企業的方式發展蔬菜產業,借以發揮區域技術引領示范,人才隊伍上紛紛聘請山東、安徽、江蘇、福建等優勢產區技術員來本地進行指導和技術幫扶,品種選擇上依賴已引進企業和技術員的傳統渠道和各自擅長作物品種。總的來說,產業前期依賴“外來”力量夯實基礎,下步長期發展需要更多“本土化”力量。目前,本地有實力、上規模、有效益的企業基地不多,專技人才培養機制新近建立,懂技術會管理的本土人才資源匱乏、缺口較大,品種選擇上多以外來品種為主,品種多而全,尚未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拳頭產品和優勢品種。
3.5營銷機制不完善
贛州市蔬菜生產分散、小而全,經營隨意性大,在當地很難形成交易市場,分散種植缺乏必要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查,難以保證蔬菜商品性和品牌的打造,蔬菜產品交易成本和難度增加。有些蔬菜基地在品種選擇和茬口安排上仍按往年經驗,殊不知21世紀蔬菜產業已進入大市場大流通時代,小規模種植就近銷售還行,大規模種植則要有充分的市場意識。有些蔬菜基地發展規模設施栽培,目標市場不明確,蔬菜品種和上市時間不了解,品種特性和氣候特點不清楚,盲目選種定植或跟風種植,出現種不好、賣不好的現象。有些基地要么就一個銷售渠道,要么就完全隨行就市,甚至賣菜全靠政府牽頭,沒能發展長期穩定多樣的銷售合作伙伴,行情好時不主動開拓市場,行情差時哭爹喊娘。有些農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銷售心理不成熟,面對短暫劇烈市場價格波動,舍不得將已收獲的農產品及時銷售出去,最終爛在手里。
3.6產業配套延伸不充分
全市蔬菜加工企業僅1 7家,年蔬菜加工量不及總產量的3%。現有加工產品主要以腌制為主,使用傳統工藝,缺乏生產標準,難以進入外地市場。在寧都走訪的時候就有老百姓呼吁,“如果寧都這邊有辣椒加工廠就好了,這樣價格低的時候就可以做成辣椒醬了,免得爛在地里。”目前贛州蔬菜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與之匹配的農資代理、農機租賃、有機肥生產、包裝生產、農產品加工、物流冷鏈配套等服務和業態還不健全、不完善。產中管理、市場、信息、科研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蔬菜工廠化育苗、標準化種植、蔬菜加工、冷鏈配送、品牌建設等全產業鏈環節亟需健全。產后處理、商品包裝及營銷手段仍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新鮮蔬菜無包裝或包裝簡易,凈菜加工、冷鏈運輸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贛州僅山東壽光壟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康)具備點單式的全套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能力,公益性和市場化的農業基層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存在服務隊伍老齡化、服務領域單一化、服務內容簡單化現象。
4解決思路和對策
4.1完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繼續加大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對新擴建規模設施基地予以資金扶持,完善設施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全市蔬菜基地規模持續穩定增長。二是落實高效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獎補政策,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規范蔬菜基地建設標準,推進蔬菜種植專業化、標準化。三是實施地力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土壤地力調查,重視土壤改良、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養分結構,逐步提高耕地質量。四是高薪聘請蔬菜專家顧問及院士團隊對口支援贛州產業發展,從技術指導、人才培養、成果轉化3個方面人手,指導開展品種實驗對比,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篩選,通過科學規范的示范、舉辦培訓班、交流研學等形式,為全市蔬菜產業發展診斷把脈,引導贛州蔬菜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4.2加強技術支撐力度
充分利用贛州市蔬菜“兩中心一基地”平臺和各地龍頭企業做好品種引種、篩選和試驗示范,對抗性好、品質佳、產量高的品種進行小規模中試推廣。鼓勵各地自發開展品種、技術、管理等對比試驗示范,營造技術比趕超干事創業氛圍,及時歸納總結表現較好的良種良法,優選成功技術措施管理經驗進行推廣。根據品種特性和當地氣候,科學梯度安排種植茬口,根據市場反應和投入產出比,綜合全年種植安排確定最優茬口。大力開展標準蔬菜基地創建活動,積極推廣低毒農藥、精準施藥機械、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蔬菜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建立蔬菜質量安全及生產技術規程標準體系,推進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保障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
4.3加大人力對口支援
要配齊配強蔬菜業務骨干力量,短期要抽調得力人員組建一個得力的團隊,就像寧都、信豐的蔬菜辦一樣,最少要有8個人以上專職抓蔬菜產業。要重視基本菜農的動員和培育,以寧都信豐為樣板,推動政府購買服務,聘請一批技術員,充實縣、鄉兩級蔬菜技術力量,定面積分片區開展技術幫扶。要實施好人才培育“三項計劃”,培養一支扎根基層的蔬菜技術人才隊伍。要組建市級蔬菜產業智囊團或議事機構,以本地區市縣專家型領導、市縣業務骨干、市縣鄉技術骨干、企業合作社負責人為主要會員,共謀產業發展。要用好蔬菜專家顧問團、院士工作站等資源,加強與國家和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對接合作,加快推進縣級蔬菜高效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研究推廣一批省工節本、綠色發展的實用技術。
4.4暢通市場流通體系
一是加快建設蔬菜專業批發市場。發揮市場主體在帶動產業升級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贛州市中心城區蔬菜一級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南北蔬菜果品交易市場業態提升,使之成為保障贛州、輻射東南沿海地區的大型現代化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二是加快農貿市場和便民菜店建設。遵循與城市建設同步陛原則,將農貿市場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堅持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啟用一批的辦法,構建完善的農貿市場體系。綜合考慮居住人口、消費群體、市場環境、輻射范圍等因素,在中心城區統一規劃建設以蔬菜銷售為主的便民菜店,補充和完善市場服務網絡。三是積極培育新型流通業態。扶持工商企業及社會力量從事蔬菜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業務。引導企業、學校、酒店、社區居民與蔬菜生產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直供直銷,實現生產與銷售無縫對接。四是強化信息引導服務。加快建立蔬菜產品、農資農具、上下游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充分發揮調節蔬菜供求、質量引導、預測預報等作用,構建以現代營銷方式和技術手段為支撐,高效暢通、便民利民的現代蔬菜流通體系。五是大力實施“生態富硒”品牌戰略,富硒農業是一個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要充分發揮富硒土壤資源優勢,規劃布局建設一批標準化富硒綠色蔬菜產業基地,探索制定富硒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和標準,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構建以“贛南富硒蔬菜”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為主體的富硒蔬菜品牌體系。
(收稿: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