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尚昆 李 杰 石 婷
(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創新與創業帶來的效益對經濟的發展作用越來越顯著:十七屆五中全會中也明確提出,需要把科技進步及創新作為加快我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2015年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全國各大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三峽大學目前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一所一本院校,是由中央財政支持,國家水利部與湖北省共建高校,以“水利水電”而聞名。本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應對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需要,開展和推進了一系列創新創業類教育活動。
(1)本次調查研究從三峽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旨在發現本校在推進“雙創”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存在的問題做出綜合的分析和評價,結合本校的特色優勢,以學生為中心提出創新型的有效建議和對策,使“立足宜昌,創造宜昌”的理念深入人心,將更多的創新創業類人才留在宜昌,引領和開拓宜昌發展新局面,為宜昌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激發本校學生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提高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本校要鼓勵開展各類創業活動,提高過硬創業條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3)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促進我校創新創業“三團一體”隊伍建設,開設“雙創”實訓、企業管理、風險管理等一系列課程,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三峽大學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開發,提高項目落地率,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競爭力。
本次調查問卷的設計參考了國內學者對國內高校[1,2]及國外高校[3]的創新創業相關研究。問卷包括《學生卷》和《教師卷》。《學生卷》調查問卷共有25個問題,共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題目為選擇題(包括單選和多選),后一部分的問題為量表題,包含了我校大學生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創業環境和平臺、師資力量和最終結果評價四大內容。《教師卷》調查問卷共有11個問題,有單項和多項選擇題。本項目所使用的問卷是基于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文獻、比較分析現有的各類創新創業教育的調查問卷、根據三峽大學創新創業活動的實際情況綜合比較設計、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形成的。《學生卷》發放對象為三峽大學在校本科學生,《教師卷》的發放對象為三峽大學在校任職教師。《學生卷》共收集有效問卷273份,《教師卷》共收集有效問卷50份。
(1)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高認同感,很大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感興趣并愿意參與其中。但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們接觸創新創業比賽的渠道和資源匱乏,導致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參與其中。
(2)學校開展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的落地率有待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需繼續提升和優化。根據《學生卷》的統計結果,“學校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是否容易落地”這道量表題平均分為3.39,最小值1,最大值5,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學校的項目落地率在一般水平。在調查“參加的創新創業類比賽項目是否與水利、水電有關”的問題中,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只有11.03%的學生參與的比賽項目是與學校的特色專業相關的。
(3)創新創業課程類型有待豐富,與專業的融合度不高。根據《學生卷》統計結果,我校學生對“學校開設了各類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的課程與我的專業結合度較高”這兩個問題的評分比較低,課程滿意度為“一般”的選擇比例達到了50%;在“創業教育課程類型多樣、與本專業的結合度、課堂內容采用新技術和新知識、創業課程有規范教材”這些和課程體系有關的問題中評分最低的是“與本專業的結合度”,說明本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在數量、多樣性以及和學生專業的融合性上都有待提高。
(4)根據《教師卷》統計結果,學校對教師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大多數教師在沒有上級要求的情況下不太愿意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投入自己過多的時間。
(5)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方式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創新創業意愿和行為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創新創業平臺缺乏、創新創業的政策機制不完善等也是影響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從三峽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提高本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首要先轉變教育模式,把創新與創業教育擺在與本科生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充分考慮我校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完整的創新與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立足于三峽大學的特色專業與實際情況,充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環節設計、學生評價體系設計、課程體系設計、實踐應用設計等多個方面,我們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積極修訂本校人才培養方案,把創新與創業教育充分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構建完善與合理的創新與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繼續加強全體本科生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 等公共必修課課程的學習,挖掘與教授新知識,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與創業教育相融合。
(2)建立多方的創新創業平臺,完善已有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尤其要加強學校與工業界、產業界的深度合作;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積極創辦校內的創業孵化園、加強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
(3)加強學校創新與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與創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培訓教師需要有充分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而且最好還要有創業的實際經驗。建議成立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定期組織教師團隊參與交流研討和集中宣傳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學習。
(4)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強化對相關教師和學生的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制度,建議從教學考核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教師一定的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