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思濱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猶如藝術家,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走向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是未來各行各業高素質的勞動者,在不同崗位上的職業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成為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全球“為創造性而教”成為主流教學思想的今天,教師從“教什么”,向“怎么教”轉變;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課堂隱藏著許多教育教學的契機,如果教師善于發現,并能夠抓住機會,活用教材,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習效率,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南朝梁·蕭統《纂要》中流傳千古的名言“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指出了凡事要在一年(或一天)之初做好,這樣才能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礎。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新學期伊始,教師巧用第一次課進行“導學”,不僅利于教學目標實施的有序進行,而且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以持續。
顧名思義,“導學”,即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大學生是尚未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是“正在成長的青年”,對社會萬象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認知特點。新生第一次課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課程的“破冰”課,如果教師恰如其分的對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梳理引導,提出明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這猶如給未來的教學錄入了“導航”,啟動了學生學習的“引擎”。導學的成敗是破冰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總會認真思考和設計第一次課的形式和內容,抓住導學的良機。導學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
學業內容主要上與課程學習有關的部分。課程介紹是學業內容的重要成分,教師可以從課程本質、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學習策略和學業評價幾個方面進行,提煉與學生緊密相關、并可以幫助他們體驗學科成就、獲得學科存在感的要素給學生介紹課程。大學生由于所學專業不同,特別是有旳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與大學英語的相關性不大而對忽視英語學習。這時,如果教師向學生闡明大學英語的課程本質和目標,學科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課程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端正學生學習課程的態度,消除學生對學科領域的簡單化和偏見。
提問是啟動課程介紹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英語”的?讓學生討論并收集他們的觀點,可以使課堂氛圍隨之活躍起來。教師結合學生的觀點,從英語本質的幾個關鍵詞“工具”“文化”“思維”深入淺出的給學生闡釋,往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這讓他們覺得學到新的知識,對英語有新的理解,從而產生新的學習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于大學生而言,當四年的本科學習結束時,除少部分繼續更高一級的學業外,大部分面臨的第一個正式步入社會的重大選擇就是就業,就業首先得通過雇主的“質檢”,才有可能展開職業人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是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未來職業的滿意度將是他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提。學生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將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生存狀態。
教師利用導學課,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學科知識和技能對專業和未來職業的影響,并結合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如馬云、俞敏洪、劉歡、楊瀾等,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積極的作用。
教師能夠站在講臺上授課,其本身就是教育教學領域中擁有一技之長的職業人士,也是學生學業道路上的引路人。“前人之鑒,后人之師”,教師把學習外語的經歷與學生分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外語學習策略,優化學習方法。在常人的眼里,英語是西方人士的母語,很多人認為學英語必須跟英語母語人士學,這樣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如果條件允許,這的確是很好的語言習得機會。但是,沒有經過師資培訓的英語人士可以讓學生“學會”一些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卻不是讓學生“會學”英語的理想對象。因為,他們的英語是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的,是他們的第一語言,這和我們學習漢語是一樣的道理;而我們的學生是在外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其主要的學習渠道是在各種教學環境中,如課堂。非語言教學的英語母語人士,可以作為學生用英語“聊天”的對象,而非引導學生如何學好英語的導師。因此,教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英語學習經驗,實際上主要是在分享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1]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已經闡述了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成效,學習能力是否強,和他們的學習策略緊密相關。大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需要“會學”。教師的學習經驗分享,從一定程度上是引導學生批判性的吸收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在今后的大學學習生活中,有更明確的目標,更有效的方法,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為創造性而教”[2]已經成為目前全球學校教育的主流思想。學校教育不再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要啟迪智慧,培育創新人才。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才必備的思維品質。這些思維品質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培養。有研究表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變化與來自教師的贊許程度、師生之間的交流、同班同學的高級認知性回應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過渡嚴厲的紀律更容易造成學生的順從、焦慮、害羞和沉默,教師的寬容則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可以說,教師“怎么教”是直接影響創造性人才培養不可忽視的因素。
雖然現在是信息時代,但是課堂教學仍然還是以教材為藍本來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有了教材,知識變得有規律、有層次、系統化的有序傳授。然而,除了知識,教材更是培育人才的有用素材。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授英語語言知識是英語課堂的主要目的。而現實是,語言不僅是工具,它還承載著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群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和知識創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學習除了學習語言知識外,也是中外文化的對比學習。而教材內容都是以主題來劃分單元的,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師在挖掘育人亮點時,應考慮這些教材內容哪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有關;哪些能夠用來解釋目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材中哪些例子是學生可以用當下的方式去分析的。所有能夠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及已有的認知水平去闡述、去分析、去解決的教材內容,都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育人亮點。這些亮點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碰撞,啟迪學生的智慧,升華學生的思想。這種超越知識、富于創造性的教學,才能把教材“用活”,把書“教薄”,達到教書育人的理想效果。
如何挖掘教材內容的育人亮點是啟迪智慧、培育創新人才的關鍵,而創新人才的特點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問題”是引起好奇心、激發想象力的關鍵。[4]加涅認為:“教育課程的重要的最終目標就是教學生解決問題——數學問題、健康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個人適應性問題。”[5]解決問題首先要設置好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究,大膽質疑,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索,達到學以致用,發展能力的目的。
提出好的問題,需要教師豐富的知識經驗、深厚的專業功底和技巧。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并有興趣尋找答案的問題是好的問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考慮以下方面:
需求是動機產生的基礎。除少部分學生對外語有著濃厚的興趣外,大部分學生學習外語是出于需要。所謂備課先備人,教師有必要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的設置與學生需求相關的問題,讓所設置的問題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誘因”,促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尋找答案的動力。
一個班的學生是有差異性的。有的接受能力快,學習效率高,而有的基礎弱,學得慢,甚至學不來。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需考慮問題難度的層次性,讓問題可解。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問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能夠解決問題的喜悅,讓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幫助學生發展系統考慮問題的方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為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緊貼學生生活的素材,一是具有真實性和實用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情境類似的問題情境中,迅速做出判斷,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當鼓勵學生質疑,提出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需適當給學生提供線索和途徑,補充必要的知識,促成問題的最終解決。
長此以往的訓練,學生學到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運用英語去“做事”,并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的在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中比較和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因此,參透教材內容,研究如何提出問題、提出怎樣的問題是教師激發學生思維活力、培育學生創造力的必要技能。
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將是未來各行各業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將從事不同的職業,成為未來的“職業人”。職業素養是學生成為社會合格的職業人的必備條件。
“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6]而教學活動無疑是培養職業素養的良好途徑。活動教學觀認為,教學活動是“以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探索為基礎”,具有“創造性、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7]英語課堂上,小組活動和對子活動是教師經常設計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利于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溝通、協商、達成統一意見,從而培養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不管在企業還是事業單位,這些素質都是用人單位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學生長期得到這方面的訓練,對于他們以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以使他們更快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任重道遠。而作為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其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滲透職業素養教育,才能成就業務素質高、職業素養好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