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101)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形成所有教師講課程育人、門門課程有課程思政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指導,有助于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小落細落實落地。同時應看到,當前仍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在有關課程思政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尤其是對“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課程思政”“如何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的關系”“課程思政的構成要素有哪些”等問題還不是很清楚。
課程思政不是指一門或一類課,也不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指所有課程都有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它生長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我國教育沃土,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教育實踐,形成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1)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育人主渠道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育人主渠道的思想理論認識更為全面、更為深刻。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段話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其他課程,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都是育人主渠道;二是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所依賴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等于課程思政;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也不是使課程思政化或去專業化,而是充分挖掘課程教學中的育人元素,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發揮好每門課的育人作用。
(2)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一種教學制度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體現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思政工作體系貫通到人才培養體系等新時代教學制度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考慮,既是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和把握,也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不僅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戰略設計,而且也找準了新時代教學制度設計的切入點、著眼點和結合點,客觀上要求教學各領域各方面都要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2]來設計。
(3)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一種教育教學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的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從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工作大局,提出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強調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到人才培養體系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也是課程思政理念形成的時代背景和重要實踐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就是,解決好培養人的問題,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造就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加快形成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育人體系,有助于解決好部分課程存在的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脫節的問題,有助于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課程思政所依賴的課程還包括專業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等其他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1)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的不同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在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方式、特點、目標、地位等方面有顯著不同。在思政教育內容上,前者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后者主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為主;在思政教育方式上,前者主要以顯性教育為主、隱性教育為輔,并且要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而后者主要以隱性教育為主、顯性教育為輔,主要是有機融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在思政教育特點上,前者主要以系統的、完整的、集中的思政教育為主,后者主要以單一的、靈活的、分散的思政教育為主;在思政教育目標上,前者主要以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主,增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能力,后者主要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政教育地位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4]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發揮著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作用,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
(2)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的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思政教育主渠道上,不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其他各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也是主渠道,從而破除了以前主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視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觀念。課程思政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講課程思政,每一門課都要有課程思政,每一門課都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所有課程都要守好渠、種好田、育好人。在思政教育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著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協同育人效應,都承擔著育人責任,以形成育人合力、共同造就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課程思政是由主體、對象、內容、目標、資源、方法、原則和保障等多種要素構成的,要求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等。
課程思政的主體是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課程思政的對象是學生,具有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增強學習本領和教學本領,要以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為根本使命,切實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教學設計、課件準備、課堂授課、教學互動、輔導答疑、平時作業等教學各環節;教師要因材施教,關注、關心、關愛學生,真正把青少年學生視為國家的未來、黨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做一名“四有”好老師和學生的“四個”引路人。教師的道德修養、專業能力、理論水平、人格魅力等都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牢牢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他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主要以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為主,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有關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的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黨的理論創新;要及時跟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成果,加大思想性、理論性資源供給和學術支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其他各類課程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中,充分挖掘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做到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把課堂教學與實踐實訓結合起來。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全面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課程思政不是學校一位老師或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在黨組織領導下由多部門參與、各單位協調推進的教育教學實踐,要加強教師培訓、建立課程思政教研機制等,把人才培養效果視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標準。建立黨組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其他部門協同配合、院系落實推進、全員參與的體制,就是課程思政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