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以兒童的視覺切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提出喚醒童心,讓兒童在想象中生成思維;融入童趣,讓兒童在體驗中習得知識;尊重童真,讓兒童在課堂中釋放天性;巧用童言,讓兒童在互動中發展能力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兒童視覺 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131-02
小學語文的學習主體是兒童。兒童天性純真簡單,思維特征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成效,教師應當順應兒童的天性,注重兒童的需求,理解兒童的文化,采取與兒童思維特征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即以兒童的視覺開展語文教學。以下,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在簡單分析小學生思維特征的基礎上,闡述兒童視覺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心得。
一、喚醒童心,讓兒童在想象中生成思維
小學生擁有天真活潑的心態,這種心態往往造就他們豐富活躍的想象力,讓他們對世間萬物有著天馬行空的聯想。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初期的兒童,處于思維力培養的黃金時期,若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進行經常性訓練,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是實施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應充分利用兒童愛幻想這一特性,鼓勵學生自由暢想,以活躍他們的思維。但是對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意進行引導想象,以更好地喚醒他們的童心,促進他們思考。
利用實物、課文插圖或多媒體動畫等是引導想象的常用方法,在具體的情境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容易得到無限延伸。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文中三幅插圖,然后提問:“想象第一幅插圖中喜鵲是什么心情?再想一想第二幅插圖是怎樣一番景象?三幅圖中喜鵲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對第一幅插圖,有學生說,喜鵲沒有朋友一起玩,樹也沒有和別的樹聊天,就像我自己一個人待在屋子里一樣,沒人做伴;有學生說,樹想和喜鵲玩,可是它不會飛,也不會動,它們沒法一起玩;有學生說,喜鵲媽媽在窩里孵蛋,她想著馬上要有自己的孩子了,心里很開心;還有學生說,喜鵲一個人自由自在,真令人羨慕。
對第二幅插圖,有學生想象喜鵲們在鳥窩之間飛來飛去到處串門,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聊天,就像自己家小區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那樣;有學生想象喜鵲們齊心協力地一起去找好吃的;有學生說風吹過樹葉沙沙地響,喜鵲們不知道,那其實是樹們在說悄悄話。
觀察完三幅插圖,學生的想象變得完整了,有人說喜鵲從前是一個人,現在有了很多小伙伴,它不再那么孤單了;有人說喜鵲的爸爸媽媽和朋友擔心喜鵲一個人過得不好,就來陪它,所以喜鵲特別開心;還有人說喜鵲生了很多寶寶,它們在一起生活,可熱鬧了。
在課文插圖的指引下,學生產生了充滿童真和生活氣息的想象,領悟了課文中“孤單”的含義,也答出了為什么種下很多樹又筑起很多鳥窩以后,樹和喜鵲都很快樂這一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想象下,迅速形成自己的見解,提高對事物的理解力,生成類比和聯想的思維力。
二、融入童趣,讓兒童在體驗中習得知識
小學生形象思維顯著,對事物的感知淺顯而直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富有童趣、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體驗學習的樂趣,并在充滿樂趣的學習中習得知識。例如,在進行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松鼠》一課的備課時,考慮到兒童喜歡小動物的天性和生活中不常見到松鼠的實際情況,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完成課文教學后告訴學生,除了松鼠,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小動物,它們和松鼠一樣可愛,我們可以試著觀察、記錄它們。然后將提前準備好的裝著鸚鵡的籠子放在講臺上,要求學生觀察鸚鵡寫一篇習作。課中,不出筆者所料,當學生一看到那只顏色鮮艷的鳥兒,瞬間沸騰了,大家紛紛伸長脖子去看個究竟。活物是靈動的、有趣的,但在課堂中很少出現。結合課文適當融入“活物”教學素材,會給學生帶來極強的新鮮感,進而吸引學生用心觀察、體驗。在這個環節中,筆者讓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近距離觀察鸚鵡兩分鐘,并提醒學生邊看邊記錄,為寫作積累語言素材。近距離地觀察鸚鵡,甚至可以用手逗一逗它或者跟它說話,是一個充滿童趣的體驗過程,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習作練習水到渠成。
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強烈的表現欲望,根據課文內容開展角色體驗也是一種充滿趣味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課時,筆者設計了課本劇表演環節,讓學生針對課中“石猴探水簾洞”這一段內容,自行組隊編排課本劇。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分析角色性格,然后分配角色。閱讀課文后,學生一致認為,石猴勇敢、爽快、大膽、本領高強,應該分配給組內一名開朗且動作敏捷的男生。討論劇情時,有學生提出課文對“群猴”只有幾句籠統的描寫,劇情不夠豐滿,應當將“群猴”細分成幾個具體的角色,并設計相應的人物性格、臺詞。經過構思和協商,新角色包括:一只好奇的小猴子提出了尋找源頭的想法,一只精明的老猴子慫恿別的猴子去探聽情況,一只膽大但本領不高的青年猴子很想跟大伙一起去探尋水簾洞,但被關心他的媽媽勸住了。這些新角色分別指定給了幾名性格相近的組員,并配給他們個性化的臺詞,這些設計使得劇目的表演生動且富有童趣。融入了兒童趣味的角色表演,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同時,能夠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尊重童真,讓兒童在課堂中釋放天性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但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表現得比較拘謹膽怯,不敢大聲發言,不敢與教師互動,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這其實是壓抑他們愛動的天性,不利于發掘他們的潛能。由此,教師應尊重兒童的天性,使其保持本真,敢于表現自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模仿、調侃、玩笑、師生互換角色等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盡情表達、盡興表現。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何謂語氣,筆者示范了人處于生氣、命令、哀求、高興等幾種情緒時的說話狀態,學生一聽便領會了“語氣”其實就是說話時的聲音狀態和情感態度。于是,筆者現場讓學生進行模仿表演。剛開始,沒有學生敢舉手。筆者并不著急,而是循循善誘:“演自己或演別人都可以,選一個你印象最深刻的人來演,或者模仿說一句你記得最清楚的話,或者你現在是什么情緒想說什么話,說出來就好,不管說得對不對。”在教師的鼓勵下,有人模仿了生氣的媽媽:“我再說一遍,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有人演了可愛的幼兒:“媽媽,媽媽,我想吃棒棒糖,可不可以呀?”還有人學著老師的語氣說:“哈哈,這次我們班期中考各科的平均分都提高了,給你們點贊哦!”……學生天真無邪的想象和生動形象的表演,不僅是對課文的最好詮釋,也是學生釋放天性的表現,在熱烈的發言中,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在課堂中,采取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帶來全新角度的感受,也有助于改善課堂氛圍、增進師生間的理解。例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頤和園》一課,課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每一段的景點都不同,筆者先選擇第二自然段作景點的示范解說,接下來每段請一名學生進行解說。學生上到講臺,變身“小老師”,而筆者則坐到臺下充當“學生”。第一名上臺的“小老師”按著教師的示范解說依葫蘆畫瓢,用語方式、語氣、肢體動作都十分相似,最終順利完成解說。有了同學的成功經驗,第二名上臺的“小老師”信心滿滿,并且不再刻板地模仿教師的解說,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展現了個人解說風格。如在“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處,“小老師”一手指向遠處,說:“瞧,遠遠的那座宮殿就是頤和園,蔥郁的樹叢掩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宮殿的正前方是一片湖,叫‘昆明湖,湖面又靜又綠,游船、畫舫在湖面劃過,幾乎不會留下什么痕跡。”接著“小老師”根據課文“向東遠眺”,手指換了一個方向,繼續解說:“那邊是幾座古老的城樓,城樓里還有白塔。”這一段解說流暢且自然,獲得大家一致的好評,為接下來的“小老師”樹立了榜樣。后面的“小老師”在解說時更加自如,繪聲繪色地介紹起昆明湖的景色。在濃厚的表達氛圍中,“小老師”介紹完課中景色,有幾名去過頤和園的學生大膽地舉起手,精彩地補充了課文中未曾提及的景色。師生角色的互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從自己的角度理解課文、講述課文的機會,而“小老師”的講課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和慣用語言,更富有童真童味,能夠帶動更多學生去表達自我、釋放天性。
四、巧用童言,讓兒童在互動中發展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使用兒童化的語言,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謂“兒童化語言”,一方面指口語的兒童化,一方面指身體語言的兒童化。巧用童言,能誘導學生與教師互動,繼而幫助學生發展口語能力、社交能力等。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在課程結束時筆者提問學生:“誰來總結歸納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出乎意料的是沒有一個學生響應,過了一會兒,才有一名學生遲疑地問:“老師,什么叫總結歸納啊?”筆者突然醒悟過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也許能理解“總結歸納”這樣抽象的詞語,但二年級的學生卻不易理解。于是,筆者改變提問方式:“誰來講一講我們這節課一共認識了幾位植物媽媽?每位植物媽媽都有什么特別的本領?”學生一下子明白了,紛紛發言。
適當的肢體語言也是協助溝通的重要工具。筆者在一次題為《保護我們的眼睛》的作文課上,請學生列舉傷害眼睛的做法,學生僅舉出“趴在桌上看書”“看書時眼睛離書本太近”等兩三條。為了啟發學生,筆者走到陽光直射的窗前,裝作瞇起眼睛看書的樣子,有學生立刻醒悟,提出保護眼睛“不能在太陽光下看書”,還有學生舉一反三地補充了“不能在光線太暗的地方看書”。隨后,筆者又坐到椅子上,動作幅度很大地前后搖晃,同時捧起書放到眼前,學生馬上聯想到“不能在汽車上看書”“不能坐姿不端地看書”……這些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使師生間的互動變得平等有趣,不知不覺間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意愿,也提高了學生互動的能力。
可見,課堂上教師從兒童的視角組織語言,更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認知水平,既能增加師生的互動頻率,也易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通過喚醒童心引導想象,用富有童趣的方式講授知識,關注童真促進天性釋放,用童言促進互動,無不是從兒童的視覺切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提高語文學習質量,發展語文能力。
作者簡介:吳玉梅(1982—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