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的策略,建議教師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時段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提出問題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137-02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關注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結果是否正確,而對學生是否具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夠重視,導致部分學生只會埋頭做題,缺乏對問題真正的思考,更不會自己提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應該成為現代教育的當務之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一、在教學之前提問
在數學課堂中,敢于大膽提出問題的學生通常是那些有主見或者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師在正式授課前要善于為學生搭建平臺,便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一)創設情境引導提問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當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了解較少或者缺少生活經驗的支撐時,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提出問題,這時教師要創設相關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如在教學“面積”時,在學生對“面積”的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拓展情境:“大家已經初步了解面積的知識,現在有12根小棒,你會用這些小棒來研究哪些問題?”在此情境下,有學生說:“我想知道由12根小棒能圍成哪些圖形?圍成的圖形中,面積最大的是多少?面積最小的是多少?”有學生說:“我想知道當把它們圍成一個長方形時,長方形的周長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如此一來,極易觸發學生新的思考,促使學生提出新的問題。
(二)羅列清單提前預學
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常常會采取“預學”的形式引領學生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預學”中把自己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中進行交流與解惑。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在課前可先讓學生預學,并把自己的問題以清單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教師針對學生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在教師創設的預學目標引領下,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①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不同?②百分數的符號為什么用“%”表示呢?③為什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用百分數表示而不用分數呢?相比于分數,百分數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嗎?……
這樣設計預學清單,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提出問題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釋疑過程中提高學習品質。
二、在教學中間提問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隨著一個問題得以解決,也隨時會有新問題的產生,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一)在觀察比較中提出問題
在學習數學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各種問題,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要鼓勵學生主動觀察、比較,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助力學生的數學學習。如在《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計算)教學中,讓學生理解除法的算法、算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對學生來說,“除法算式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它的每一步具體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等都是學生迫切想要弄明白的問題。以“48÷2”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用豎式進行計算,一邊進行觀察,并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4的下面要寫一個‘4,‘8的下面還要寫一個‘8呢?48÷2不是等于24嗎?為什么豎式的最下面要寫上0呢?”針對學生的新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借助分小棒的過程理解除法豎式里的兩個“4”、兩個“8”和1個“0”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樣的問題是統領整個課堂的核心問題,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
(二)在操作探究中提出問題
探究學習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數學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探究需求適時對教學方法、策略進行調整,進而讓學生能夠全面看待問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如在《觀察物體》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教師先讓學生借助實物操作進行探究學習,然后在學生觀察實物操作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大屏幕把觀察物體的記錄方法展示給學生。(如圖1)
學生在觀察后提出問題:“這里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不從左面進行觀察呢?”這樣引領學生在探究操作中發現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提出問題,進而在互動學習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真正將數學學習引向深入。
三、在教學之后提問
針對“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得怎么樣,對所學內容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等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把自己心中的疑惑說出來,讓學習過程持續發酵。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提問時機,更好地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在課堂小結后提問
在學習某一部分內容后,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完全消化、吸收與理解,針對學生存在的學習困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這些困惑進行提問,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學拓展課“9宮格”這部分內容時,學生經過自行摸索探究,填出了一些9宮格,發現了“九宮格中間一格都是數字5,角上都是雙數,邊上都是單數”的特點,還發現了九宮格中上下兩行、左右兩行可以互換等特點。(如圖2)
之后教師提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在教師的鼓勵下,有學生提問:“這個中間一格里必須填數字5嗎?還可以填寫其他數字嗎?”有學生問:“九宮格里四個角的數字必須寫雙數嗎?為什么?”還有學生問:“為什么必須以和是15進行填寫?”……隨著問題的提出,教師再就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如此一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真正實現了數學學習的“持續發生”。
(二)在課堂總結后提問
在日常教學中,在課堂總結時大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與梳理,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換一種課堂總結的方式,如“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你們還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或者還有什么問題嗎?”這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查漏補缺,為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堂總結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看法,有學生提問:“學習三角形內角和以后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呢?”也有學生提問:“是不是不論三角形的大小,只要是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還有學生提問:“三角形有內角和,是不是也有外角和呢?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呢?”這樣一來,一個問題的終結正好是另一個新問題的產生,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還可以把學生引入探索未知領域的思想境界。
總之,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給學生留足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并能根據需要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樂學善思,逐步從敢于提出問題走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就會逐步得到提高,其數學核心素養就能進一步得到發展。
作者簡介:李永芬(1980—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目前主要研究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