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
文言文內容艱深,因此,文言文的教學,要千方百計點燃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生能饒有興致地學習。無錫市江陰北大街小學鄭軍是一位專職科學教師,他人文底蘊深厚,對語文教學情有獨鐘,所以時常在課堂上客串語文教師的角色。前不久,鄭老師節選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文言文教學。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節課的總體特點,我覺得“好玩”頗為合適。李振村先生在《把語文教得“好玩”一些》一文中說:“老師應該把語文教得‘好玩一些,少一些繁瑣分析,多一些情感體驗;少一些成人面孔,多一些童心童趣;少一些機械訓練,多一些趣味活動。”如此“好玩”的語文課堂想必是令人向往的。在此,試著談談鄭老師是如何營建“好玩”的文言文課堂的。
一、善于設置懸念
懸念,是人們對文藝作品中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想一探究竟又無從推知的關切和期待心理。高明的語文教師總是擅長于在課堂上設下一個又一個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使他們興趣倍增,欲罷不能。
鄭老師在領著學生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時,先后拋出了六大問題:1.貴為上卿的藺相如最初是什么身
份?2.藺相如的主人繆賢是在什么情況下向趙王舉薦他的?3.藺相如憑什么被主人繆賢舉薦?4.藺相如憑什么成為出使秦國的不二人選?5.藺相如完璧歸趙后,又憑什么一再被提拔?6.《廉頗藺相如列傳》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這六個問題,從部分到整體,抽絲剝繭,層層剝筍,經鄭老師的精心編織,有效地推動著學生在“生疑—釋疑”的多次循環往復之中感受到故事情節的扣人心弦。
二、巧于比喻類比
語言藝術超拔的教師總是會通過一些修辭方法把深奧、抽象的內容教得淺顯、傳神、妙趣橫生。鄭老師的課堂上,比喻、類比的方法俯拾皆是,且運用巧妙,增強了教學語言的魅力和價值。
運用熟知的事物作比。課始,鄭老師即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要讀未經改寫、保持了作者本色和風貌的版本。至于是何緣故,鄭老師則以“酒”說事——“這就如同喝酒要喝原漿酒一樣,不勾不兌的才會香氣醇厚,回味悠長”。當講到學文言文的好處時,鄭老師又以“鑰匙”作比,說“學好了文言文就像掌握了一把萬能的鑰匙。眼下,可以打開語文學習快速通道之門;日后,可以進入中華文明寶庫”。
運用已有的儲備作比。《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藺相如的主人繆賢因負罪欲亡趙走燕。繆賢做此打算是因為曾隨趙王一起在邊境上與燕王會晤,燕王當時見到繆賢無比熱情,主動示好。藺相如聞聽主人之言竭力制止,說當初燕王表示友好只不過是看在趙國強大且趙王賞識繆賢的份上,如今,時過境遷,燕王態度肯定會不一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鄭老師調動了學生的舊有知識,這樣啟發:“繆賢曾經受到燕王的禮遇,那是沾了趙王的光。就好像‘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百獸見到一狐領著一虎走過,嚇得倉皇逃跑,它們怕的是走在前面的狐貍嗎?錯啦!是老虎啊!如今,少了趙王的庇護,繆賢再去燕國走一趟試試!繆賢啊!別被表面現象蒙蔽了雙眼!”
運用現實的學情作比。《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繆賢,系趙宦者令,門下食客三千,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卻單單力薦藺相如出山。這于學生而言,有幾分費解。巧的是,討論到此內容時,正好有一個叫黃曼茜的同學完美地回答了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為了化解學生內心的迷惑,長于現場駕馭的鄭老師隨即就地取材,如技法嫻熟的演員一般“現掛”了一回:“鄭老師教幾個班的科學課,無法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可黃曼茜我卻認識,為什么?因為她突出呀!”聞聽此言,學生終于豁然開朗。
三、長于情感調控
有研究認為:認知過程是與情意過程相聯系的。情感系統始終影響著認知系統,或促進或干擾。鄭老師以自身的實踐確認了師生關系在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印證了“暖認知”的巨大作用。
激勵飽含真情。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激勵頗為獨特。當學生齊聲誦讀完《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負荊請罪”時,鄭老師說:“難得聽到六年級的學生把古文讀得這么好,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把你們讀書的聲音錄下來做個紀念。在我的汽車上,就有我們班小朋友朗讀《木蘭詩》的音頻,可好聽呢!”很少會有老師覺得學生的讀書聲有如天籟,更鮮有人會將之錄下來作為車載音樂播放欣賞。鄭老師此時的提議對學生而言,確是無上的榮光與褒獎。
鏈接指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現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養分是教師的高明之舉。因為它比只埋首于故紙堆里的學習方式鮮活生動、順應天性。鄭老師在介紹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通篇內容時,告訴學生:“全篇講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學了原文,可以到網上搜索由此內容拍攝而成的電影。看完電影再讀原文,你會發現,文章寫得真是太精彩了!學習原來就是這么‘好玩的事情!”鄭老師一席話令學生茅塞頓開:只要足夠有心,且善于彼此聯系,看電影也是一種學習。
交流“師不缺位”。有人說,教學技藝爐火純青的教師在課堂上的“占位”是“似乎抽身而去,卻又無處不在”。對此,我高度認同。好教師總是時時置身于所教科目之中,善于在不經意間,無比巧妙而又不著痕跡地將自己與所教科目及學生緊緊聯系在一起。實踐證明,課堂上,教師一旦提及個人的體悟感受、生活閱歷、精神積淀,往往最能令學生興致盎然。鄭老師教《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就常常將自己作為平等對話的首席,不失時機又恰到好處地“說說自己”。比如,開篇介紹《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史記》時,鄭老師說:“當年,經濟條件所限,我只能買一套小號字的《史記》。盡管如此,仍然愛不釋手,好好讀了幾遍,啊,真是太有意思了!”又比如,教到“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時,鄭老師不由自主道:“我讀到這里,忍不住拍案叫絕,這藺相如牛啊,簡直太牛了!不僅有自知之明,還有知人之智啊!”如此對話,既是以身示范,又是思維和情感的觸動引發。
四、妙于學理點化
如果認為課堂教學的“好玩”僅僅是因為花樣迭出,噱頭連連,未免流于膚淺。在李振村先生眼里,“真正的‘好玩應是直抵心靈的,那是對語文發自內心的癡迷和激賞,是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文字中流連忘返的一種沉醉狀態。”我深以為然,并且執著地以為之所以癡迷、激賞與沉醉,是因為“理”與“情”兼具,是因為能夠獲得方法的傳承、思維的頓悟、思想的滋養。鄭老師是如何利用契機,巧妙點化學理,引導學生達成“好玩”境界,而自成高格的呢?
揭示“學法之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的點化在文言文教學中一樣不可忽視。請看鄭老師授予學生的幾種學習門徑:讀書須知義——先通過俗語俚語“讀書不知義,等于嚼樹皮”來說明讀書知其義的重要,而后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方能其義自見。讀懂文言文“五步曲”——要粗知文言文大略,可按照五個步驟逐一解決:讀(原文)、查(資料)、問(他人)、講(意思)、演(情節)。善于無疑處生疑——學貴有疑,在看似沒有疑問的地方設問、追問、深究,可有別樣的收獲。
啟迪“哲思之理”。或許是專職科學教師的緣故,鄭老師的教學之于普通的語文教師更多一些理性色彩。他所給予學生的思理情致有的已跳出了學科的范疇,顯得更宏觀、更思辨、更富有哲學的況味。一是凡事追溯本源。課始,由學過的課本劇《負荊請罪》導入其出處《史記》之《廉頗藺相如列傳》時,鄭老師即啟發學生:“學科學,講究順藤摸瓜、追根溯源,學語文也不例外。我們要善于探尋本源,閱讀并研究原汁原味的東西,獲取本真與精髓。《廉頗藺相如列傳》即是《負荊請罪》的源頭所在,值得細品其中滋味。”二是追求自我更新。理解文言文大意之前,鄭老師告訴學生:“要想把握文意,不能受固有的認識的影響,因為現有的認知未必正確。古人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真能做到日新又新,那么受到的誤導、不良影響就會少之又少。”三是讀書“合參”法。課終,鄭老師高人一籌,通過聯系生活實例為學生傳授了一個讀書讀活的高招:“讀書,須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既讀歷史,又讀經典,相互印證,叫經史合參;既讀歷史,又觀現未,相互印證,叫古今合參;既讀他人,又觀自己,相互印證,叫人我合參。如此,貫通、融會,多視角、多層面地整體觀照,才能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其實,讀書是這樣,分析問題,處理問題,也是如此。
無論是語文學習之理,還是哲學思辨之理的揭示,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中都毫無僵硬死板、穿靴戴帽之感。它們在鄭老師的演繹之下是莊亦是諧。
綜上所述,鄭老師《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傳以情味,佐以理趣,真正達成了“好玩”的高妙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廣陵區教體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