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恒 黃艷
摘 要:思政課教學生態從優化宏觀環境著手,積極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優化課堂教學生態為核心,實施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構建生態思政課堂,從而提升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技工院校思政課 ? ?教學生態優化 ? ?實踐創新
課 ?題:本文為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2019年度立項課題《新時代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生態優化與實踐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019085)的階段性成果 。
思政課教學生態是由教學主體、教學客體和教學環體三個主要生態因子共同構成的復雜可變的生態系統,三者通過不斷地相互聯系和作用,維持教學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針對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生態中存在的教學整體性欠缺、教學要素及環境不均衡、教學生態位不協調等問題,技工院校需要進行思政課教學生態優化,即思政課教學要秉持生態化思維,積極協調教學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創造動態健康的教學生態環境。一方面,優化教學目標,既體現技能性、知識性,又要體現情感性,引發教學生態群體的情感共鳴,提升教學生態群體的互動性,使教學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充分迸發活力,積極尋求一種和諧共生、動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生態。另一方面,積極尋求破解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等各要素之間協調性不強、聯動性不足等“非生態”難題,提升思政課教學生態過程的協調性,使思政課教學主體與其他生態系統相互共生、互為條件,實現思政課教學工作效能的最佳化。
一、優化思政課教學生態宏觀環境,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廣義的教學生態是指由課程教學相關的整體性環境和環節所組成的系統,包括社會環境、教育制度、校園環境、主體生活和學習狀態等,思政課教學生態優化的基礎前提是構建教學生態化思維,促進思政課教學宏觀環境的生態轉變,實現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牢固樹立“大思政”工作理念。要圍繞立德樹人,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協同力,形成學校重視支持、師生積極參與、多學科融合的良好教學局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一個根本任務;抓牢“思想教育”和“常規管理”兩個環節;強化班主任隊伍、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學生干部隊伍“三支隊伍”建設;堅持以思政課、主題教育課為基本規范,以評優樹先為正面引導,以校園讀書節、技能活動月等第二課堂為人文平臺,以校規校紀為剛性約束的“四個抓手”,努力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完善思政課教學工作長效機制。統籌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各環節協調配合,堅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主管職能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調動全校上下共同參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思政課投入保障機制,形成思政課學習監督保障機制,形成考核激勵長效機制;以思政課教師名師工作室為平臺,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理論基礎和技能提升。
二、加強思政課“主渠道”建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思政課教學生態優化的關鍵是促進思政課教學運行要素的生態轉變,包括優化課程設置、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教學內容、恰當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加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建設,從而提升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和主渠道。要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挖掘教學資源、拓寬教學渠道、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思政課在教學課程中的核心地位。
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技工院校要建立并實施德技雙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使各類課程都“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專業課教學的基礎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不斷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結合學生心理咨詢、大賽選手心理輔導、學生職業就業指導等教學途徑,精準設計不同的育人方式、育人載體,開設“德育講堂”、“黨史國史課程進課堂”“德育回歸生活”,把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講出來,提高思政育人的精細化水平,最終構建起思政課、公共課、專業課共同發力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三、借鑒“一體化”教學理念,實施思政課專題式教學
根據教育生態學的理論,動態平衡性是教學生態的重要特性。縱觀當前技工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思政課教材側重于理論性和歷史性,邏輯性較強,與現實生活相差較遠,“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很難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學生對于思政課往往存在抵觸情緒。優化思政課教學生態的著力點就是實施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實現技工院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達到課堂教學動態平衡、互動共生。
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方案的開發。思政課教師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教學模塊和系列專題;然后,以問題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融通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實用性教學文書。
專題式教學方法的創新。專題式教學創新教學方法與藝術,采用案例討論、演講辯論、情景體驗、頭腦風暴等教學形式,學習借鑒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先進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專題式+翻轉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協調教師授課環節和學生學習環節,從而改變教學生態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功能及其互動方式。
四、優化課堂教學生態,構建生態思政課堂
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下,技工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生態屬于狹義的教學生態,是指“由圍繞課程教學的組織與開展所涉及的相關因素所組成的系統,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習方式、考核方式、教師與學生的個體特征等” ,這可視為思政課教學生態的微觀環境。思政課教學生態優化的核心和關鍵就是優化課堂教學生態,包括課堂生態硬環境的優化和課堂生態心理環境的優化。
良好的教學物質環境是思政課課堂教學生態的基礎,也是思政課教學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技工院校要給學生提供干凈整潔的教室、完善的教學設備、優美的校園環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樣化的教學場所,努力改善教學條件,為提高德育課堂教學水平奠定物質基礎。
積極健康的文化心理環境是良好思政課教學生態的目標。心理文化環境是由學校內部諸多無形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所構成的復雜生態環境系統,是教學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包括校風、學風、班風、課堂氛圍、師生關系等諸多方面,在個人發展、目標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的文化心理環境對于優化思政課教學生態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積極健康的課堂生態教學中,思政課教學將會更好地發揮美化心靈、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
因此,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以創設“自信與興趣、尊重與欣賞”的課堂意境為核心,構建基于生態主體的雙主體教學范式,創設寓于師生雙贏的和諧教學形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以促進學生認知、社會責任以及情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巧蓮.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態重構路徑初探——以網絡時代為背景[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2]鄭聲文,張曉荒.教育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態的變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8(2).
[3]徐蓉.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態的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4(5).
[4]李森,王牧華,張家軍. 課堂生態論(和諧與創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盛陽榮,劉金虎.優化課堂教學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