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字媒體技術為世界的互通有無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由于現代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擁有交互性的特點,數字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闡述并淺析數字媒體時代下數字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突出展示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交互性的特點,旨在為公共藝術設計創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公共藝術;交互性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1 數字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公共藝術
數字媒體技術融合了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通信和網絡技術等的交叉學科和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在藝術領域應用的核心是利用日新月異的技術、媒體、通信手段,對藝術創意進行多樣化的展示,豐富大眾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強化作品給人帶來的情緒和表達的主題,讓藝術作品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和認知。
公共藝術是以大眾為主體的,不只是被動接受的主體,更是主動參與的主體。大眾作為公共藝術主體,對公共藝術作品的需求不單是作品本身,更是強調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性、雙向性與反饋性的過程[1]。這一時代的公共藝術,在設計中引用數字媒體技術,為作品帶來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加入,公共藝術與公眾的互動模式已經轉變為互動性更強、影響力更大的新型互動模式。
2 數字媒體交互技術的分類和其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2.1 移動端數字互動
如今,移動數據端的應用已經廣泛普及,人們可以從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移動數據端獲悉世間百態,尤其是為視覺傳達類信息的傳播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和成熟的技術,而應運而生的數字交互技術則為數據端之間的交互提供了便利。
這一技術對公共藝術的傳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它創造了一個平臺,讓人們能夠直接從數據端獲取全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僅為公共藝術設計師們提供靈感和交流平臺,也讓公共藝術這一領域為大眾熟悉和欣賞,增強了公共藝術公共性的體現。
2.2 VR、AR、MR互動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作為讓人與虛擬世界互動的標志性技術,正在以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進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們三者的區別如下。VR技術創造一個虛擬現實,阻擋現實世界,為使用者帶來全數字化、身臨其境的體驗。AR技術是一種擴展的現實,它將數字內容帶入用戶的真實世界。MR技術是現實與虛擬世界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的視覺內容。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虛擬交互技術為將這種公共性轉變為互動性提供了可能,它可以使公眾自由參與作品,甚至和設計師互動[2]。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利用媒體傳播,而且讓體驗者完全忽略媒體的存在,以達到沉浸自我體驗的狀態。而不同的公共景觀空間雕塑傳達了不一樣的“故事”,其不同的敘事方式、符號,使觀賞者擁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過程[3]。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暴發的2020年,時裝秀展和運動比賽大幅停擺,藝術館、博物館和畫廊也幾乎進入歇業狀態。街頭藝術家 KAWS 和英國藝術工作室Acute Art,共同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合作項目Expanded Holiday(“延長假期”)。利用AR技術呈現極富創意的全球性公共展覽,并且上線了一系列AR雕塑。用戶打開Acute Art 的APP,就能在任意地方放置經典的COMPANION(KAWS設計的人物角色),并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二次分享和傳播。如果體驗者身處打卡點,拿起手機端的Acute Art App,就可以透過手機屏幕虛擬觀展了。這種虛擬雕塑省去了運送和安裝的各種成本,還非常環保,能不斷豐富城市景觀的建設[4]。
2.3 互動裝置藝術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引入,公共藝術呈現出來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欣賞者能夠通過視、聽、觸、嗅等感官手段和智能化藝術作品實現即時交互,達到全身心的融入、體驗、沉浸和情感交流,從而得到最佳的用戶體驗[5]。公共藝術作品與公眾之間的交互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數字媒體技術增強了它原本擁有的交互性特點,這一點在互動性裝置藝術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
互動裝置藝術作品往往會從公眾的反應中,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反饋和影響,數字交互不會讓參與其中的公眾變成原作品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創造者”,但是,參與者和他們與原作品的交互,將與原作品一起結合成為一個新的系統,從而產生出一個不同于原作品,并且不同于參與者的第三物。比如,由法國團隊 Metamorphy 創作的互動投影裝置作品Metamorphy,當體驗者用手觸摸面紗時,面紗上的投影會與體驗者的動作呼應而發生形態的變化,并且還會聽到特別定制的聲音。藝術家將真實的物理反饋與虛擬的影像相結合,給人一種扭曲現實的幻覺,拉近了作品、作者和參與者之間的距離。
2.4 裸眼3D互動
裸眼3D是指人在裸眼的條件下,看平面屏幕物體就像真的一樣,這種技術使我們擺脫了特制眼鏡的不適,使用范圍和舒適度都大大提升,并消除了體驗者長期使用3D眼鏡產生的惡心眩暈感。欣賞時,觀眾只需處于特定位置或保持特定距離,即可看到3D效果圖像。
現在在公共藝術領域中,最常用裸眼3D技術的往往是城市商業區的大屏。在我國,重慶觀音橋、成都太古里、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新大新百貨大樓都設有裸眼3D屏;在國外,韓國時代廣場、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等商業區域也設有裸眼3D屏。公共藝術作品往往會增添不少趣味性,其目的是為公共空間注入活力[6]。例如,成都太古里商圈的巨大電子屏,是樓頂占據了約半面外墻的一塊巨大的裸眼3D屏,播放的是一段“飛船”入庫的動畫,魔幻得如科幻世界的飛船就在眼前。動畫最后出來的那部分飛船看似把旁邊的樓都遮住了,但那棟樓其實也是屏幕的一部分,在這個效果中成為了最佳“工具樓”。制作團隊負責人卞濤在采訪中透露,“(飛船)從有想法到最后實現,前后大概花了三個月時間”。這項技術目前在國內也算比較普及,這次其實也是一次公共藝術新的表達形式的嘗試。
3 數字媒體交互技術應用于公共藝術設計的優勢和局限性
在公共藝術設計中使用數字媒體交互技術,能讓公眾更加直觀、清晰地感知到藝術家通過作品表現的內涵,并且更加自然地讓人加入互動過程中。
3.1 能夠豐富公共藝術設計,拉近設計者和觀賞者的距離
新媒體交互技術改變了公共藝術設計創作的方式,設計者能更加自由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作,也使公共藝術設計不再局限于設計師這一專業領域,更多的人能參與設計和展示的過程。以其中一項的VR 技術為例,其不僅可以作用在與觀賞者的交互上,也可以在設計過程中給予設計者許多幫助,形成多個環節、多個設計主體的互動。利用 VR 的 3D 投影,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示設計人員的理念思路,而不僅局限于正、側、俯瞰三個角度[7]。引導、吸引操作者與信息交流溝通,在確保其“查看者”身份的同時,賦予了其“體驗者”的身份[8]。在這一程度上,公眾的參與促進了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和創新,拉近了設計者與觀賞者的距離,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的交互性,對設計者與觀賞者的溝通交流也有著促進的作用。同時,公共藝術不僅梳理了城市文脈,也發掘了城市的文化資源,并且極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間[9]。
3.2 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滿足審美需求
將科技融入公共藝術,改變了傳統單一的互動模式,從聽覺、視覺、觸覺,甚至味覺等方面豐富了觀賞者的感受,公共藝術作為一個處于三維空間、具有高度參與性的藝術作品[10],讓人們對藝術的欣賞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如雕塑、繪畫,形成新的審美觀念。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Random International(蘭登國際)的沉浸式交互作品《雨屋》,2013年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時,觀眾們為了能夠第一時間去現場體驗,甚至在三伏天里排起長隊,而有些人的等待則長達5個小時。在上海的龍美術館再展的時候,整個裝置的尺寸增長了一半,達150平方米,吸引了近19萬觀眾,包括許多從來沒有訪問畫廊和美術館習慣的人群,表現出了人們對這類公共藝術作品更多的關注和欣賞。
3.3 犧牲了沉思和內省的精神距離
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中,藝術的體驗者往往是一名觀察者,而不是一名參與者。但是數字交互技術下的公共藝術形式,使觀賞者成為了參與者,直接參與到作品中去,這樣雖然能直觀表現作品的內涵,卻不能提供足夠的審美距離讓觀賞者去真正地消化和理解作品。所以,一個參與式交互作品的觀賞者,在描述作品的觀賞感想時,常常會用到“真實的”“刺激的”“新奇的”,而不是“感人的”或者“崇高的”,這讓作品沒有辦法展現更深層次的思想。
4 結語
淺析數字媒體技術中數字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我們能發現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動模式,已轉變為更積極主動的、雙向的反饋和影響模式。雖然在精神內涵的體悟上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字交互技術能使公共藝術更加豐富多彩,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數字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帶給公共藝術更多的可能性,公眾與公共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朱一.參數化智能設計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價值與應用[J].大眾文藝,2020(01):44-46.
[2] 龐春旺.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公共藝術的特點[D].浙江:中國美術學院,2017:2.
[3] 吳馨宇,田曉冬,薩興聯.公共景觀空間雕塑情感化敘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6):71-72.
[4] 吳閩榕.淺析城市景觀建設中的公共藝術[J].大眾文藝,2019(20):142-143.
[5] 高翔.數字化時代下的公共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4(24):99.
[6] 溫宇馨.公共藝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9(20):113-114.
[7] 陸曉翠.數字媒體技術對現代設計藝術的影響[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2):74.
[8] 包優左,孫琦.淺析信息時代下交互式信息圖表設計的特點[J].大眾文藝,2018(19):51-52.
[9] 吳佩蘭.論城市雕塑中的藝術審美和人文情懷[J].大眾文藝,2019(20):110-111.
[10]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9(1):51-53.
作者簡介:黃亦菲(1999—),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通訊作者:朱一(1979—),男,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室內空間藝術、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