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月珠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的地位舉足輕重。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一項,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解讀文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多讀,讀出感悟,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讀為本;語言積累;閱讀感悟;語言訓練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有效途徑。要幫助學生完成語文學習“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和帶有綜合性的遷移練習。指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讀書作為主線,融字、詞、句的訓練于其中。在教學中,要恰當處理好“讀、講、練”的關系,要讀得充分一些,講得精當一些,練得實在一些,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逐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傊?,“以讀為本,內化語言”,讓學生“讀進去”“記得住”“用得出”。
一、注重閱讀感悟,形成鮮明語感
課文要讓學生自己去讀懂,不能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熟讀精思”。因此,我們強調閱讀感悟,必須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說促讀。要以課文作為例子,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和領悟課文的語言材料,形成鮮明的語感。這主要體現于朗讀過程中的“初讀感受”和“精讀領悟”這兩個階段。
1.初讀感受。在進行初讀訓練時必須充分提供并保證學生“個體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初讀中讀準字音,疏通詞句段中感知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首先要正確地朗讀課文,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等,在正確認讀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全面感受課文的語言;其次要求對課文的基本內容有大致的了解。
2.精讀感悟。學生將課文讀流暢之后,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讀。指導朗讀是主要任務,學生很難理解的句子、段落,教師可以先范讀,再讓學生仿讀;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指導時,可以采取個別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可以進行分角色讀等等。通過精讀,引導學生情緒的共鳴,使學生能從敘事狀物、表情達意的角度領悟課文中語言運用之精妙。
二、加強語言積累,積淀語感經驗
語文教學的實質也正是要多讀多背,全方位、多角度地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感經驗。語言積累靠背誦和復述來完成。
1.復述。復述方式有看插圖復述、根據提示復述、按課文記敘順序復述等。運用形象的圖畫、直觀的板書可以幫助學生回憶課文內容和情節,從而降低復述的難度,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2.背誦。有些課文的精妙之處只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而通過讀就可以感悟出來,背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倡活記樂背,增加積累,豐富學生的語感經驗,就必須適當加大背誦量。兒童只有熟記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把語言材料積淀在自己的語言倉庫里,隨時可以提取它,才算真正學到了語言。
三、加強實踐運用,促進遷移內化
語言能力的形成,始終離不開憑借課文進行訓練。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教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于讀、寫、說的實踐,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感知,反復練習,才能逐步實現遷移內化。
1.“讀通”與“讀好”的遷移。首先是從自然停頓入手,解決讀通的遷移。這可以采用劃橫線按詞讀、劃斜線按停頓讀、自劃自練等方法。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過程,也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它必須通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來實現,這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所決定的。同時,還要以理解課文內容為基礎,進行訓練。
四、讀占領主陣地,必須分層次推進
即使是精讀課文也要通過反復讀,使學生理解字、詞、句,歸納段意,提煉出主題。教師精講重點、難點之處就行。獨立閱讀課,更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讀。教師做些指導,起到點撥的作用就行。對這類課文,可用整一節課讓學生來讀。前提是讓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不管是哪個年級,都應該規范讀書的具體要求。低年級要求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并開始獨立閱讀的訓練。中年級培養學生半閱讀能力為主,掌握讀書的方法。高年級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為主,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讀課文的方法步驟,應該是:初讀——細讀——深讀——熟讀。凡是要求背誦的課文、段落,都要求學生必須要達到“熟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學生學有余力,還要他們把一些要求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也背下來。使每個年級學生都明晰閱讀的要求,達到閱讀的目標。
為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讀:個別讀,集體讀,分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等。讓讀名副其實地占領課堂的主陣地。
五、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巧讀
一篇課文不能任由學生平平淡淡、讀一兩遍就了事。教師應該布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回答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這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優美的景物,抒發作者第一次到草原的感受。教學時,如果我們按照參考教案按部就班以講代讀,效果不佳。我們要采用以讀代講,帶著問題讀,讀中理解,如①請同學們讀時找出描寫草原景象的詞語、句子。②這些詞語、句子描繪了草原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問題讀完課文后,很快從課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學生能正確理解草原風光,仿佛被帶到了一望無邊的草地,為草原旖旎的風光所陶醉。
六、琢磨對話語氣,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語句以及人物對話的語氣,琢磨可以用怎樣的感情色彩讀,才能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質。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窮人)這篇課文時,采用了分角色誦讀,學生對桑娜抱西蒙兩個孩子回家后的矛盾心理以及桑娜遮遮掩掩多方試探漁夫的復雜心情,漁夫同情西蒙一家不幸遭遇的美好情操等都有具體、真切的體會。
七、解決重點問題,關鍵在于多讀
只有多讀,才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只有多讀才能不斷積累詞匯,只有多讀,才能讀出問題,最終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比如課文《豐碑》,里面有幾處描寫將室神態的語句,其中“將軍嘴里的肌肉抽動著”?!皩④姷耐鹊募∪舛秳又?。從“嘴角”到”兩腮”,從“抽動”到“抖動”,體現了將軍感情的升華。這細節的描寫,如果沒有通過讓學生多讀是很難發現的。發現了這一點,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并從中體會到用詞的準確。
現在不少小學生不注重讀,一篇文章讀過三兩遍就算了,這是遠遠不夠的。有句格言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說明了讀的重要性。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把文章讀得丟三落四的學生也能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老師講得再好,那也無濟于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多讀就顯得尤為重要。讀是自我學習的過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過程,如果學生在經過熟讀之后,自己對文章先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加上老師的指導,那么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了。
八、注重以讀為本,提高學習效果
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語文課的本義為“讀書”。而非“講書”或“聽書”。前人提倡“讀書”二字,著眼于“讀”,是讓學生在“讀”中去積累語言。感悟文思,接受熏陶。幾千年來學堂中,都運用誦讀教學法教學,培養了無數的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者?!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諄諄教誨,正是千百年來無數前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強調“讀”,提倡熟讀多背對學習語文有以下幾方面作用:能訓練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F在一些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與忽視朗讀訓練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通過讀,才能正音,做到讀準;只有多讀,才能讀順,做到口齒清楚、表達流暢;只有朗讀、背誦,學生才能在朗讀、背誦過程中揣摩到朗讀速度的快慢、語調的音低、感情的變化,從而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這對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已經成為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指導思想。多年的教學生涯,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多讀書、多背誦、多寫作,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只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回歸小學語文教學的本位;只有持之有效地進行這樣的語言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