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君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理論講解+習題練習的傳統應試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的育人需求,教師要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不斷調整和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等綜合能力,提高小學數學啟蒙教學實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小學是學生數學的啟蒙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幾何空間、數據分析、數字運算、邏輯推理、建模、應用與創新等數學綜合能力的最佳階段。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素養成為當前學校數學教育的基調。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基本囿于課本,教學方式單一,側重對學生的知識灌輸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致不高,教學效率也就難以提高。對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素質教育觀和核心素養育人理念為指導,將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數學思維與應用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為例,淺談教師如何通過優化教學,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得以落地生根。
一、深研教材文本,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核心素養
《數學最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材文本是教師實現課程目標和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學習主題、知識結構和基本信息等學習素材。在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分析和解讀,讀懂教材編排者的意圖,從深度上和整體上把握好教材,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連接起來,在準確把握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和規律的前提下開展核心素養實踐教學活動。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周長》單元的相關教學課堂中,筆者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研讀,深挖教材中關于圖形的內容,結合學生前面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知識經驗、當前思維拐點需求的基礎上對本節課教學內容進行了構建和重組,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探索與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對平面圖形的“量感”,同時將其它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相關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思維。
教師對知識模塊的重組,挖掘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與邏輯的素材,有助于學生學會以知識模塊的形式儲存知識,逐步形成關于某一知識的系統認知結構,進而發展遷移學習獲取新知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說過:“為了使學習富有成效,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倍感興趣,并在學習中尋求歡樂。”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對于以形象思維學習和思考問題的小學生而言,將數學知識學習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實際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通過生活問題來導入課堂,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創設親切、輕松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輕松掌握數學的抽象思維和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在三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桌椅、黑板等物品,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說一說等環節,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這些圖形、學習四邊形的特征,引領學生總結歸納四邊形的特性。以生活當中熟悉的物品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去近距離、真切地完成圖形的認識,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還能讓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當中,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是要將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引導學生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去構建新知,更能喚起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應用等綜合能力。
三、巧設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數學課或實驗中的一個方法問題,但是清晰地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看待舊問題則是創造性的。心理學也有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再進一步探究解決問題。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問、善問,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巧妙的設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給學生創造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習自信心,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在三年級下冊的“面積”單元教學課堂上,在學生已經掌握面積的基本概念之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張面積相差1公分的紙張(一張面積為5平方分米,一張面積為6平方分米,正面空白,背面畫上格子,后續引出結果的時候查看),讓學生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大小,設問“兩張紙當中誰的面積比較大?”,引發學生觀察并思考,學生會發現通過觀察無法輕易分辨出來,接著再設問“有什么辦法可以分辨出它們的面積大小呢?”,學生的答案有“用尺子量”“兩張紙重疊比較”……“我們來一一驗證到底可不可行吧”,通過動手實操驗證學生們說的辦法,讓學生邊觀看邊思考,實操驗證完之后,教師再把畫了格子的一面反過來,引出除了觀察、測量和重疊對比之外,還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比較。課后讓學生繼續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提問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活動中,而適時、恰當的提問則有助于引發學生動腦,一邊思考一邊探索,發展學生的思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質疑、提問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探索與創新思維。
四、結語
小學階段的數學啟蒙教育,對其未來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核心素養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緊跟時代教育步伐,適時優化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及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應用等綜合能力素養為目標,為學生未來發展賦能。
參考文獻:
[1]李軍田.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模式[J].當代家庭教育,2019(18).
[2]鄭藝.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J].中小學教育,2019(8).
[3]白會敏.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