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 姚成 陳成
產教融合是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與企業合作,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由學校為企業培養合適的技能人才的模式。因此,建立校企良好合作關系,既是現代中職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與企業崗位人才需求無縫接軌,實現資源共享,創辦特色中職教育,關鍵在于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
想要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就需要根據企業崗位需求進行定向培養。因此,我校機電專業與通鼎互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塞維拉上吳電梯軌道系統有限公司和蘇州清研車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聯合協同育人,創辦產教融合班,實現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本著“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獲利、相互依存”原則,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進而實現校企互利雙贏的局面。
為了推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我校經常組織學生走進企業,近距離接觸實訓基地的崗位工作和企業文化,讓學生熟悉未來崗位工作環境和生產流程,提前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術和職責培養。同時,為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順利進行,我校創先實行“工學結合、學訓交替”教學模式,在學生具備崗位基礎知識,具備上崗能力前提下,通過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快速上崗實習,使應屆畢業生能夠快速上崗就業。這不僅發揮了校企合作優勢,為企業定向輸出技能人才,同時也促進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滿足了學生就業的需求。
校企合作共享資源,落實了“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獲利、相互依存”原則。一方面學校引進企業生產實際所用的設備和生產技術,通過模仿企業生產環境和工作流程,能夠在校實訓為企業輸出更多符合技術崗位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提前獲取在校生的學習表現,通過目前崗位技能與素質標準,合理調整崗位人員結構,能為企業減少人員管理成本[1]。此外,與合作企業創辦的產教融合班,受益資源共享,能夠通過企業、學校和行業規范對機電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評價指標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校內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生產環境,可以使評價結果更貼合企業、行業的內在要求,從而幫助學校制定一個更趨于全面、系統、科學的機電專業產教融合班的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進一步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技能大賽,以模擬企業生產崗位技能為主題,開展“崗位技能大賽”“崗位素質大賽”“崗位創新大賽”等。利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崗位技能和素質教育。同時,在校內實訓基地模擬大賽結束后,鼓勵學生積極反饋體驗,客觀整理和分析學生的建議和意見,進而不斷優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工作,使其不斷進步和完善。
“產教融合”模式下,我校根據所設專業與企業相合作,有意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我校實行“請進來”,聘請管理經驗和崗位經驗豐富的企業高技術人員來我校進行演講傳授經驗,讓學生能夠通過校外在職企業教師,學習更多企業管理與生產技能知識,通過面談對話形式,掌握與了解更多企業管理與崗位技能和實戰經驗;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定期組織在校教師進入合作企業上崗進修,參與合作企業崗位生產和交流,通過參與產品研發、生產各個環節,培養一支具有理論和實戰經驗的高技能教師隊伍[2]。
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有利地促進了我校機電專業產教融合班的培養,也為我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提供了有利支持。通過校企合作雙師隊伍,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實際生產,不僅免去了企業向社會招工后集體培訓的麻煩,也提高了學生崗位適應性,進而時刻準備、時刻上崗,促進了校企合作共同發展的辦學目標。同時,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學校與企業共建基地、共建課程、共享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提高了合作雙方資源利用率,也使得成形后的技能人才更加符合合作企業的崗位要求。
總之,“產教融合”模式是中職學校辦學和發展的未來趨勢。中職學校正在不斷探索和創新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教學模式,找準切入點,利用合作關系共享資源,是合作共贏,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重點。此外,中職學校要注重校外、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為企業定向培養所需技能人才,還要加強雙師隊伍的建設,確保教師與企業崗位不脫軌,學生與企業崗位無縫接軌,進而維護校企合作長期關系,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為合作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