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婧偉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顯而易見由于當下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而就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形勢來看,如果想要降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脫軌于當下社會對大學生教育要求的可能,就必須要從變革和進步其教學方式方法著手。因此對“課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進行創新——用“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體式融入各個學科成為了必走之路。也就是說對于在大學課程中占據重要比例的大學英語這個重要環節來說,應當適當地加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以求實現在該課程學習中學生能夠潛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受其影響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就目前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教師,大多沒有承擔思想政治教育責任的意識。一方面由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踐行使得教師大多對學生認識掌握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提升增強英語語言交流技巧和應用能力更加重視;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作用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學生的關注點大多也僅僅是通過對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英語應用技能的強化訓練來實現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并借此更好地應對四六級考試。因此必須要首先從大學英語教師開始便認識到思想道德教育不僅僅是輔導員和政治教師任務和責任,自己也應當承擔起身為教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職責,否則學生難免“有樣學樣”不在意除了思政課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所承載的是所有使用英語的國家文化,所以自然而然在我們英語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必然會被其所承載的文化和意識所感染,而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目的也不再是基礎的英語學習而是被更好進行國際交流所取代,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就是進一步實現西方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互滲透傳播的效果,但就當前的大學英語教材所選擇的內容而言——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遠遠比不上西方文化的相關內容。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所學習的內容西方元素遠超于中國文化元素,因此自然而然該學科中學生受到英語語言文化和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程度更深,甚至加大大學生在道德理念和價值觀方面出現偏離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可能,毋庸置疑這不符合我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所應承擔育人功能的要求。教材的西方元素過多也使得學生容易出現難以將中國文化進行有效表達而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這是極其不利于中國文化在國際交流中實現平等雙向傳輸的。
一方面,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確保其充分認識課堂“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承擔起所應承擔的責任毫無疑問是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首要策略。通過教師自身對思想政治、先進思想文化等的學習來達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作用。這樣便于教師作為一個文化踐行者和傳播者成為學生的榜樣,并借此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核心價值理念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方式有意識對學生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特別是習主席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引導,這有助于加深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并樹立文化自信。同時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自己國家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對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教材是大學英語教師順利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而就目前英語教材中方文化元素遠少于西方的現狀來看,我們必須要走通過科學合理的重新編排和設置現有教材,實現教材中中國元素與西方元素的所占比例平衡的道路,可以適當性添加一些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中國特色閱讀性教材內容。而在調整大學生英語課程設置上,最好要在常規性的英語課程設置之外添加一些能夠拓寬學生英語知識視野的公共課內容,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并借此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家國意識。另外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不能夠忽視電子科技對大學生學習所能夠提供的幫助,比如說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相關的學習資源。在對教材進行合理設置和更新時,要以提升其思辨能力為基礎要求增強他們選擇分析海量的信息中真實有用信息的能力,以應對網絡信息中的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等的過度沖擊。
從當前的大學教育實際不難看出: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教育進行融合是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中的最有效方式。教師要做到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英語教學的目的,如在講到歐美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的了解和學習找到二者之間的區別并舉出相關的實際日常生活中可見的例子,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從書本上看到或了解到的生活實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主動對本國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和客觀分析。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英語知識視野,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了解本國政治經濟體制等相關知識的興趣,以此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以奠定學生將來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