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欣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
人地協調觀: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綜合思維:通過學習自然界的水體知識,能夠從形態和空間上來理解水圈的特點;通過水循環類型和過程的學習,能夠理解水循環發生的空間領域既有海陸空三地,又在不同圈層之間,增強綜合思維能力。
區域認知:能夠區分水循環的類型并歸納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換規律;能夠解釋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
地理實踐力:能夠闡述水循環的過程以及意義,提升自身的圖文轉換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
(1)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2)水循環的類型、形成過程以及地理意義。
多媒體、板書、瓶裝水。
1 課時。
(教師活動)將全班學生分成5 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地球儀,細繩和標記筆,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實驗,思考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記錄到導學案中。
1.地球儀的赤道上有多大的比例是由海洋組成的?多大由陸地組成的?
2.海洋是相互分開的水體還是彼此相連的水體?并說明理由。
(學生活動)先用一根約1 m 長的細繩沿赤道繞地球儀一圈;再用藍色的標記筆將經過海洋的細繩部分著色;接著測量地球儀的赤道長度與測量細繩上藍色部分的長度,將所有藍色部分的長度相加;最后用藍色部分的總長除以地球儀赤道的長度。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讀圖析圖的能力。
(教學模式)該導入環節屬于引導——探究式的地理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地理知識、規律與原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圖3.1 和圖3.2 并結合文字了解水圈的構成和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系。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教材中的圖文,完成導學案的任務。
(教師活動)展示從福州市閩江帶來的一瓶水,引導學生分析這瓶水的來源以及與其他水體之間的關系。教師拋問,并隨著師生的互動,一步步畫出簡單的水體示意圖。
1.在進入瓶子之前,水在哪里?我們稱之為什么水?
2.閩江里的水可能從哪里來?
3.我現在喝一口水,水到哪里了?叫什么水?自然界中這種水主要存在于哪里?將這瓶水倒進了閩江,最終將到哪里?稱為什么水?
4.剛才同學們說的大氣降水的水又是從哪里來的?這種水我們統稱為?
5.結合所學,把剛剛我們說的這些水體按照其空間存在的位置,可以劃分為哪三種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后跟著回答教師的問題之錨。
(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法和“綱要信號”圖示法讓學生通過一瓶來自閩江的水了解到地球上的水體是相互聯系的,圍繞著第二個“錨點”,實現了第二次拋錨(問題之錨)。通過“綱要信號”圖示法,運用了記憶編碼的心理原則,有利于學生多重編碼的記憶,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模式)該環節屬于問題式地理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福州閩江的一瓶水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條,注重地理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性,將所學的內容有邏輯地整合成知識鏈條,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得到了發展,把所學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綜合地理解、解釋和解決地理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水循環的景觀示意圖以及文字,根據學生對水循環各個環節的描述,教師同步在上圖的基礎上進行繪制。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書本的描述,結合書本的景觀示意圖,填充學案關于水循環的知識點,并解釋三大水體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繪制示意圖,補充繪制可能遺漏的水體循環關系。給學生一分鐘時間,將自己完善的示意圖繪制到學案中的作圖區1,告知學生水循環示意圖不唯一,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再加工。
(學生活動)獨立繪制示意圖,將自己所能理解的示意圖繪制到學案的作圖區1。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繪制水循環簡化圖,讓小組成員間交流各自的作品,最后進行組間交流。
(學生活動)將原來復雜的示意圖進行簡化,然后將其繪制在學案的作圖區2,接著進行小組交流,相互借鑒。每組選出人氣最高的一幅作品在班級中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意義。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各取所長,培養學生表達交流與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由文字向圖示轉換,學生加深了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教師活動)展示有關閩江的材料,并播放閩江流域在開發過程中的問題的視頻,結合水循環,對長江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分析并回答問題。
1.閩江流域所產生的問題與水循環的哪些環節有關?
2.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產生影響?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材料并觀看視頻,思考材料題,總結水循環的重要地理意義,最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言闡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設計意圖)圍繞第二個“錨點”拋出了情境之錨。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與自己家鄉聯系最密切的一條河流的現狀,并通過所學知識,更加深刻認識到水體與人類的相互聯系,樹立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師利用課件總結本節知識結構,重溫水循環的三個重要環節,學生代表闡述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形成概括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