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身偉
(重慶市綦江南州中學 重慶 401420)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因為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異而形成的屬于自己的當地文化,并以風俗習慣、文化古跡、人文風俗、民族技藝等形式傳承下來,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盈深厚,對人們產生直接、深刻、全面的影響。
以綦江古稱“南州”而撤并建更名的南州中學,從本世紀初遷建至今,已走過16 年的歷程,作為2012 年晉升的一所新興的市級重點中學,面對新課程改革中校本課程的建設,如何在開發、管理、評價實施中,繼承和挖掘本地文化,以此來推動學校在育人理念、辦學水平、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依托區域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打破傳統課程的靜止和封閉現狀,將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帶動起來共同參與,使區域文化資源得以傳承和傳播發展,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適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需要、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需要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綦江,作為重慶的南大門,歷史源遠流長,人文底蘊深厚,丹霞地質地貌,恐龍足跡化石等人文自然資源豐富。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是地方校本課程重要的教育資源,是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的身邊素材,我們分三個階段加以實踐探索。
2013 年3 月,根據《南州中學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針對學校已開設的23 門校本課程現狀作了評估分析。更新教師課程理念的同時,認識到對區域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不足:教師只會利用校園內的課程資源,忽略了校外地方資源。
結合選課走班的實際,于2013 年3 月,向學校課程發展中心申報開設了校本課程“魅力綦江”。
2013 年4~7 月,經過三個多月的規劃籌備,挖掘綦江地方人文歷史為主的課程資源,規劃了課程的性質及目標,初步篩選確定“南州溯源”“紅色綦江”“美麗綦江”“人文綦江”“文化綦江”五個板塊的課程內容。
2013 年9 月起,在高2016 級、高2017 級、高2018 級、高2019 級、高2020 級開始選課走班實驗,已連續實施了五屆。
以前三年的實踐探索為基礎,通過師生活動和地理等其他學科師資團隊運用和挖掘,積累了區域文化資源的素材,這些素材通過整合→篩選→實踐→精選,使區域文化資源融入校本課程形成了一個自下而上的提煉和一個自上而下的實踐過程,為課程品質的不斷提升,搭建一個動態的平臺。通過學生、老師、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調查、研討、修改、精選,學校最終將“魅力綦江”整合為“人文綦江”“紅色綦江”“古跡綦江”“美食綦江”“三養綦江”“愛我綦江”六個板塊36 課時的課程內容。并于2016 年5 月成功創建為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南州風韻——綦江地方文化探尋”。
發掘整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融入校本課程,充分發揮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打破了“班班課程一致,人人書本相同”的局面。
通過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提煉出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五化:鄉土化、生活化、趣味化、特色化、綜合化。
調查學生發展需求→開展課程資源評估→開展利弊優勢分析→進行開發教師培訓→制定課程目標內容→課程組織實施管理→課程評價反思重建。
充分利用校本課程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家鄉氣”的特點,在教學形式上采取綦江鄉土人文影像資料欣賞、討論交流、搜集資料、參觀考察、小課題研究和成果展示等形式。在課時安排上,課堂講座、討論、展示和實地考察探究各占一半時間。初步形成“探討—體驗—發現—欣賞—感悟—探究—展示—成長”多元化教學活動方式。
在校本課程“南州風韻”的實施過程中,組織學生考察綦江博物館6 次、考察綦江烈士陵園2 次、參觀教育博物館5 次,開展與地方文化相關的考察探究性學習。其中開展了“煤礦產業對萬隆的影響”“南州中學周邊地攤小吃的調查研究”等活動600 多人次。2017 年11 月,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綦江城區太陽能熱水器使用現狀調查與推廣對策研究”獲重慶市渝西片區小課題研究成果一等獎。
校本課程“南州風韻”任課教師與高中地理組、生物組教師定期開展聯合教研,進行校外考察研究。例如:通過共同實地考察老瀛山丹霞地貌及恐龍足跡化石,老師們對挖掘和利用現實資源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實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以學科組牽頭開發開設校本課程的管理機制,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為教師的成長開辟了又一路徑,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現已有市內外有影響力的骨干教師25 人,在區內有影響力的骨干教師61 人,校內青年優秀教師125 人。因教師專業發展成績顯著,學校連續三年被綦江教委評為“教師教育先進單位”。
形成了“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四大類54 門校本課程,其中“魅力綦江”等課程結合了綦江地方區域文化的特色。其中“南州風韻——綦江地方文化探尋”“翰墨人生”“火舞青春”等6 門校本課程成功創建成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校本選修課程。
通過實踐,拓寬了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挖掘利用,形成了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
條件性資源有:校外的綦江圖書館、綦江博物館、綦江規劃展覽館、教育博物館、老瀛山紅巖坪恐龍足跡等;校內的有教師、學生、學校圖書閱覽室、實驗室、多功能教室、科技通用技術操作實驗室、校園電視臺、網絡資源有多媒體、電子閱覽室、錄播室等。
素材性資源有:新綦江新機遇、紅色綦江、《中國味道》綦江美食等視頻,綦江地圖、綦江縣城老照片、綦江名勝古跡照片等。
教改科研課題“普通高中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策略研究”于2016 年獲綦江區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課程同創師生共贏校本選修讓教育更美好》獲重慶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征文大賽一等獎,《校本課程——師生自由飛翔的天空》在“教育改革與創新全國高峰論壇”上作交流,“普通高中校本選修課程的有效開設研究”于2016 年在重慶市教委成功立項為“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校本課程目標較強的針對性,強化了課程與地方經濟、社會、學生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學生從中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近年來,學生參加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的興趣日益濃厚。并在參加各級各種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體藝特長生高考上線人數從2015 年的63 人逐年攀升到2019 年191 人。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連續五年獲得綦江區普通高中素質教育目標管理考核“一等獎”。
通過探索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文化,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力量。學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是促進人的發展,用文化的力量來感染和熏陶,讓每個師生看到成績、看到希望。
區域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和開發地方課程的重要資源,是最接地氣的教育素材。
當然我們也認識到: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傳承,是一種被忽視的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在把這些優秀的資源融入學校課程的實踐中,還應增強這方面的意識和利用。
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踐中,南中人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