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祖證
(重慶市云陽縣小江初級中學 重慶 404500)
在教育過程中,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教師通常采用批評教育的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下文稱《規定》),其中第十六條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明確指出中學班主任擁有批評教育的權利[6]。
一直以來,中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式存在諸多問題。
許多班主任在批評教育過程中方式過激,使批評教育最終演變成對學生的“體罰”或“心罰”。體罰和心罰事實上是對學生的身心施加某種壓力,使其感到痛苦,學生是為了避免痛苦才去改掉錯誤[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但部分中學班主任自認為已經充分了解現在的學生,覺得如今的“00后”是極其囂張跋扈的一代,自己的工作是維持好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好自己的書本知識就好了,沒有必要冒著被家長指責甚至被家長告之于法庭的危險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
為應對我國當前中學班主任批評教育方式所面臨的問題,我認為應結合當下中學生的特點,尋求更佳的批評教育方式。因此,中學班主任在選擇適當的批評教育方式的過程中應遵循“準”“勤”“親”“新”“精”“靜”六大原則[2]。
“準”即為精準,是指批評教育的對象要明確。中學班主任批評教育的對象是什么?很多人認為是學生。勞凱聲主編的《變革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提出,教師批評教育指向的對象應該是學生的行為。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原因必須是學生做出了某種違紀行為,并且這種違紀行為會帶來一定的危害性。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是建立在對學生違紀行為的否定及督促其改正此類行為之上的[8]。
“勤”即為勤勞,是指批評教育要有一定的保障。這里可以分成兩方面:第一,法律上的保障。目前主要任務是抓緊時間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教師的批評教育權利給予確認與保障。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其中第十六條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6]。”
“親”即為親切、親和。中國自古就有“亦師亦友”一說,這就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的平等性歷來都是受到大家關注的。中學班主任在批評教育的過程中,營造與學生平等地位的氣氛是十分重要的[3]。
班主任在批評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角色的轉換,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做到將心比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忌開口就是“我以前的學生如何如何好”閉口就是“你們這些如何如何糟”。“親”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假如能運用適度,可大大提高對學生批評教育的效果。
“新”即為創新。當前的一切工作都注重創新,在批評教育的方式上也不例外。我認為,對中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式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的批評教育一般就是找學生當面談話、叫學生寫檢討、罰抄書或含沙射影地責備學生。這樣的批評教育方式不僅效果不佳,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讓學生嘴服心不服。因此,當下的批評教育方式應該多樣化,班主任應積極主動地尋找更加適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4][5]。
“精”即為精煉、簡練。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很容易不自覺地進行各種習慣性“遷移”。對一種現象的批評很容易說著說著就成為對一類現象的批評,這種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在于班主任沒有認清批評教育的對象究竟是什么。上文中提到的,批評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學生的行為,并且這種違紀行為會帶來一定的危害性[7]。
傳統的批評教育是老師向學生不斷灌輸正確的思想,以老師為主體。整個批評教育過程中,老師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類似于“你知道錯了么”“你覺得自己沒錯么”這類有了暗示傾向的問答。于是,學生只能沿著老師給的方向實現表面上的道歉。這樣其實沒有真正地讓學生從心里感覺到自己錯了,錯在哪里了。
綜上所述,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對班主任批評教育權利的確認有重要現實意義,也讓社會很多群體對班主任的批評教育權開始進行更多的反思。批評教育權在班主任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沒有錯,但也不能因此而弱化班主任的批評教育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