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敬
(中原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7)
“慕課”是術語“MOOC”的漢語音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簡稱,譯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它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2014年,我國第一個思政課慕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復旦和北大兩所大學的直播會場同時開講,全國共24 所大學、近5000 名學生同步觀看了這一在線慕課,成為我國高校開展思政課慕課教學的首次實踐與探索。[1]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投入到思政課慕課教學大潮,同時國內諸多高水平高校均啟動或參與了慕課建設。慕課這一創新性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政課帶來了非比尋常的機遇和挑戰。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國內學者對于慕課進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呈現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反對否定的態度。從學習方式來看,慕課的實質是接受性學習而不是探究性學習,只是翻轉了講課的時間和地點,并未翻轉整個課堂;[2]從師生互動角度看,慕課的出現減弱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降低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協作能力,從而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情感能力的提升;[3]在課程知識體系系統性和完整性上來看,慕課最大的問題是其傳授的知識碎片化,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4]從思政課課程性質、教學規律以及教學改革的目標來看,慕課這一教學形式并不適合具有高度意識形態性、德育性質的思政課。[5]由此可知,慕課不是萬能的,不應將其絕對化、教條化,它需要與線下實體課堂相結合,思政課在人的主體意識的啟蒙和個體真善美道德情操的踐行中扮演著引導和啟迪的作用。[6]
第二種是肯定支持的態度。慕課實現了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的融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7]為解決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乏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陳舊等問題,教師應借助“慕課”獨具的多元化網絡教學資源、人性化的教學時間與空間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等優勢,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結果的實效性。[8]有學者通過對上海部分高校首批思政課“慕課”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與跟蹤訪談,深入分析其學習特征、效果及動機,指出大學生對思政課“慕課”教學的態度經歷了由接觸、了解到接納、認同的過程。[9]
由此可知,持否定態度的學者看到了慕課應用于思政課教學所暴露的缺點和不利因素,故視其為“洪水猛獸”,采取“關門主義”的做法;持肯定支持態度的學者看到了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而誕生的慕課為教育領域帶來的機遇,充分彰顯了慕課的優點和有利因素,因此將其奉為“盛世良藥”,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慕課與高校思政課相結合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需要二者之間的相互碰撞,逐漸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同時避免各種困境,那么會出現哪些困境呢?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①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決定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僅具有與專業課相同的傳授知識功能,同時肩負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社會主義道德培育和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塑造等政治功能和道德作用,由此決定了思政課課程目標的多樣性特點,既有知識型目標,又有政治性、情感性和價值性目標。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與思政課相結合催生了慕課這一新的教學方式。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經常出入于互聯網,而互聯網這一載體如果不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占領,勢必會被其他思想文化所占領,由此慕課這一教學方式的探索勢在必行。但是,在互聯網與思政課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以下困境:
思政課的目標之一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在此過程中將黨的意志、國家政策等中國夢的相關內容通過思政課堂與學生個體的理想信念相結合,既反映了國家意識形態,又融入學生的奮斗夢想,由此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大學特有的課程。[5]課程性質體現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將國家的意識形態貫穿到教學體系之中,將課程體系轉化為知識體系,再將知識體系轉化為信仰體系,意識形態的統一性和信仰的一致性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色調。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逐漸成為網絡的主角,游走于各大網站、公眾號、視頻之間,海量信息噴涌而至,信息的多元性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也讓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他們眼花繚亂,如何引導大學生理性的對待網絡?如何引導大學生科學的分辨網絡信息的真真假假?如何通過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培育和塑造?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以使其不會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堅定其理想信念。大學課堂不應回避互聯網的挑戰,需要正面回應多元文化存在的現實,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多元文化做到有效結合,即要做到政治導向的統一性與教學內容多樣性的統一。
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導向性決定了其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須與世情、國情和民情相聯系。這就要求思政課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需與時事變遷、學生需求而不斷調整和更新。這對于傳統課堂來說,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這時慕課應運而生,慕課的到來減輕了教師傳統教學的壓力,滿足了學生信息量需求的增加以及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這意味著慕課制作需要不斷更新。但是,慕課制作成本高,不僅要完成重新搜集材料、組織人力、視頻錄制、作業發放和平臺互動等任務,還需要大學為其支付高昂的制作費用和平臺運行管理費用,這無疑加大了慕課與思政課相結合的難度。由此,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各大高校相互合作的慕課聯盟形式,同時校際之間的學分互認和視頻共享等都需高校之間達成最佳的結合點,這種解決方法需要人力論證、物力保障以及時間驗證。短期內各個試點單位可以尋求政府財政支持以解燃眉之急。思政課內容不斷與時俱進,同時也要求慕課內容的制作同向而行,慕課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慕課與思政課相結合過程中繞不開的難題。
對于引入慕課的高校而言,線上學習需要大學生自身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大學生要自覺觀看慕課課程視頻,按時完成慕課測驗作業,隨時在互動平臺提出疑惑。但是,在現實調研過程中,大學生的自律性不夠高,存在部分學生為應付學分而刷課的現象。同時,對于線下互動來說,不管課堂的師生互動,還是課下的生生互動,學生的參與性較低,大多流于形式,線上學習與線下互動無法做到及時有效的銜接。即便對于國外慕課做的較好的平臺來說,比如Udacity 平臺程序入門課程的通過率僅為14%,大部分學習者由于不擅長自我調控、不懂得篩選網絡信息、不善于協作交流等原因而退出慕課學習。[10]如何將學生線上學習的自律性與線下互動的他律性更好的銜接起來,成為我國慕課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最大瓶頸。
新時代的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而生,他們對于未知世界的探求更為迫切,他們的需求也更為多樣化。隨著00 后步入大學,伴隨著現代化宏大敘事與后現代化信息知識碎片化而長大的他們,更易于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同時他們對于信息的需求量更大,也更容易迷失于海量信息之中。由此,如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時代難題。然而,我國高校思政課課堂普遍實行大班教學,一個教師要負責至少100 個學生的課堂教學任務,更有甚者一個班級可以達到二三百人,那么單個教師是無法做到既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又滿足班級學生的普遍性知識供給。雖然高校思政課近年來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是思政課教師仍然缺乏。慕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任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他們不僅要負責資料搜集、視頻錄制、在線直播、作業批改,同時還要面對課堂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基礎上,如何實現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的供給側改革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任務。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以慕課為代表的線上教學雖然有諸多缺點和不足,但從辯證視角來看,任何事務都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慕課在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相互磨合;從發展視角來看,慕課從萌芽、產生、發展至成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問題的考驗和挑戰以完善自身。
慕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是互聯網技術運用于教學的有效途徑,使教育跨越空間限制,讓因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滯留于家的學生能夠“停課不停學”,彰顯了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對于教師來說,慕課可有效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打破傳統課堂的人數限制和空間距離,真正讓各有專長的教師做到專題研討和精準授課,推動教育教學的供給側改革。同時,思政課慕課在線學習也有其限制和不足,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較難產生課堂教學中的思維碰撞,對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控制提出了挑戰,慕課既有內容的更新亦需要時間與金錢的支撐。由此,在全球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基于慕課的在線教學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進一步探索慕課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授課的有效融入途徑。
注釋
①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8/c_1124250386.htm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