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愿
(湖南工程學院電氣信息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仍處在校企合作的較低水平,融合渠道不通,難以形成穩定的合作,合作方式過于簡單,合作內容過于淺顯,而且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也沒有基本的質量保證監測評估體系等,還稱不上產教融合。[1]
經濟的發展轉型使得高校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國家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然向應用技術學院進行轉型。這種轉型表現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而校企合作特別是產教融合是其轉型的關鍵。高校需要主動尋求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了解企業的需求,將生產和教育的融合納入學校教學的各個方面,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本文在分析產教融合現狀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推進深化產教融合。[2]
產教融合常被視作校企合作的同義詞。但它們之間有差別。校企合作是高校為了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而主動尋求與企業的合作,這是一個以高校為主體的單向過程,難以形成協同效應。而產教融合即生產和教育的融合,是企業和高校為實現自身發展而進行融合,這是一個以雙方為主體的雙向融合過程。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初期,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尚未形成,企業還不能做到盈利,因而積極性不高。只有當高校和企業都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深化為產教融合。[3-4]
當前,產教融合難以推進和深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于政府、企業和高校三者在產教融合中的職責沒有分清楚。為了適應我國經濟形勢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要大力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建立本科乃至研究生水平的職業教育,進而于2013 年成立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許多地方高校從此開始轉型。次年,教育部和應用技術大學聯盟主辦了工業與教育融合國際論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從此開始進一步大規模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和轉型較早的大專院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做得很好,大多數新改建的本科院校在這方面仍做得不夠。[5]
放眼全球,歐美發達國家開展職業教育比我國早,相比而言,目前我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只能算作校企合作的較低水平,稱不上產教融合。具體體現在:(1)合作難以穩定,整合渠道不健全。企業與學校在職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二者難以做到真正的合作。(2)合作方式不夠豐富,合作內容不夠深入。應用型本科院校與社會經濟直接關聯,必須與社會積極互動,努力將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與社會服務等職能結合在一起。目前,尚處于轉型發展初期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其校企合作仍局限于共建學生實習基地、培訓后的實習機會等。合作方式相對簡單,合作內容欠深入,根源在于他們沒能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企業缺乏合作的動力和熱情,地方高校也缺乏切實的合作方案。(3)在選擇合作對象方面存在誤解。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目的是要為當地經濟服務,應堅持本土化原則,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然而,相當一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一味追求名氣,傾向于與外地的高水平大企業合作。另一方面,對于企業而言,他們選擇合作伙伴往往只顧眼前的效果,缺乏長遠目光。而且在校企合作中,由于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利益不同,若無約束機制則很難做到真正合作。(4)合作經費難以保證。校企聯合開展科技活動等都是需要經費的,但是這方面的費用卻很難得到政策上的支持。(5)師資隊伍建設難以滿足要求。地方高校的教師主要擅長理論教學,難以培養出適應企業研發應用的人才。而企業教師雖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但理論基礎又不足。師資方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產學融合的深入發展。(6)缺乏質量保證評價體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的各個環節,如實習培訓和畢業設計等,沒有對應的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就畢業實習而言,許多高校的學生有一年的時間用于畢業實習,但是這段時間如何有效地管理學生,如何合理地劃分學院和企業指導老師的職責,如何科學評估實習的效果等,缺乏質量保證及評價監督機制,導致目前大多數高校校企合作的質量根本無法得到保障。[1]
從校企合作到生產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推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認識一致,行動配合。我們需在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新道路。[6]
首先,對于高校來說,產教融合不應該是發展的權宜之計,而應該是長期戰略。必須不斷促進產教融合,深入融入當地產業,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才能更好地發展和成長。對于企業而言,只有通過與高校的深入合作,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促進生產和教育的融合,支持當地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才能管理和使用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和政府而言,只有深化產教融合,才能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水平,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于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7]
具體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呢?總的來說要以實踐能力培訓為核心,協調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的實際問題,協調地方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利益,改善合作機制,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首先,需要構建新形勢下能將生產與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理論體系。可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如德國雙重制和美國合作教育等,來進行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嘗試。但是,這種借鑒不能僅僅流于形式,需要系統完善的支持政策和實踐經驗。在產教融合中,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之間經常存在利益沖突,這無疑影響了產教融合的發展。因此,應從習近平的教育理念出發,開展基于產教融合的理論研究,對其制度建設和配套政策等問題進行分析,并為產教融合提供理論依據。應在深入研究產教融合的科學性和適用性的基礎上,研究促進產教融合的理論體系。其次,研究協調產教融合的利益。在產教融合中,地方政府、高校、企業之間有不同的利益。誰進行投資以及由誰來進行評估,都存在許多利益沖突。企業的終極目標仍然是追求利潤,所以企業首先要考慮是否能夠在校企合作中獲利。理論上生產與教育的融合可以使企業減少培訓費用,獲得更好的技術人員,提高生產率,這也是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根本原因。地方高校旨在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提高科研實力。這些不但需要經費的保障,還需要實習教學場所和用人單位的支撐。但是,大多數地方高校這些方面都比較匱乏。因此,在產教融合中,要充分考慮各方利益,建立合理的合作與評價機制。明確投資主體、應負的責任、各方的投入比例等,以合同或政策行文來明確規定學校和企業在實習和校外實踐基地等實踐教學中的責任和權利,加強教育和生產合作。再次,完善產教融合的政策支撐體系。完善產教融合的法律法規,明確學校,企業,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產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應當出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扶持政策,提高企業和高校的積極性。例如,湖南省湘潭市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生產和教育的融合的優惠政策,鼓勵高校教師參加企業的科研項目,并為產教融合提供專項支持資金等。地方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產教融合領導小組,負責地方高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協調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矛盾。地方政府還應通過學術研討會,人才交流會等促進企業和高校的發展,并通過重點實驗室、企業的建設來促進生產與教育的融合,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的科學發展。[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