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宇霞
摘要:在現在的教育領域中,新的教學理念正在不斷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使得素質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經過調查發現,有一部分高中學生由于學習壓力等原因,所以作業完成效率并不理想。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老師就要積極的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為他們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就主要結合實踐教學,對基于科學思維的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評價進行研究。
關鍵詞:科學思維;高中生物;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10-01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基于科學思維的作業設計與評價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環節,同時也是優化教學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在傳統的高中生物中,老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作業方面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老師,就要積極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與效率。下面筆者就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差異以及合理評價等三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對基于科學思維的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評價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并闡述了相應的策略。
1.利用小組合作,加強班級管理
在現在的高中生物教學中,由于高中生所學習的課程增多,學習量也變大,導致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吸收,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就會不知所措。再加上在平常的教學中,班級的學生太多,老師沒有辦法進行一對一的管教,所以高中生的課后作業的完成不太理想。而基于科學思維的前提下,小組合作的引用就很好的改善了這一情況。生物老師通過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進行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并且在小組中學生可以互相討論,共同解決,極大的減輕了高中生學習的苦惱。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高中生更好的學習,并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就要積極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比如,在組織學生們學習課本上的《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這一章節的時候,老師首先要從每一組中選出一名組長,然后再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在布置之后,先讓每一小組的組長提前完成,找老師進行批改。在老師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掌握不熟練的地方,并對組長進行輔導。隨后老師再在作業上勾出幾個難度較大的題目,讓組長對各個小組的組員進行監督與輔導的過程中,可以就讓他們了解這幾個難題的解題思路就可以了。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也可以讓學生們互幫互助,在合理的作業設計中共同進步。
2.注重學生差異,分層布置作業
在每一個教育階段當中,學生之間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習能力以及基礎不同,所以所導致的學習成果也不盡相同。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想要更好的促進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整體提高他們的作業完成質量與效率,就要十分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以及學習差異,通過對他們差異的掌握,分層進行作業的布置,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同時也有利于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生物水平。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很好的注重到學生的學習差異,老師就要積極的進行作業的分層布置。比如,在組織學生們學習課本上的《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這一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通過對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將班級的學生大致分成三個階層。然后在課后作業的布置過程中,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涉及到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以及顏色;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所寫的作業則不僅涉及葉綠體色素種類以及顏色,還包括其吸收的光譜;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除了掌握上述兩項以外,還要有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以及其在濾紙上的分布。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作業完成效率。
3.合理進行評價,促進作業優化
說到評價,一般人都會覺得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但是這里筆者所說的則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為了優化基于科學思維的高中生物的作業設計與評價,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老師,就要積極的讓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來評價作業,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讓老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不斷進行作業設計的調整。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作業設計以及評價的優化,老師就可以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可以設計調查問卷當中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梢詥枌W生喜歡課堂作業形式還是實驗作業的形式?還有在作業批閱的過程中是喜歡老師進行錯題的鞏固還是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進行訂正。這樣可以促進作業設計以及評價的優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作業完成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路洪娜.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高中生物學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8(02):25.
[2]?林金昌.聚焦理性思維促成核心素養一例談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17(01):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