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勤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 在小學英語教學階段,英語學習能力的強弱和英語思維能力有很重要的關系。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維能力;主動學習
小學生學習英語雖有一定的新鮮感,但如果不善于引導和啟發,新鮮感是難以持久的,因為英語畢竟是個抽象的符號體系,它有嚴格的內部規則。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啟發思維
一個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環境能讓學生愉快地享受學習的過程。平常,我在教室的布告欄或墻壁布置名言警句、日常交際用語、學生作品展等等和學到英語有關的內容。比如我在教到幾個名詞的復數形式時,學生經常會忘記要在名詞后加s,有些比較特殊的復數形式也老是記不住。我就把它們用彩色的粉筆寫在黑板的英語小角落里,讓學生有意無意地看或者讀,這樣不僅記憶的效果會比較好,而且也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
再如,我在教授family時,把學生帶過來的全家福展示在教室四周,學生興致很高,于是抓住機會,問Who is this?It's a photo of my family.然后師生問答,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這個單詞,還美美地飽了一次眼福,這樣的學習學生倍感親切,又很容易接受。另外,我也會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美術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說明在教室進行展示。
以前課文要求背誦記憶的內容只能被記住很短的時間,很快便忘了。英語水平和思維水平差距過大,無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維,只會死記硬背。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句子,Its so tall! (它好高啊!)還有很多學生不熟練,經常讀錯,記不住。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受挫感,影響了信心和學習興趣。有時老師還習慣帶領學生重復地進行讀音和拼讀訓練,將記憶英語知識當成了一種枯燥無味的學習過程,英語的學習也會很被動。現在換一種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這樣,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圍下去思考、去表達英語 ,增強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使英語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學增添了活力。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的句子It's so tall!還養成了積極思考,活學活用英語的良好習慣。
二、欣賞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Rosenthal研究發現,“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創造。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心理學的原理,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親身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歡樂,有意識地創造課堂上的那種健康愉快的積極心理氛圍,使學生產生強大的自信心,以達到善學、樂學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前我總是認為好學生就不需要表揚,不必賞識也能取得好的成績,其實不然,優秀的學生再加上教師的賞識,會使學生的才華得以更好的發揮。例如,學完三年級下冊Unit2 My family,有的學生作業的書寫特別棒,但是經常只是按時完成老師的常規性作業(右圖):
沒想到稍微再鼓勵一下,他們就能創作出一份優秀的創意作業:
實踐說明,放大學生的優點,讓學生得到賞識,他們的學習心理輕松,信心十足,思想活躍,學習也會積極主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欣賞學生,能建立起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能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文化科學等素質得到愉快地、主動地、健康地發展。若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進步,有思維的火花,最佳的辦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信,不斷鼓勵學生,做學生的欣賞者。
三、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法,復習已經學過的內容
英語的學習是一個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法的復習,能有更開闊的思路。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例如,在完成了三年級上冊Unit2 Colours的教學后,復習時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如:
這樣的思維導圖教學可以不只簡單地復習一點詞匯或句型,而是全面整合整個單元的內容,對整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引導學生養成一種積極思考的習慣,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效果。
Room can't be built in one day. 要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思維,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有正確、良好的意識,以一顆平常心,不斷地在教育實踐中摸索,以學生為本,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得到思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洪子銳,惠幼蓮,李升平.小學英語教學法[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2]楊大宇.通過思維導圖提升分數[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3]李新旺.教育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