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鐘丹
摘? ?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科學地解讀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環境破壞的根源,提出了克服生態問題的途徑。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公民素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 ?社會建設? ?生態環境
一、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都有產生的歷史背景,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也不例外。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關于自然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比較豐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生態倫理思想的重要研究內容,馬克思在其中得到了借鑒。另外,馬克思立足現實,從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制度層面探索生態倫理思想。
(一)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產生的理論來源
古代西方自然生態思想和近代西方自然生態思想是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古代西方思想家和近代西方思想家關于人與自然的思想內容豐富且深刻。古代西方思想家把某一自然事物當作萬物的本源,比如泰勒斯認為事物的本源是“水”。這樣一種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雖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卻沖擊了“神創說”等唯心主義思想。古代西方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堅持唯物主義方向上對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堅持唯物主義方向具有重要的啟示。近代西方思想家對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尤其是黑格爾自然觀中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自然觀中的唯物主義思想。
(二)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產生的現實基礎
第一,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另一方面引發了人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改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同時,科學技術被極力推崇,人文倫理精神被損害?!霸隈R克思看來,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物化關系,這種‘物化關系,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適應—依賴—共生的本真倫理關系的異化,最終造成人的長期片面發展及自然的深度破壞”[1](11)。
第二,資本主義的發展破壞了自然和人本身。
資本主義的基礎是私有制,本質是剝削,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唯物主義承認資本主義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到促進作用,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不考慮自然的恢復和再生產,任意從自然界攫取物質生產資料,在不斷索取大自然中獲得巨大利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深刻地摧殘著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浪費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壓低工人的生存條件,……看作提高利潤率的手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浪費血和肉,而且浪費神經和大腦?!盵2](102-105)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制度的角度分析生態破壞及勞動者異化的原因,是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內容
(一)科學解讀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這一思想論斷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倫理價值意義。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說明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我們對待自然界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類只有和自然界和諧相處,合理利用并善待大自然,才能滿足自身生存與不斷發展。人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在于實踐,沒有實踐活動,就沒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大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不是大自然的奴隸,人類要發揮能動性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協調兩者關系。
(二)深入探究了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蔑視和實際貶低”[3](5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環境下,人對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認識失誤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同時,馬克思還指出當前社會制度體系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本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剝削,目的是獲取高額剩余價值,資本家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盲目開采大自然的物質能量,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在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同時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一方面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另一方面打破了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總之,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前瞻性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制度給環境造成的危害。
(三)提出了克服生態問題的基本途徑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了人類應加強對自然的道德情感和責任,提出了人類克服生態問題的基本途徑。首先,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批判了資本主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馬克思認為變革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是克服生態問題的最基本途徑。其次,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以“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價值追求。只有堅持人類的全面發展,消除貧富差距,根除勞動異化,才能解決人類與自然界對立的矛盾。再次,馬克思主張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因生產而產生的廢物減少到最低,要把廢棄物降低到最小限度和把投入生產的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到最高值,堅持循環生產。最后,馬克思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4](31-32)。同時“土地是有限的”[5](727)。人類要樹立生態消費觀,克服不合理的消費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三、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為重塑和構建新型的發展觀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違背了生態倫理,還導致了人發展的片面化。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科學地分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強調人類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為重塑和構建新型的發展觀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概念??茖W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是黨在新時期指導思想的重要發展??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與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翱茖W發展觀,批判了傳統發展觀的嚴重局限。傳統發展觀實質上是一種僅僅關注人自身發展的片面的機械性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在引導人們發展的同時,沒有以全面的辯證的思維審視和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勢必造成人的發展的片面性和機械性”[1](75)。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要求人們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理念對待人的發展與自然基礎之間的辯證關系,樹立全面辯證思維,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
(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追求,在本質上與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具有一致性。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對克服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必須樹立科學的生態倫理觀,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待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用倫理的眼光審視自然,用倫理的態度保護自然。牢固樹立生態生產觀念,遵循自然生態法則,堅持生態化生產、循環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傳統的消費方式破壞了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挑戰。我們堅持適度消費,在做出消費選擇時,既要考慮個人消費需要,又要考慮消費的社會后果和生態后果。要樹立理性的生態科技觀。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發展人的主體性能力時,引發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與對立。生態科技觀要求我們不僅利用科技避免傳統科技對生態的破壞,還合理利用科技造福人類。
(三)對公民生態倫理教育具有深刻啟發
隨著經濟日益發展,生態問題日益突出,人們已經開始從倫理角度思考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但是國家對公民的生態倫理教育還不夠重視?!吧鷳B倫理教育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把生態倫理的原則和規范內化為社會成員心中的‘道德律并外化為他們的價值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目的在于培養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生態人”[6](65)。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不僅讓我們認清生態問題的根源,還對提高公民生態倫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公民的生態倫理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內在的基本素質,公民倫理素質直接影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公民及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們必須以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為指導,從國家、社會、學校等各方面采取有效途徑對公民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培養公民的生態倫理素養和生態倫理責任。
(四)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理論支持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外國人士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工業革命以后,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接踵而至的環境污染和極端事故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二十一世紀,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問題依然存在。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要求我們從人文倫理角度出發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倡導可持續發展觀、全球治理觀、共同利益觀,呼吁全世界人民保護地球、愛護環境,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是對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松柏.論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羅維萍.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