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軍 李閆 張龍濤
摘 要:有千余年歷史的魯山綢在近代卻出現大規模生產斷代的情況,如今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困境。本文在挖掘魯山繭絲綢業發展歷史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調研情況,深入研究后,發現制約現代魯山繭絲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有:機械化程度低和抗風險能力弱等。結合未來行業發展前景,本文提出科技引領創新生產工藝、優化行業布局的發展建議,希望能幫助魯山繭絲綢業在新世紀迅速發展,恢復昔日盛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山繭絲綢業;問題;發展建議
一、魯山繭絲綢業發展歷史概述
1.魯山繭絲綢業的起源和發展
自然條件奠基礎。魯山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東麓,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交叉地帶,縣域之內山地面積占70%以上,丘陵淺山,土薄石厚,魯山因此成為了全國典型的一化柞蠶養殖基地,著名的“絲綢之鄉”。
織女傳說增色彩。相傳,魯山綢得天仙織女傳道,冠名“仙女織”。據史料記載,魯山絲綢始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悠久歷史,在劉姓先祖劉累遷魯山后,絲織品已被邑民做賦上交。周朝時,魯山綢已成為王公子爵的高貴衣料,流行于上層社會。
歷史悠久傳佳話。漢朝時,魯山是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攜魯山綢作為禮品,漢光武元年,官府把柞蠶種發給百姓,積極倡導發展柞蠶生產?!缎绿茣ぞ硪话倬攀摹ち袀鞯谝话僖皇拧ぷ啃小份d,開元年間,縣令元德秀以魯山綢“歲歲進貢”,后于五鳳樓匯演時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贊賞,被視為宮中珍品,并隨絲綢之路走向世界,遠銷中亞西亞各國。明嘉靖版《魯山縣志》載:“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稅絲一千四百九十四兩四錢六分五厘”,明后期魯山境內柞蠶和絲綢業已形成較大規模,柞蠶和絲綢業出現較大的行店、貨棧。清乾隆版《魯山縣志》載:“魯邑多山林,近有放蠶者”。光緒年間,魯山繭絲綢分兩路外銷,一路經北平轉張家口,銷往俄國、外蒙古(又稱草上絲綢之路);另一路經武漢、上海,出海銷往歐美其他西方國家。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元順號出產的魯山繭綢獲金牌獎。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萬國商品博覽會上,魯山絲綢被萬家客商譽為“仙女織”并獲金獎?!埃駠昵昂螅┛h城附近設有7家煉綢坊,年漂煉‘一六綢26萬匹?!倍兰o三十年代后期,時局動蕩,魯山繭綢業逐漸衰微,國內外市場甚至出現斷貨現象。
2.進入現代的魯山繭絲綢
國家助力復生產。魯山解放后,為恢復發展魯山繭絲綢業,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魯山縣繭絲綢業生產。從1948年起,每年都派??畈少彇|北優質柞蠶種,以低息貸款形式扶持蠶農,同時建立蠶業技術指導站,推動科學養蠶和防疫滅病新技術。1953年,隨著機織綢興起,繅絲大框改小框。1958年,新建一座機械化的絲綢廠,緊接著建成縣辦繅絲廠,安裝織機80臺,繅絲機28臺。機械化生產的普及,生產技術的革新,帶動了魯山繭絲綢業的快速恢復發展。至1967年,全縣養蠶卵2萬多斤,產繭4.8萬擔,產絲20多萬斤,達到當時歷史最高水平,同期魯山繭絲綢業創下每年600萬美元的外匯收入,為國家出口創匯和地方經濟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沖擊阻發展。改革開放后,國家相繼取消對柞蠶發展的獎勵政策和激勵措施,工業化紡織技術的引進和發展,國際國內絲綢市場波動,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魯山傳統繭絲綢業發展遭受劇烈沖擊,絲綢產品滯銷,絲綢廠、繅絲廠資金鏈斷裂,最終被迫倒閉,大量傳統繭絲綢業從業人員被迫轉業,絲綢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從此斷代,整個行業發展進入低谷期,唯有傳統的手工作坊及魯山綢老手藝人(如魯山瓦屋鎮李老王莊岳石頭等)堅守傳承,為新世紀魯山綢的再次恢復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新世紀以來魯山繭絲綢業現狀及問題
1.新世紀魯山繭絲綢業發展現狀透視
產業恢復產量增。魯山的傳統繭絲綢業主要由柞蠶養殖業、絲綢加工業、繭絲綢貿易業三部分構成,“跨種植、養殖、加工、商貿四大部門”。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低谷期后,2019年,魯山縣柞坡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山區,涉及下湯、趙村、瓦屋等14個山區鄉(鎮)168個行政村1.25萬戶約4萬人,適宜養蠶的柞坡利用率達到了25%左右,全縣常年放養柞蠶卵4620kg,總產柞鮮繭2000t,蠶繭產值超8000萬元,人均蠶業收入2000元。
多元一體新格局。多元化的繭絲綢業格局主要體現在柞蠶養殖業和絲綢加工業上。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9年,全縣專門從事絲綿加工的個體工商戶和公司、企業有二百余家,遍布縣城及各大鄉鎮,同時每年還有十幾萬的流動性絲綿個體戶在全國范圍內從事絲綿生意。這其中尤以魯山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河南靖鯤實業有限公司、瓦屋鄉李老王莊魯山綢非遺傳承人岳石頭的岳家絲綢坊、四棵樹鄉張溝的個體戶生產傳統魯山綢為主。岳家絲綢坊以傳承傳統手藝為發展理念尤為受到省市縣三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以綜合性發展為重點,在兼顧傳承的同時,積極探索新時代魯山綢發展之路;靖鯤實業有限公司以生產絲綢產品為主,在銷售上獨具特色;四棵樹手工作坊依附于當地旅游業發展,為旅游業一大亮點?!爱a供銷”一體化格局體現在能實現自產自銷的岳家絲綢坊和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岳家絲綢坊主生產家絲綢,即以桑蠶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絲綢,現已傳承一百余年,作為河南省僅有的完全掌握從種桑養蠶一直到加工成可銷售絲綢一系列傳統手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山綢織作技藝傳承人,岳石頭的手工作坊現年產“一六綢”一百三十匹左右,長期供不應求。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企業化魯山綢生產公司,同時也是魯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公司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在保留傳統“疙瘩綢”特色的前提下,不斷革新生產方式,現有柞蠶養殖基地、繅絲車間、絲綢生產車間、絲綢產品生產車間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經過前期的準備和宣傳,2019年年產魯山綢七萬多米,主要依靠為北京、深圳、廣州等一些服裝精加工企業提供自產的魯山綢面料實現盈利。
規模尚小潛力大。首先是柞蠶養殖,全縣適宜于養柞蠶的柞蠶坡利用率有待提高。其次是絲綢生產,傳統魯山綢的生產主要依靠上述四個企業、作坊,年產量有限,常常是處于供不應求的境地。最后是絲綢產品,雖然全縣從事絲綿加工的個體戶和企業有二百余家,不過少有特色絲綢產品品牌。
2.新世紀魯山繭絲綢業主要問題分析
傳統工藝收益低。通過對魯山繭絲綢業各個環節的實地調研,發現魯山的柞蠶生產是一個勞力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科技含量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導致生產中勞動強度較大,柞蠶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夠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山區蠶農養蠶的積極性。另外,由于絲綢加工業從蠶繭加工成絲綢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幾乎全部需要人工完成,導致生產成本較高,技術設備落后,絲織工藝水平較低,導致魯山綢產品質量檔次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與江浙地區機械化生產的絲綢相比盈利空間較低。以傳統制作工藝為主,機械化程度低,是制約魯山繭絲綢業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市場主導風險高。縱觀魯山繭絲綢業發展歷史,在計劃經濟時期,魯山繭絲綢業是相當繁榮的,規模大產量高,相關企業營收處于較高水平,對促進地區經濟繁榮穩定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大發展,在此時期魯山繭絲綢業理應抓住機遇,發展得更好,但那個時期魯山繭絲綢業各個環節營收都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大量從業人員流失,行業發展缺少后備力量,規?;a鏈斷裂。新世紀后,政府一直大力發展繭絲綢業,截至2019年,全縣的生絲產量、絲綢產量、絲綢制品產量等依然處于較低水平,行業總體營收不高,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傮w上看,行業的市場依賴度高,抗風險能力低,是新世紀魯山繭絲綢業發展緩慢的最直接原因。
三、魯山繭絲綢業前景分析
1.特色突出發展基礎堅實
基礎堅實特色顯。魯山繭絲綢業歷史悠久,大部分人民群眾都有少許養蠶織綢的經驗,并且擁有從源頭養蠶到最終制成絲綢產品的完整的傳統生產工藝,傳統工藝制作的魯山綢與江浙地區機械化生產的絲綢相比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純天然純手工制作,制作過程中沒有添加任何化學品,最終織成的絲綢綢面密實,吸濕透氣,親膚細膩,特色突出,未來擁有自身特色的魯山綢或將更受歡迎。
2.政策優越發展勢頭強勁
政府主導政策優。在源頭柞蠶養殖上,2007年至2012年,由國家財政投資在魯山設立柞蠶高產高效生態示范園區,縣蠶業局緊跟發展步伐推進科技服務,積極引進東北優質柞蠶種。就實地調研情況來看,2017年蠶繭收購市場價在26元/斤左右,2018年在30元/斤左右,2019年達到了36元/斤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73元/斤,三年間蠶繭收購市場價增長了約38.5%??h蠶業局在革新養蠶新技術的同時,還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蠶繭收購政策等,蠶農生產積極性較高,全縣基本形成“種場+基地+農戶”型產業化發展雛形。在魯山綢的傳承發展上,2011年,魯山綢織作技藝入選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入選河南省首批“中原貢品”保護名單,受到省市縣三級文旅部門重視。如今,政府每年都有專項傳承扶持基金用以支持傳統魯山綢織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在絲綢產品加工上,在縣政府主導下,建設有“魯山絲綢家紡產業園”,為積極吸引產業入駐,每年都有返鄉創業、廠房租金、設備搬遷等各項補貼。這些優惠政策的落地,產業項目的實施,使近年來魯山繭絲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未來的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或將呈現較好的趨勢。
3.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產品市場廣闊。我國自古便是絲綢大國,絲綢產品享譽世界,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雖然全球絲綢市場出現較大波動,但我國出口的生絲、絲綢面料、絲綢制品等一直保持較高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截至2018年,中國絲綢生產量和銷量在國際市場均名列前茅,在繭絲原料、絲綢產品中具有壟斷優勢。世界約80%的繭絲類產品由中國生產,中國的生絲類產品出口約占世界出口總量的90%,絲綢面料、制品等也占到世界出口總額的50%。國內絲綢市場也有較大發展空間。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絲綢制品具有的無化學品,親膚細膩等天然優勢也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未來魯山繭絲綢業的國內外市場依然廣闊,只要堅持自身特色發展之路,未必不能再次興盛。
四、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魯山繭絲綢業歷史悠久,雖發展之路曲折,但終以良性發展為導向。經歷過晚清民國時期的輝煌,被萬家客商譽為“仙女織”,曾是出口的“王牌貨”,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也走入了斷代的窘境,新世紀的魯山繭絲綢業在適應了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基于政策優勢以及自身固有的特色和產業基礎,或將迅速發展以滿足市場需要。同時存在的機械化程度低、市場依賴度高等迫在眉睫的問題也不可忽視,需盡快解決以促進魯山繭絲綢業持續繁榮發展。
2.對策建議
(1)新科技推動行業轉型發展
引入新科技創新生產,不斷優化改進繭絲綢業各環節生產工藝,合理整合資源,推進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初、深加工型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以提升魯山繭絲綢商品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進而拓寬市場空間和融資渠道。在柞蠶養殖業上,由蠶業局帶頭搞好良種繁育工作,著力提高蠶種質量,區域性示范推廣,大面積普及應用,實現全縣蠶區良種全覆蓋,穩步推進養蠶戶的補貼等各項政策的落實,提高蠶農生產積極性,增大蠶繭產量。在絲綢加工業上,需要政府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投入和扶持,在保持魯山綢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對傳統生產工藝的各個環節進行轉型升級改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絲綢產量,增大魯山綢的市場競爭力。在絲綢產品制造業上,需加大對絲織產品研發力度,開發出低、中、高檔具有科技含量的絲綢產品,同時走大眾化和奢侈化品牌路線,樹立質量、品牌意識,使魯山綢產品得到不斷升級改造,品質得到不斷提升,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知名品牌,大力推動魯山綢產品入駐電商平臺,并借助互聯網擴大魯山綢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2)新格局提高行業抗風險能力
優化行業布局,提高行業附加值。蠶業局要發揮好組織協調引領作用,引導農戶走“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格局,實行區域化布局,規?;a。推動成立魯山繭絲綢業綜合發展管理委員會,引進行業人才,整合行業資源,協調各方發展,實現一體化經營管理,提高繭絲綢業整體效益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同時,提高對柞蠶生產過程中具有極高的生物開發價值的蛹、蛾、蠶沙等產品的綜合利用,進一步挖掘魯山繭絲綢業的歷史文化價值、旅游價值,提高行業附加值,實現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強.近代河南繭綢生產及其市場變遷略論[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03):71-87.
[2]魯山縣史志編纂委員會.《魯山縣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畢書定.二十世紀前期豫西南蠶絲業[D].河南大學,2008.
[4]馬云等.魯山蠶絲業概況[A].《魯山文史資料》(重印本)第八卷[C].2014,108-112.
[5]楊和榮.我國繭絲綢業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農業大學,2005.
[6]暢晉鋼.我國繭絲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7]樓國慶.世界絲綢業發展規律與我國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
[8]錢有清等.中國繭絲綢行業2019年運行分析及2020年展望[J].《絲綢》,2020,57(07):1-8.
[9]溫潤等.改革開放40年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對絲綢外銷的影響[J].《服裝學報》2019,4(02):163-167.
[10]陳忠藝等.魯山柞蠶業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蠶桑茶葉通訊》,2019(03):12-13.
[11]陳忠藝.魯山繭絲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遼寧絲綢》,2019(02):1-3.
[12]趙萌萌等.魯山柞絲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方蠶業》,2018,39(01):50-53.
[13]余富德.河南省魯山縣柞蠶產業面臨問題及解決辦法[J].《遼寧絲綢》,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