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林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教育領域已經開始采用網絡教育方式,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是,如果過于依賴網絡教育而忽視傳統教育模式中有價值的內容,容易誘發嚴重的教育發展問題,對教育質量造成不利影響。為應對此類問題,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為例,研究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及二者所具有的優勢,提出二者互動共存的措施和建議,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網絡與傳統教育模式的良好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 網絡教育 傳統教育模式 互動 共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著重強調有關網絡教育模式、傳統教育模式之間的研究分析,借助二者工作優勢完善教育工作體系,不再出現教育模式偏差、過于依賴網絡教育等問題,保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因此,有必要針對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互動共存進行探究,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人才培養整體質量。
一、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
(一)網絡教育特點
網絡教育模式是將計算機技術當作核心部分的教育體系,在網絡環境中針對豐富的教育資源共享,進行跨城市、區域教育工作交流。具體特征表現為:首先,一定程度上拓寬教育資源的分享范圍,增強教育傳播的時效性,不再受到時間、地點因素的限制,能夠深入到國際化的教育領域中。簡而言之,就是網絡分布到哪里,教學工作就延伸到其中,打破之前的課堂教育局限性。其次,從網絡教育的發展情況而言,可提升整體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形成國際化、現代化共享的良好模式。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以從網絡環境中獲取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媒體信息。最后,在采用網絡信息通訊技術的過程中,可實現教育資源信息的傳播目的,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使得用戶成為信息接受者、發送者,實現教育工作、學習環節的雙向交流。
(二)傳統教育模式特征
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注重心理藝術層面,將心理學中的知識、教育、咨詢等作為基礎,巧用多樣性的手段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簡而言之,就是在了解學生心理特點之后,針對性開展思政活動,營造良好課堂環境,充分展現出以情動人的良好教育作用。當前我國已開始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的傳統課堂模式,認為多數課堂中都有著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但是,還缺少對認知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
上述兩種教育模式均具有不同的特征,為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水平,教師應在網絡教育模式中維持傳統教育的優勢,將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作用發揮出來,提出良好的教學策略。
二、高校思政教育網絡與傳統教育互動共存模式建設
(一)積極推進教學共同體建設
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互動共存教學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傳統課程教學進行分析,整合教學資源對學生實施多方面的思政教育指導,還要結合網絡時代教育活動的特殊情況,將思政教育向網絡層面延伸,綜合發揮教務處、學生處、團委以及思政教師的作用,在多部門聯合教育的作用下對在線教育進行開發,綜合應用學校網絡平臺對思政教育活動進行開發,形成網絡思政教育板塊,輔助傳統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實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有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在網絡平臺上引導學生應用思政知識對時事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開展關于“理想信念”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從堅定社會主義理想角度滲透思政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細化學習。另一方面,在網絡教育平臺分享社會各行各業人才樹立正確理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獻身的案例,使學生在網絡案例的輔助下深化對理想信念的理解,能對個人責任以及歷史使命形成全新的認識。如此在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互動共存的基礎上,就能促進教育共同體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循序漸進地提高教育效果,為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積極搭建“互聯網+”線上教育平臺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課堂教學已經表現出成熟化的發展態勢,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內容整合多維度化,能為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做出積極的引導。在此情況下,要想在思政教學中促進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實現互動共存,就要整合線上教學資源,構建現代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后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對其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等進行高效化的培養。
例如,在思政教育改革中,為促進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有機互動,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設置時事熱點討論專欄,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思政知識對熱點問題提出個性化的看法。思政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指引和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對時事熱點問題提出意見觀點,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政治素養等進行合理化的訓練,在傳統教學與網絡在線教育互動推進的情況下,提高教育效果,展現思政教育的價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得到不斷地提高。
(三)積極構建思政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在線教學的互動共存還從資源的互動共享角度得到體現,在資源互動共享的基礎上,教師能從多角度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進行探究,從而突出教學指導的綜合效果,保障高校思政教學呈現出全新的發展局面。在搭建網絡教育與傳統課堂教學互動共享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構建一站式的學習資源供給平臺,積極搭建網絡平臺資源集中整合架構、多網絡渠道資源共享分散架構,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促進資源的多元化應用,并且還要嘗試構建半集成協作式架構教學系統,形成專業化的資源管理中心,促進教學資源數字化整合應用。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保障在資源共享平臺的支撐下,學生能在課堂環節對思政知識進行細化的分析,在課前和課后環節做好自主預習和鞏固訓練,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效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切實保障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在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互動共存的基礎上支持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在對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實踐中要注意結合混合式課程體系的構建對平臺的功能進行完善,根據教師需求提供教學資源供給服務、按照學生的需要提供學習資源供給服務,突出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課程教學與資源供給的有效對接,真正彰顯資源優勢,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資源利用率的明顯提升,輔助學生對思政知識進行高效化的探索,循序漸進強化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為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思政教育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把握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影響,積極探索傳統教學模式與網絡教育的融合互動,構建混合式教育體系,能展現傳統教育的優勢和網絡教育的應用價值,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從多角度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加深對思政知識內容的理解,在網絡教育的支撐下拓展思政學習的范圍,切實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質量推進。
參考文獻:
[1]李亞美.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模式的互動與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為例[J].時代教育,2016,(18) :64.
[2]張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比較研究[J].南北橋,2019,(15) :155.
[3]向云,周先進.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比較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6) :67.
[4]王小梅.網絡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影響[J].教育現代化,2018,(37)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