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娟 王勇 李永存 趙海洋
【摘要】課程思政是夯實“新工科”人才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本校材料專業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將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力爭發揮所有課程思政功能,培養兼具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材料專業“新工科”人才。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思政?材料專業
“新工科”的建設和實踐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部署和藍圖,對我國工程教育體系進行了符合國際主流和中國實際的頂層思考,對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未來大批“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尋求提升“新工科”人才文化軟實力的思政教育有效途徑,培養兼具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引起各大高校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育人模式改革,有利于突破思政教育集中于思政課堂的瓶頸,緩解思政課“孤島化”現實困境;有助于實現高校知識、技能教育與思想價值教育有效融合。各大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是傳統思政教育的傳續,更是改良和推進思政教育的必經之路。
一、“課程思政”在“新工科”人才培養中現實意義
1.有助于凝聚高校思政育人力量,與“新工科”建設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新工科”建設再次確認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關注人格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并激發人的潛能,完成個體理想人格的塑造,才能培養既有個性又有創造力的工程創新人才。課程思政在教育目標上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引領,目的在于將思想價值引領融入知識傳授中,突破“思政課程”邊界,將高等工程教育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都融會到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與“新工科”建設形成協同效應。
2.有助于“新工科”創新型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力求產出具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怎樣在“學科交叉、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發揮靈魂鑄造功能,成為各大高校反思德育的關鍵問題。課程思政是實施思政教育的一種途徑,將思政教育從思政課堂延伸至全部課程,將思政的理念和元素有效融入教學全過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培養同時進行,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訴求的最好回應,也是傳統德育向激發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和發展性教育的完美蛻變。
準確把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兩個主體的關系,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出發點開展良性互動,踐行“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二、材料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材料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基礎學科,廣泛開設于世界各國的綜合性大學。材料領域的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作為國家十大重點領域,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約為400萬人。新時代召喚“新工科”人才,人才的需求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需要面向新興產業和區域發展,大力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為了順應“新工科”教育理念,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使命,滿足社會需求,材料類專業勢必要通過“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冷思考,抓住專業課堂教學主渠道,將課程思政滲透到專業課堂,將樹人育人目標貫穿于各門專業課程教育的全過程,恰到好處的將材料學科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豐富材料學科專業教學的內容,拓展專業深度和廣度,讓材料類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倫理實踐,學會在工程實踐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確的倫理決策,培養出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法治意識和生態意識,溝通協商能力和工程領導力的材料類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有的放矢地探索新材料工程人才的教育培養新模式。
東北石油大學是伴隨大慶油田發現而誕生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是黑龍江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曾在石油行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時代英才,被譽為“石油工程師的搖籃”。本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秉承“大慶精神育人,服務石油行業”辦學理念,2007年11月被批準為省重點建設專業,經過多年重點專業的建設,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具備良好的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基礎。
三、材料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設計思路
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各個方面,也牽扯體系設計、教學管理、教材編寫、課堂講授、知識考核及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我校材料專業采用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方法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把專業課知識與思政課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各方面、各環節相互配合和緊密銜接,力爭發揮所有課程思政功能。
1.推動“新工科”建設,組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課程思政教師團隊。
由“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實現通識教育和傳統專業教學的水乳交融,形成大思政教育觀,思政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成為必然趨勢。專業課教師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因此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深刻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改革效果。
首先,加強專業教師思政理論的培訓與學習,用理論武裝頭腦,奠定德育專業化基礎。提高教師德育敘事能力,找尋德育事實,發現隱藏在德育事實背后的德育原理和德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內化到自己的德育實踐中,更好地指導德育教學。其次,加強德育合作研討。定期開展德育研討會,討論與專業和課程密切相關的德育問題或德育熱點,在討論中激發思考,形成對德育問題的認識,營造互助、合作、共勉的學習氛圍,豐富教師的德育意識,提高德育實施能力,推進德育專業化水平。最后,將師德作為重要指標放進專家、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估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調動整個專業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增強實施德育意識。
2.理解“新工科”內涵,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針對專業課程特點,擬定教學目標,涵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同時,還要合理設定價值目標,體現出“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和寓教于樂”的課程思政指導思想。調整傳統專業課課件,有意識地融入思政模塊。分析施教對象,設計思政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預期教學效果,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打造材料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點線面推廣,實現專業全課程覆蓋,使所有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3.響應“新工科”號召,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將課堂和課程作為主渠道,注重地方產業特色與教學課堂的結合,提升材料專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從多元化角度規劃人生,培養學生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主人翁意識;緊跟時代步伐,在專業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典型案例等教學素材的設計運用,完成培養兼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工程師的“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拓展本專業學生學習廣度,秉持“授人以漁”理念,為學生獲得終生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4.探索“新工科”模式,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專業課中。
課程思政并不是將思政課直接搬到專業課堂,而是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把精神內涵自然滲透,讓思政理論在專業課堂完成化學變化和雪崩效應。結合材料專業學科特色,以材料行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應用、傳統材料的傳承和保護、材料行業典型人物的勵志故事等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將思想價值引領融入知識傳授中,實現課程里有“思政內容”,學生卻不感覺唐突,課堂中充斥著“思政氣息”,但是學生卻沒有感到“被洗腦”,使學生不再感覺專業知識乏味,也不再埋怨思政課理論與自己毫無干系,同頻共振,潛移默化地完成智育-德育雙教育。以“材料加工概論”課程為例,核心價值是體現材料加工的“道”,梳理材料加工技術的創新發展脈絡、總結材料加工技術的共性原理,揭示材料先進性能的物理化學本質,像學生展現科學之美、理性之美、技術之美、藝術之美,引導學生抓住創新創造的感覺,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慧眼和科學技術審美,潛移默化地將高等工程教育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都融會到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目標,與“新工科”建設形成協同效應。
5.堅定“新工科”理念,規劃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尊重思政理論課仍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用政治引領堅定“新工科”人才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認同;增設通識教育類課程,用人文知識提升“新工科”人才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改革專業教育課程,全面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滋養“新工科”人才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重視實踐教育課程,用實踐教學鞏固“新工科”人才理論知識和責任意識。結合網絡、學術報告、行業調研實踐等途徑,畫龍點睛式、專題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隱性滲透式等教學手段,構建混合式教學平臺,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實現“新工科”培養目標。
6.結合“新工科”思路,完善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
學校教務等部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健全領導聽課、教學督導等機制,統籌教育資源,擬定課程建設的規范和評價標準,建立課堂教學效果“雙評估”體系標準,將落實課程思政工作的情況和效果作為評價學院及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觀測點。人事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在師資培養、支撐評定、評獎評優等環節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為重要考查內容,讓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同樣具有獲得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02):26.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3]王希,李蒙,李越.“以本為本”理念下我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07):124.
[4]李清富,閆亞倩,劉晨輝.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探究[N].教育現代化,2020,(30):107.
基金項目:東北石油大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專業課程思政育人創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DYJG2020021)、東北石油大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材料分析測試技術》。